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為四言詩,為中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記述秦皇遊獵之事,也稱“獵碣”。字型在古文與秦篆之間,一般稱為“大篆”,石鼓刻於秦前還是秦後,考古界無定論。郭沫若鑑定認為應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時期的作品。劉星、劉牧《石鼓詩文復原譯釋》[1]研究認為石鼓文產生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書令下三十日之內一段時間的可能性較大。石鼓文是學習篆法的珍貴資料,近代書家吳昌碩臨寫石鼓造詣極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臨習時的借鑑。----《古代碑帖鑑賞》費聲騫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雜誌推出秦石鼓文是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主周說“主周說”起始於唐初,含西周文王說、成王說、宣王說等多種不同的看法。 1.西周文王說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韋應物以為周文王之鼓,宣王刻詩”,葛立方《韻語陽秋》引韋應物《石鼓歌》:“周文大獵兮岐之陽”等,認為石鼓為西周文王時之遺物。但韋詩原句為“周宣大獵兮岐之陽”,故“文王說”的出現應與上述二人誤將韋詩中“周宣”引為“周文”有關。儘管“文王說”立論依據並不充分,但仍有一定市場,明代朱國祚《石鼓歌》中仍有“疑義莫定文成宣”這樣的看法。 2.西周成王說持此論者有董逌《廣川書跋》、程大昌《雍錄》、沈梧《石鼓文定本》等。主要因《左傳·昭公四年》記載:“椒舉言於楚子曰‘成有岐陽之蒐’”,杜預注曰:“成王歸自奄,大狩於岐山之陽”,且石鼓出土於陳倉並又有與畋獵有關的詩句,於是便以為石鼓記載的畋獵之事與成王大狩之事相合,從而得此看法。 3.西周宣王說此說產生於唐初,最早是貞觀時書法家吏部尚書蘇勖於《記敍》卷首提出:“世鹹言筆跡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跡,近在關中”。李嗣真於《書後品》中贊同。後經張懷瓘在《書斷》中推理,從而得出“石鼓文”為“蓋諷宣王畋獵之所作也”之論斷。由於籀文已於始皇時焚燬殆盡,秦漢之後很少存留此類文字,加之很多石鼓文字未收入後世之字書,辨認無據,於是“史籀說”便成了定論。韋應物因以“諷”而刻詩不好解釋,故在《石鼓歌》中將張懷瓘之“蓋諷宣王畋獵”,改為了“大獵刻石表功”。“宣王說”另一立論依據是因石鼓詩文類《詩》之《車攻》、《吉日》等詩篇,而《車攻》、《吉日》乃是讚美宣王的畋獵詩,於是認為石鼓詩文也應出於此時。這種看法與“史籀說”相呼應,造成了巨大聲勢。“宣王說”影響很廣,唐宋學者也多認從之,其後又得清康熙與乾隆皇帝的認同。直至清末民國初,隨著“主秦說”逐漸佔據上風,“宣王說”方漸漸淡出,但仍未見尾,至今還有部分支持者。[1]主秦說“主秦說”大概有十幾種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主要有秦襄公、秦文公、秦德公、秦穆公、秦獻公、秦惠文王等說。1.秦襄公說楊慎、全祖望等主之。1955年,郭沫若在《石鼓文研究》中對“襄公說”進行了進一步論證,並提出了石鼓“建畤說”的看法。其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認為石鼓出土三畤原,故必與三畤之一的建立有關;又據《汧殹》鼓“汧殹沔沔”與《霝雨》鼓“汧殹洎洎”等與汧水有關的詩句,以及《而師》鼓“天子□來,嗣王始□”詩句中出現的“天子”與“嗣王”稱謂等,認為“石鼓文”內容與襄公八年護送平王東遷和建畤的史實相合,石鼓應是襄公時代之遺物。之後,張光遠在《先秦石鼓存詩考簡說》等文中,進一步認為石鼓產生於襄公十年,詩歌作者是太史由。2.秦文公說清末震鈞《石鼓文集註》和《天咫偶聞》中認為石鼓詩文內容與《史記·秦本紀》所記載的“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謂之會”等史實相符,而提出此說。其認為:“考《史記·秦記》,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此即所云‘汧殹沔沔’是也。