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M.Keynes)說過,在股市中投資,就好像參加一場選美比賽。投資者的任務是從幾百張照片中選出最美的那幾張。到最後,選美皇后屬於那個得到最多選票的美女。因此對於每個投資者而言,他需要考慮的並不是自己覺得哪個候選人最美,而是哪個候選人能夠得到最多的選票。對於一個聰明的投資者來說,他需要考慮到這個問題的第二層,第三層甚至更高的級別。他需要去想,如果每個人都在考慮這同一問題,那麼最後他們最有可能的選擇會是誰。
上面這段話,並不那麼容易理解,所以請讓我在這裡稍微花點筆墨為讀者們解釋一下。假設我們現在面對一百位選美選手,我們的任務是預測最後哪位候選人得到最多的選票。普通投資者的第一層想法是:我認為誰最美,就把自己的票投給她。假設有位投資者覺得10號最美,那麼他就會把手中的票投給10號。
但是,問題問的並不是你覺得誰最美,而是最後誰會成為選美冠軍。因此一位投資者需要想到第二層,即其他人會選誰。如果他猜想有更多的人覺得30號比10號更美,那麼不管他自己的意見如何,他都應該把賭注押在30號身上。在這裡,第二層思維讓投資者改變主意,從10號移去30號。
如果你繼續往下想,就會發現這第二層也不夠。因為聰明的投資者會意識到,當他自己在猜想別的投資者會更中意哪位候選人時,那些其他投資者也在做相同的猜測。也就是說,比賽的贏家需要做到的,是準確的猜想其他人會猜想整個市場大概會選擇哪位候選人。這就是凱恩斯提出的“股市選美”理論的精髓所在:這是一場無窮無盡的“猜想”遊戲。
作為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對於市場的運作和邏輯有非常獨到的見解,而他在投資實踐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舉例來說,在1921-1946年間,凱恩斯掌管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基金會的投資管理工作。在這段時間內,凱恩斯管理的基金會的股票部分得到的投資回報為每年16%左右,比同期英國股票市場的年回報(10.37%)高出5.6%左右。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當時投資界最流行的資產是房地產。而凱恩斯則獨樹一幟,冒天下之大不韙,大幅度減少劍橋大學基金會的房地產配置,並以公司股票代替。
比如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1920年左右時,劍橋大學基金會的資產中絕大多數都是房地產(80%左右),而股票幾乎為零。在凱恩斯開始管理該校的基金會後,房地產的佔比逐年下降,而股票佔比逐年上升。到他在1946年卸任時,大學基金會的房地產佔到總資產的40%左右,而股票則佔到了30%左右。如此大幅度變化,以及變化帶來的投資成功的背後的“總設計師”就是凱恩斯。
現在回到凱恩斯說的“選美市場”。照凱恩斯的說法,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要想在股市中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戰勝市場),他就需要比別人多想那麼一兩層,從而才可能佔得先機,領先一步。那麼如何來更好的理解這個邏輯呢?在這裡讓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實驗。
在著名經濟學家泰勒(Richart Thaler)所著的Misbehaving一書中,他提到了一個猜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和凱恩斯的“選美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遊戲很簡單:參加遊戲的選手需要從0-100中選取一個數。哪位選手選的數字最接近平均數的2/3,他就是最後的勝者。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有5位選手,他們選取的數字分別為10,20,30,40,和50。那麼這5個人的平均數即為30。而30的2/3為20。也就是說,一開始選擇20的那位選手獲勝。
如果參加這項比賽的人數夠多,你應該選擇哪個數字來獲得勝利呢?在你繼續讀接下來的文章前,我強烈建議你先自己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在紙上寫下一個答案。這樣再往下讀的話,你會享受到更大的樂趣。
第一層“玩家”的思路是這樣的:假設選取數字的人群分佈是均勻的,那麼最後的平均數應該是50。50的2/3為33。因此我應該選擇33,這樣就能最大化我的得勝機率。
第二層“玩家”的思路是這樣的:假設絕大多數人都像上面那個玩家那麼思考,那麼最後這些數字的平均數就不是50,而是33。將33乘以2/3,得到22。因此如果想要贏得遊戲的勝利,那麼更為理性的選擇是22,而不是33。
順著這個邏輯往下想,你會發現每多想一層,一個玩家猜的數字就應該縮小1/3。這個過程無限重複以後,到最後如果所有人都猜0的話,那就達到了“納什均衡”。
把這個遊戲搬到現實中,會不會發生上面預測的情況呢?
