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卸了妝

    我認為看待一個人要用辯證的觀點,切忌靜止不變。

    庾亮起自外戚,無功晉室,而又措置乖謬,與王、謝家族的歷史很不一樣。庾氏家族不能比齊王、謝,是可以理解的,一個人如果獲得了權力,讓他放下不是那麼容易的。深受顧命之託,殺伐決斷的權力,哪個人不貪戀呢?

  • 2 # 圍爐品茗人

    庾亮是東晉王朝的外戚、權臣,也是士族——潁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氏家族是繼王導、王敦為代表的王氏家族之後執掌東晉朝政的顯Quest族。庾亮的身上體現了所謂“名士”或者東晉士族的許多特點,我們也可以由此解析庾亮早期不願為官到大權獨斷的真正原因:

    背景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時代,這個時代推崇“名士文化”,所謂名士風流或名士風度。這個時代講究不以成敗論英雄,也不推崇英雄,他們崇尚玄學、清談,喜歡品評人物,標準則是家世、風度。標新立異和崇尚自我的行為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文化,開句玩笑的說當下流行的“奇裝異服”、“嗑藥”、“追星”、“網紅文化”、“男性娘化”等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人玩剩下的東西。因此我們去了解和分析那個時代的人物就必須從這種特殊的文化背景去入手,否則我們就很難準備的理解他們的行為。

    蘇峻

    庾亮的“名士人設”

    庾亮生於晉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他出身的潁川庾氏家族是一個士族階層,但並不是高等士族。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雖然處於西晉末年的混亂時期,但是他和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家族教育,庾亮兄弟五人都頗有名氣。尤其是老大庾亮以其出色的自身條件早早就在世人眼中立下了“名士人設”:

    家世:名士這個概念在東晉這個對門第家世偏執到了扭曲的時代幾乎已經到了庶族無名士的地步,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眼中不是士族子弟根本不配評為名士。所幸庾亮的家世在當時雖然不是頂級士族,但也不可否認是士族階層的一員。

    貌美:不用懷疑我的用詞,在兩晉時期男人的確可以用貌美來形容。那個時代的人對美男子的崇拜是中國歷史的頂峰(或許當下的環境有的一比),關於兩晉時期美男子的故事足夠寫成一本書。史書中對庾亮的容貌是這樣寫的“姿容俊美”,而且還因為他的容貌和氣質給了他一個外號“玉樹”或者“豐年美玉”。相傳他死後下葬的時候,在場的另一位東晉名士何充就悲傷的說道:“埋玉樹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庾亮的美貌使他的“名士人設”立的更加牢固。

    文章:這一點是硬功夫,當時的士族子弟眾多,有容貌者也不少,但是才學文章能否經得起世人的品評才是硬功夫。這一點庾亮兄弟都非常不錯,據記載庾亮有文集二十一卷,可惜都已散佚,但是清代編撰的《全晉文》中仍收錄有不少庾亮的文章。同時庾亮還在另外一項當時非常流行的時尚活動中非常出色,那就是清談(史載其善談玄理)。這就類似於現在能在流行歌壇有良好表現的人一樣,也是那個時代的明星。最後他還非常善於書法,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名士的標配技能。

    品行:這裡指的是品德行為,要符合當時名士的品德和規範。這一點庾亮同樣非常不錯,史載“風格峻整,動由禮節,閨門之內,不肅而成,時人或以為夏侯太初、陳長文之倫也。”也就是說他嚴肅尊禮,不需要多教就能自守禮法,把他比作曹魏名士夏侯玄和陳群。

    庾亮的“拒官”和“辭官”

    既然立下了“名士”的人設,就得按照名士的規矩來走。或許您會覺得這些和庾亮的“拒官”和“辭官”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魏晉以來,世人對“隱士”的推崇也到了極點,當時的名士的標準行為指南估計必有隱居養望這一條。舉凡“名士”都要先在某處隱居養望,這種“隱”是非常有趣的,一方面要有超然世外的風範,一方面又要有交遊軼事。也就是你不能真的躲到什麼犄角旮旯的地方隱姓埋名過一輩子,你要透過結交朋友,做出一些標新立異的事情,發表一些清新脫俗或驚世駭俗的觀點,才能給自己帶來聲望,這樣才是真正的名士。同時你巨大的聲望又必然引起權貴或政府來請你出山拯救世界,但是你不能接受哦,就是很想去也不能接受,因為你接受了你就不是名士了,你越是拒絕聲望就越高,請的人就越多,給的官也越大。這就是東晉官場和社會的現實,那我們來看看庾亮的表現:

    公元305年,十六歲的庾亮拒絕了西晉東海王司馬越的徵辟;

    公元307年,十八歲的庾亮被當時任琅琊王兼鎮東大將軍的司馬睿徵辟為西曹掾,而且一看庾亮長的這麼好看,但是就決定要讓自己的繼承人司馬紹迎娶庾亮的妹妹為妃,這可是一個大富貴(但是來說就是未來的王妃,有點預見性的話就是以後的皇后),庾亮極力推辭,結果司馬睿不允;