又曰昔周邑我先秦贏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此即所云‘吾道既平,嘉樹則裡’,皆言營邑之事也。‘日唯丙申’者所卜得之日也。第一鼓(吾車)皆言獵事,則七百人東獵事有據矣。而且一鼓之中天子與公雜見,豈有宣王獵碣既稱天子複稱公之理?則天子周王也,公秦文也”。羅振玉、馬敘倫、許莊叔、宋鴻文、楊壽祺、尹博靈、李鐵華等皆支援此說,只是各自立論的依據並不完全相同,石鼓產生的具體時間也不太一致,刻制的原因也各自有別。3.秦德公說王國維《觀堂集林·別集》等文中認為石鼓文字與秦公簋、虢季子白盤銘文,體勢與血脈相承,蓋一時所鑄。其從文字字型等角度對石鼓文字進行了分析,認為石鼓應作於德公遷雍之後。段颺在《論石鼓乃秦德公時遺物及其他——讀郭沫若同志<石鼓文研究>後》一文中認為《作原》鼓內容與德公遷都於雍,整飭三畤原有關,《而師》鼓“天子”與“嗣王”應是指周惠王。戴君仁在《重論石鼓的時代》等文中支援“德公說”,認為石鼓為雍城初建時所刻。4.秦宣公說主張者有李仲操《石鼓最初所在地及其刻石年代》、胡建人《石鼓和石鼓文考略——兼論郭沫若的襄公八年說》等。李仲操認為“密畤作於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則石鼓的刻石年代應在這年”,《而師》鼓“天子”當指周惠王,“嗣王”當指王子頹。其說因認為石鼓出土地點與宣公作密畤地點一致,以及“石鼓文”所載的周天子平息內亂的時間與秦宣公四年一致而立論。張啟成在《論石鼓文作年及其與詩經之比較》文中對李仲操“宣公說”進行了補充。胡建人也同樣認為石鼓為秦宣公陳倉作密畤時所刻。5.秦穆公說此說為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在《石鼓為秦刻石考》等文中主張,他認為石鼓乃穆公稱霸西戎,周天子使召公致賀時所刻。其文列舉了秦十二器文字與石鼓文字相對照,再以“殹”字用法為例證,在鄭樵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石鼓文”乃為秦文。日本赤冢忠《石鼓文の新研究》從此說。6.秦景公說主張者有王輝《<石鼓文·吳人>集釋——兼再論石鼓文的時代》、徐寶貴《石鼓文年代考辨》等。王輝以鳳翔秦公大墓考古發現為依據,認為石鼓文與秦公大墓石磬文字風格極相似,應為同一時期所作,而認為石鼓產生於“景公時的可能性極大,厲共公時的可能性極小”。徐寶貴則從“石鼓文”字形以及與《詩經》關係、所反映的史實等出發,認為“石鼓文的詩”為襄公時所作,內容描寫的是“秦襄公的一次規模盛大的田獵活動”,而文字則是秦景公時所寫所刻,石鼓的“絕對時代當在春秋中晚期之際——秦景公時期”。7.秦哀公說香港易越石在《石鼓文書法與研究》等文中以為“得新證於石鼓本身《吳人》石”,認為石鼓詩歌內容記載和反映了秦人救楚、秦吳大戰的史實,《虞人》鼓“吳人”即是春秋時“吳華人”,而得出了石鼓為哀公三十二年“秦師勝吳人凱旋後之刻石”這一看法。徐暢在《石鼓文刻年新考》文中支援此“凱旋說”。8.秦靈公說最先主張此說的為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唐蘭。其在《石鼓文刻於靈公三年考》等文中,依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的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再因《呂氏春秋·音初》認為的秦穆公時才有詩歌,於是認為石鼓年代不可能早於秦穆公時代。其又透過“朕”與“吾”等人稱代詞使用的關係,認為秦景公時代的銅器還都用“朕”,秦惠文王時的《詛楚文》卻用“吾”,而石鼓用“吾”、“餘”、“我”而不用“朕”,進一步推斷石鼓產生年代應在景公之後,跟詛楚文時代接近。同時又據文獻記載的靈公作吳陽上下畤以祭黃帝、炎帝,於是斷定“石鼓文”作於秦靈公時代。蘇瑩輝、那志良等從之。後唐蘭改變了看法,更改為“獻公說”。9.秦獻公說唐蘭1958年發表《石鼓年代考》時提出此說。他從銘刻、文學史、新語彙、字形、書法、發現地、石次內容、地望等八個方面,詳細地論證了石鼓文只能產生於戰國時期,並結合文獻記載,進一步認為石鼓產生於獻公十一年。10.秦惠文王至始皇帝之前說鄭樵《石鼓音序》、羅君惕《秦刻十碣考釋》、程質清《石鼓文試讀》等支援此說。鄭樵以“殹、??”二字見於秦斤、秦權,並透過文字比較和對“天子”、“嗣王”的分析,認為石鼓為秦物,認為石鼓產生在秦惠文王之後始皇帝之前。羅君惕等亦透過文字等比較分析,對始皇“書同文”前後文字進行了比較與量的統計,其認為時代越接近,文字相同者越多,故判斷石鼓產生年代在秦惠文王至始皇帝之間。