美國的紐約時報為這個問題專門發起過一次大範圍問卷調查,結果他們收到了接近6萬個答案。這些答案的分佈彙總顯示在上面這張圖中。
我們可以看到,有大約2%(1200人左右)選了66。這些人顯然沒有看懂題目。他們用100乘以2/3,然後填上了自己得到的答案(66)。這些讀者可以被稱為“不動腦筋”者。
然後,有大約5%的讀者(3000人左右)選擇了50。這些讀者可以被稱為“第零層”思考者,他們只是想到了0-100之間的那個平均數,然後就停在這裡,並沒有繼續往下思考。
接下來,大約有10%的讀者(6000人左右)選擇了33。這些讀者是“第一層”思考者。他們至少做了第一步計算,即50X2/3=33。
再接下來,有大約6%的讀者選擇了22。這些讀者比前面兩個群體又多想了一步,順利達到“第二層”。
再接下來,大約12%的讀者選擇了0或者1。這些讀者顯然經過深思熟慮,把上面提到的整個計算過程都過了一遍,到達了最後的終點(0)。他們可謂是最“精明”的讀者。
但是,最“精明”的計算者未必是最後的贏家。因為到最後,所有人選的數字的平均數為28,其2/3就是19。也就是說,選擇19的讀者,才是最後的勝利者,而不是那些選0或者1的“數學家”。
這個遊戲說明:
1)要想贏得“股市選美大賽”的勝利,並沒有那麼容易。參賽者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維窠臼,學習習慣第二層思考和第三層思考。
美國著名對沖基金Oaktree的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就在多個場合強調投資者需要學會第二層思維(Second level thinking)。
舉例來說,假設今天工商銀行(601398)的股價為4.8元。第一層思維投資者會想:這個股價太便宜。這是一家非常大的銀行,其市盈率(PE)只有6倍,分紅率高達4.8%,我應該此刻就出手將其買入。
第二層思維的投資者會想的多一些:目前這家股票的股價,是否已經反映了其基本面資訊?該股價對於該公司幾年後的盈利增長預期是多少?暗含多少壞賬率?是否還有什麼其他資訊沒有被反映到該公司股價中?根據這些問題,投資者才會再慢慢得出該股價高估還是低估的結論。
當然,就像上面提到的例子那樣,順著相似的邏輯,我們還可以進行第三層,第四層甚至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在這個“你猜我,我猜你”的遊戲中,理論上沒有層數極限,可以一直進行下去。
2)並不是想的層級越多,到最後就一定能夠取勝。
到最後,我們需要猜的是大多數人所猜測的水平,因此需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智商和理解力。在行為學裡,這些普羅大眾被稱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就是說大家並不都是笨蛋,但也不都是聰明絕頂的天才。
就像上面的猜數字例子所揭示的,有很多人幾乎沒有思考能力(比如那些選66和50的讀者),但他們也是市場的必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喜歡思考的民眾,他們的思考行為到了第二層或者第三層就停止了。因此如果想要把握大眾的偏好,最好是跟著這個平均數,到達第三後者第四層,稍稍領先於絕大多數眾人,這樣的優勢足以幫助你成為最終的贏家。
但是如果一位投資者想的太多,比如上面那個例子中選擇0或者1的讀者,那麼他就又墮入了“把簡單事情複雜化”的陷阱了。並不是他想的不夠周到,而是絕大部分人的大腦沒那麼複雜,因此做出這些選擇的讀者又成了“極少數”。
所以說,到最後要想在市場中勝出,其對於投資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需要有高瞻遠矚的預測能力,能夠比絕大多數人多想那麼一兩層。同時,他也需要把握大眾的情緒和偏好,不至於被自己過於複雜的思維和預測所影響,完全脫離現實。當然,他也需要有非常好的運氣,因為大眾的情緒就像小孩的脾氣和六月裡的天氣一樣,說變就變,在變之前也幾乎沒有任何徵兆。
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要想戰勝市場,我們需要多個因素疊加,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作用下才可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精力去弄懂這些邏輯,或者沒有任何條件讓自己在和別人的競爭中“領先一步”,那麼更為聰明的選擇是購買低成本指數基金,透過長期持有來獲得市場的平均回報。這才是在投資這場“龜兔賽跑馬拉松”中取得最後勝利的最佳方法。