    公元323年,庾亮的妹夫司馬紹登基,要封庾亮為中書監,庾亮推辭了這一任命;

    公元324年,平定王敦之亂後,司馬紹又要封庾亮為永昌縣開國公,並賜絹五千四百匹,但他堅決推辭不接受;

    公元329年,庾亮自己引發的蘇峻之亂平息後,庾亮自請免職,他的外甥東晉成帝司馬衍不準,後來庾亮乾脆自己跑了,又被司馬衍命人攔下,庾亮只好請求外放任職;

    公元330年,庾亮因為平定地方叛亂有功,朝廷要封他為鎮西將軍,他又一次推辭;

    公元334年,權臣陶侃死後,朝廷讓庾亮接替陶侃的所有權力,但是庾亮拒絕了開府的權力,但是接任了許多陶侃原來的職務;

    公元339年,庾亮力主的北伐失敗,他上書自貶三級,朝廷不久恢復他的職務,還要加封三公,庾亮推辭了;

    還是在公元339年,東晉朝中重臣王導等人紛紛去世,朝廷再次徵召庾亮擔任三公職務,庾亮再次拒絕;

    公元340年,庾亮去世,朝廷要追封他公爵,庾亮的弟弟代表他拒絕了這一追封。

    這樣看起來,庾亮一生好像都在不斷的“辭官”和“拒官”。看起來真的似乎不想當官,另一方面也似乎符合他名士的人設。但是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呢?

    庾亮一生的痛蘇峻之亂

    名士乎?梟雄乎?

    其實縱觀庾亮的一生,我覺得他是有著“名士”的人設,卻有“梟雄”的內心,可惜的是隻有“庸人”的軍政才能。

    首先看他的出仕:他並沒有像謝安那樣拒絕出仕到引起“公憤”的地步。他只是在拒絕了東海王后,遇到晉元帝司馬睿就出仕了。顯然他還是想做官的,畢竟他需要透過做官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躋身最高級別士族的行列。其次看他拒官和辭官的時間點和當時的形勢:

    首先拒絕東海王的徵辟,因為當時北方局勢混亂,而東海王司馬越是參與“八王之亂”的,庾亮顯然不願意將賭注壓在他的身上。而出仕的時候,琅琊王司馬睿則是和王導等南遷士族代表一起渡江到達建業,顯然已具備在相比而言較為穩定和平的南方繼承西晉王朝的條件,所以庾亮出仕了。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看到庾亮拒官和辭官的記載,直到他的妹夫司馬紹登基,他拒絕了中書監的職務,因為當時的中書監是王導,而且當時東晉朝廷內實力最強的是王導的弟弟王敦,他害怕自己的妹夫對自己的任命會引起王敦的不滿。

    王敦之亂平定後,我們發現這一次庾亮推辭的是爵位而不是官職,因為王敦死後,王導暫時蟄伏,庾亮藉由外戚和輔政大臣的地位,已經可以獨掌朝政了,他還會拒絕嗎?

    由庾亮自己引發的蘇峻之亂平定後,庾亮的那番隱退辭官的表演是當然之選,首先平定內亂中他不是功勞最大的,再則他是引發內亂的人,如果沒事人一樣回到朝廷中樞繼續擔任要職,對他的名士人設和聲望打擊太大。

    此後在陶侃在世時,他乖乖躲在地方不出風頭。一是因為陶侃實力最強,二是他在蘇峻之亂中聲望受損。他不願輕易出山,雖然陶侃當時已經和他和解,但是畢竟陶侃當年可是曾經揚言要殺了他的。

    陶侃死後,庾亮基本上把陶侃的權力和職務都接了過去,僅僅是把一個開府的權力推辭了。因為庾亮很清楚,接受了陶侃的軍隊和地盤才是最重要的,開府這個權力只要自己聲望恢復或者立下大功,這個權力隨時可以得到。

    最後,庾亮開始了他的北伐計劃,他很清楚只要北伐建功,他的聲望就會重新回到頂點甚至再創新高。可惜他的軍政能力配不上他的名士人設和梟雄內心,北伐還沒怎麼開始就失敗了。於是他也就認命了,後來的拒官辭爵就是為了維護他的“名士人設”了。

    終上所述,庾亮不是不願當官,只是希望藉由自己的名士人設謀求更好的職務。在時機和形勢合適的時候,他從來不放棄官位。甚至在妹夫明帝司馬紹臨死的時候,大膽闖宮並主動要求輔政,無疑是怕自己的庾氏家族在這次政治洗牌中利益會受到損害。但是他的軍政能力顯然不強,無論是在他獨掌朝政推行的嚴厲苛刻政策引起宗室和朝臣不滿,還是在平定內亂與北伐作戰表現出的軍事方面的無能,都讓他屢屢遭到打擊。幸好他臨死前,東晉王朝的傑出人物基本都去世了,權力高層暫時出現真空,而他的弟弟們既是外戚身份,又接掌了陶侃和庾亮留下的軍隊,同時才能名聲都還不錯,於是庾氏家族開始掌控朝政,直到一位真正的梟雄桓溫的出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生什麼時候打殺菌劑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