11.其它還有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認為石鼓產生於春秋中晚期;裘錫圭《文字學概要》,黃奇逸《石鼓文年代及相關諸問題》,陳昭容《秦公簋的時代問題:兼論石鼓文的相對年代》等認為石鼓產生於春秋戰國之間,等等。[1]主漢、北魏及宇文周等說1.“漢說”始於清代武億《金石跋》。其因《鑾車》鼓“趍趍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為四言詩,為中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記述秦皇遊獵之事,也稱“獵碣”。字型在古文與秦篆之間,一般稱為“大篆”,石鼓刻於秦前還是秦後,考古界無定論。郭沫若鑑定認為應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時期的作品。劉星、劉牧《石鼓詩文復原譯釋》[1]研究認為石鼓文產生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書令下三十日之內一段時間的可能性較大。石鼓文是學習篆法的珍貴資料,近代書家吳昌碩臨寫石鼓造詣極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臨習時的借鑑。----《古代碑帖鑑賞》費聲騫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雜誌推出秦石鼓文是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主周說“主周說”起始於唐初,含西周文王說、成王說、宣王說等多種不同的看法。 1.西周文王說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韋應物以為周文王之鼓,宣王刻詩”,葛立方《韻語陽秋》引韋應物《石鼓歌》:“周文大獵兮岐之陽”等,認為石鼓為西周文王時之遺物。但韋詩原句為“周宣大獵兮岐之陽”,故“文王說”的出現應與上述二人誤將韋詩中“周宣”引為“周文”有關。儘管“文王說”立論依據並不充分,但仍有一定市場,明代朱國祚《石鼓歌》中仍有“疑義莫定文成宣”這樣的看法。 2.西周成王說持此論者有董逌《廣川書跋》、程大昌《雍錄》、沈梧《石鼓文定本》等。主要因《左傳·昭公四年》記載:“椒舉言於楚子曰‘成有岐陽之蒐’”,杜預注曰:“成王歸自奄,大狩於岐山之陽”,且石鼓出土於陳倉並又有與畋獵有關的詩句,於是便以為石鼓記載的畋獵之事與成王大狩之事相合,從而得此看法。 3.西周宣王說此說產生於唐初,最早是貞觀時書法家吏部尚書蘇勖於《記敍》卷首提出:“世鹹言筆跡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跡,近在關中”。李嗣真於《書後品》中贊同。後經張懷瓘在《書斷》中推理,從而得出“石鼓文”為“蓋諷宣王畋獵之所作也”之論斷。由於籀文已於始皇時焚燬殆盡,秦漢之後很少存留此類文字,加之很多石鼓文字未收入後世之字書,辨認無據,於是“史籀說”便成了定論。韋應物因以“諷”而刻詩不好解釋,故在《石鼓歌》中將張懷瓘之“蓋諷宣王畋獵”,改為了“大獵刻石表功”。“宣王說”另一立論依據是因石鼓詩文類《詩》之《車攻》、《吉日》等詩篇,而《車攻》、《吉日》乃是讚美宣王的畋獵詩,於是認為石鼓詩文也應出於此時。這種看法與“史籀說”相呼應,造成了巨大聲勢。“宣王說”影響很廣,唐宋學者也多認從之,其後又得清康熙與乾隆皇帝的認同。直至清末民國初,隨著“主秦說”逐漸佔據上風,“宣王說”方漸漸淡出,但仍未見尾,至今還有部分支持者。[1]主秦說“主秦說”大概有十幾種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主要有秦襄公、秦文公、秦德公、秦穆公、秦獻公、秦惠文王等說。1.秦襄公說楊慎、全祖望等主之。1955年,郭沫若在《石鼓文研究》中對“襄公說”進行了進一步論證,並提出了石鼓“建畤說”的看法。其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認為石鼓出土三畤原,故必與三畤之一的建立有關;又據《汧殹》鼓“汧殹沔沔”與《霝雨》鼓“汧殹洎洎”等與汧水有關的詩句,以及《而師》鼓“天子□來,嗣王始□”詩句中出現的“天子”與“嗣王”稱謂等,認為“石鼓文”內容與襄公八年護送平王東遷和建畤的史實相合,石鼓應是襄公時代之遺物。之後,張光遠在《先秦石鼓存詩考簡說》等文中,進一步認為石鼓產生於襄公十年,詩歌作者是太史由。2.