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M.Keynes)說過,在股市中投資,就好像參加一場選美比賽。投資者的任務是從幾百張照片中選出最美的那幾張。到最後,選美皇后屬於那個得到最多選票的美女。因此對於每個投資者而言,他需要考慮的並不是自己覺得哪個候選人最美,而是哪個候選人能夠得到最多的選票。對於一個聰明的投資者來說,他需要考慮到這個問題的第二層,第三層甚至更高的級別。他需要去想,如果每個人都在考慮這同一問題,那麼最後他們最有可能的選擇會是誰。
上面這段話,並不那麼容易理解,所以請讓我在這裡稍微花點筆墨為讀者們解釋一下。假設我們現在面對一百位選美選手,我們的任務是預測最後哪位候選人得到最多的選票。普通投資者的第一層想法是:我認為誰最美,就把自己的票投給她。假設有位投資者覺得10號最美,那麼他就會把手中的票投給10號。
但是,問題問的並不是你覺得誰最美,而是最後誰會成為選美冠軍。因此一位投資者需要想到第二層,即其他人會選誰。如果他猜想有更多的人覺得30號比10號更美,那麼不管他自己的意見如何,他都應該把賭注押在30號身上。在這裡,第二層思維讓投資者改變主意,從10號移去30號。
如果你繼續往下想,就會發現這第二層也不夠。因為聰明的投資者會意識到,當他自己在猜想別的投資者會更中意哪位候選人時,那些其他投資者也在做相同的猜測。也就是說,比賽的贏家需要做到的,是準確的猜想其他人會猜想整個市場大概會選擇哪位候選人。這就是凱恩斯提出的“股市選美”理論的精髓所在:這是一場無窮無盡的“猜想”遊戲。
作為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對於市場的運作和邏輯有非常獨到的見解,而他在投資實踐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舉例來說,在1921-1946年間,凱恩斯掌管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基金會的投資管理工作。在這段時間內,凱恩斯管理的基金會的股票部分得到的投資回報為每年16%左右,比同期英國股票市場的年回報(10.37%)高出5.6%左右。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當時投資界最流行的資產是房地產。而凱恩斯則獨樹一幟,冒天下之大不韙,大幅度減少劍橋大學基金會的房地產配置,並以公司股票代替。
比如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1920年左右時,劍橋大學基金會的資產中絕大多數都是房地產(80%左右),而股票幾乎為零。在凱恩斯開始管理該校的基金會後,房地產的佔比逐年下降,而股票佔比逐年上升。到他在1946年卸任時,大學基金會的房地產佔到總資產的40%左右,而股票則佔到了30%左右。如此大幅度變化,以及變化帶來的投資成功的背後的“總設計師”就是凱恩斯。
現在回到凱恩斯說的“選美市場”。照凱恩斯的說法,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要想在股市中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戰勝市場),他就需要比別人多想那麼一兩層,從而才可能佔得先機,領先一步。那麼如何來更好的理解這個邏輯呢?在這裡讓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實驗。
在著名經濟學家泰勒(Richart Thaler)所著的Misbehaving一書中,他提到了一個猜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和凱恩斯的“選美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遊戲很簡單:參加遊戲的選手需要從0-100中選取一個數。哪位選手選的數字最接近平均數的2/3,他就是最後的勝者。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有5位選手,他們選取的數字分別為10,20,30,40,和50。那麼這5個人的平均數即為30。而30的2/3為20。也就是說,一開始選擇20的那位選手獲勝。
如果參加這項比賽的人數夠多,你應該選擇哪個數字來獲得勝利呢?在你繼續讀接下來的文章前,我強烈建議你先自己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在紙上寫下一個答案。這樣再往下讀的話,你會享受到更大的樂趣。
第一層“玩家”的思路是這樣的:假設選取數字的人群分佈是均勻的,那麼最後的平均數應該是50。50的2/3為33。因此我應該選擇33,這樣就能最大化我的得勝機率。
第二層“玩家”的思路是這樣的:假設絕大多數人都像上面那個玩家那麼思考,那麼最後這些數字的平均數就不是50,而是33。將33乘以2/3,得到22。因此如果想要贏得遊戲的勝利,那麼更為理性的選擇是22,而不是33。
順著這個邏輯往下想,你會發現每多想一層,一個玩家猜的數字就應該縮小1/3。這個過程無限重複以後,到最後如果所有人都猜0的話,那就達到了“納什均衡”。
把這個遊戲搬到現實中,會不會發生上面預測的情況呢?
美國的紐約時報為這個問題專門發起過一次大範圍問卷調查,結果他們收到了接近6萬個答案。這些答案的分佈彙總顯示在上面這張圖中。
我們可以看到,有大約2%(1200人左右)選了66。這些人顯然沒有看懂題目。他們用100乘以2/3,然後填上了自己得到的答案(66)。這些讀者可以被稱為“不動腦筋”者。
然後,有大約5%的讀者(3000人左右)選擇了50。這些讀者可以被稱為“第零層”思考者,他們只是想到了0-100之間的那個平均數,然後就停在這裡,並沒有繼續往下思考。
接下來,大約有10%的讀者(6000人左右)選擇了33。這些讀者是“第一層”思考者。他們至少做了第一步計算,即50X2/3=33。
再接下來,有大約6%的讀者選擇了22。這些讀者比前面兩個群體又多想了一步,順利達到“第二層”。
再接下來,大約12%的讀者選擇了0或者1。這些讀者顯然經過深思熟慮,把上面提到的整個計算過程都過了一遍,到達了最後的終點(0)。他們可謂是最“精明”的讀者。
但是,最“精明”的計算者未必是最後的贏家。因為到最後,所有人選的數字的平均數為28,其2/3就是19。也就是說,選擇19的讀者,才是最後的勝利者,而不是那些選0或者1的“數學家”。
這個遊戲說明:
1)要想贏得“股市選美大賽”的勝利,並沒有那麼容易。參賽者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維窠臼,學習習慣第二層思考和第三層思考。
美國著名對沖基金Oaktree的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就在多個場合強調投資者需要學會第二層思維(Second level thinking)。
舉例來說,假設今天工商銀行(601398)的股價為4.8元。第一層思維投資者會想:這個股價太便宜。這是一家非常大的銀行,其市盈率(PE)只有6倍,分紅率高達4.8%,我應該此刻就出手將其買入。
第二層思維的投資者會想的多一些:目前這家股票的股價,是否已經反映了其基本面資訊?該股價對於該公司幾年後的盈利增長預期是多少?暗含多少壞賬率?是否還有什麼其他資訊沒有被反映到該公司股價中?根據這些問題,投資者才會再慢慢得出該股價高估還是低估的結論。
當然,就像上面提到的例子那樣,順著相似的邏輯,我們還可以進行第三層,第四層甚至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在這個“你猜我,我猜你”的遊戲中,理論上沒有層數極限,可以一直進行下去。
2)並不是想的層級越多,到最後就一定能夠取勝。
到最後,我們需要猜的是大多數人所猜測的水平,因此需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智商和理解力。在行為學裡,這些普羅大眾被稱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就是說大家並不都是笨蛋,但也不都是聰明絕頂的天才。
就像上面的猜數字例子所揭示的,有很多人幾乎沒有思考能力(比如那些選66和50的讀者),但他們也是市場的必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喜歡思考的民眾,他們的思考行為到了第二層或者第三層就停止了。因此如果想要把握大眾的偏好,最好是跟著這個平均數,到達第三後者第四層,稍稍領先於絕大多數眾人,這樣的優勢足以幫助你成為最終的贏家。
但是如果一位投資者想的太多,比如上面那個例子中選擇0或者1的讀者,那麼他就又墮入了“把簡單事情複雜化”的陷阱了。並不是他想的不夠周到,而是絕大部分人的大腦沒那麼複雜,因此做出這些選擇的讀者又成了“極少數”。
所以說,到最後要想在市場中勝出,其對於投資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需要有高瞻遠矚的預測能力,能夠比絕大多數人多想那麼一兩層。同時,他也需要把握大眾的情緒和偏好,不至於被自己過於複雜的思維和預測所影響,完全脫離現實。當然,他也需要有非常好的運氣,因為大眾的情緒就像小孩的脾氣和六月裡的天氣一樣,說變就變,在變之前也幾乎沒有任何徵兆。
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要想戰勝市場,我們需要多個因素疊加,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作用下才可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精力去弄懂這些邏輯,或者沒有任何條件讓自己在和別人的競爭中“領先一步”,那麼更為聰明的選擇是購買低成本指數基金,透過長期持有來獲得市場的平均回報。這才是在投資這場“龜兔賽跑馬拉松”中取得最後勝利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