秦文公說清末震鈞《石鼓文集註》和《天咫偶聞》中認為石鼓詩文內容與《史記·秦本紀》所記載的“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謂之會”等史實相符,而提出此說。其認為:“考《史記·秦記》,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此即所云‘汧殹沔沔’是也。又曰昔周邑我先秦贏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佔曰吉,即營邑之,此即所云‘吾道既平,嘉樹則裡’,皆言營邑之事也。‘日唯丙申’者所卜得之日也。第一鼓(吾車)皆言獵事,則七百人東獵事有據矣。而且一鼓之中天子與公雜見,豈有宣王獵碣既稱天子複稱公之理?則天子周王也,公秦文也”。羅振玉、馬敘倫、許莊叔、宋鴻文、楊壽祺、尹博靈、李鐵華等皆支援此說,只是各自立論的依據並不完全相同,石鼓產生的具體時間也不太一致,刻制的原因也各自有別。3.秦德公說王國維《觀堂集林·別集》等文中認為石鼓文字與秦公簋、虢季子白盤銘文,體勢與血脈相承,蓋一時所鑄。其從文字字型等角度對石鼓文字進行了分析,認為石鼓應作於德公遷雍之後。段颺在《論石鼓乃秦德公時遺物及其他——讀郭沫若同志<石鼓文研究>後》一文中認為《作原》鼓內容與德公遷都於雍,整飭三畤原有關,《而師》鼓“天子”與“嗣王”應是指周惠王。戴君仁在《重論石鼓的時代》等文中支援“德公說”,認為石鼓為雍城初建時所刻。4.秦宣公說主張者有李仲操《石鼓最初所在地及其刻石年代》、胡建人《石鼓和石鼓文考略——兼論郭沫若的襄公八年說》等。李仲操認為“密畤作於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則石鼓的刻石年代應在這年”,《而師》鼓“天子”當指周惠王,“嗣王”當指王子頹。其說因認為石鼓出土地點與宣公作密畤地點一致,以及“石鼓文”所載的周天子平息內亂的時間與秦宣公四年一致而立論。張啟成在《論石鼓文作年及其與詩經之比較》文中對李仲操“宣公說”進行了補充。胡建人也同樣認為石鼓為秦宣公陳倉作密畤時所刻。5.秦穆公說此說為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在《石鼓為秦刻石考》等文中主張,他認為石鼓乃穆公稱霸西戎,周天子使召公致賀時所刻。其文列舉了秦十二器文字與石鼓文字相對照,再以“殹”字用法為例證,在鄭樵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石鼓文”乃為秦文。日本赤冢忠《石鼓文の新研究》從此說。6.秦景公說主張者有王輝《<石鼓文·吳人>集釋——兼再論石鼓文的時代》、徐寶貴《石鼓文年代考辨》等。王輝以鳳翔秦公大墓考古發現為依據,認為石鼓文與秦公大墓石磬文字風格極相似,應為同一時期所作,而認為石鼓產生於“景公時的可能性極大,厲共公時的可能性極小”。徐寶貴則從“石鼓文”字形以及與《詩經》關係、所反映的史實等出發,認為“石鼓文的詩”為襄公時所作,內容描寫的是“秦襄公的一次規模盛大的田獵活動”,而文字則是秦景公時所寫所刻,石鼓的“絕對時代當在春秋中晚期之際——秦景公時期”。7.秦哀公說香港易越石在《石鼓文書法與研究》等文中以為“得新證於石鼓本身《吳人》石”,認為石鼓詩歌內容記載和反映了秦人救楚、秦吳大戰的史實,《虞人》鼓“吳人”即是春秋時“吳華人”,而得出了石鼓為哀公三十二年“秦師勝吳人凱旋後之刻石”這一看法。徐暢在《石鼓文刻年新考》文中支援此“凱旋說”。8.秦靈公說最先主張此說的為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唐蘭。其在《石鼓文刻於靈公三年考》等文中,依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的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再因《呂氏春秋·音初》認為的秦穆公時才有詩歌,於是認為石鼓年代不可能早於秦穆公時代。其又透過“朕”與“吾”等人稱代詞使用的關係,認為秦景公時代的銅器還都用“朕”,秦惠文王時的《詛楚文》卻用“吾”,而石鼓用“吾”、“餘”、“我”而不用“朕”,進一步推斷石鼓產生年代應在景公之後,跟詛楚文時代接近。同時又據文獻記載的靈公作吳陽上下畤以祭黃帝、炎帝,於是斷定“石鼓文”作於秦靈公時代。蘇瑩輝、那志良等從之。後唐蘭改變了看法,更改為“獻公說”。9.秦獻公說唐蘭1958年發表《石鼓年代考》時提出此說。他從銘刻、文學史、新語彙、字形、書法、發現地、石次內容、地望等八個方面,詳細地論證了石鼓文只能產生於戰國時期,並結合文獻記載,進一步認為石鼓產生於獻公十一年。10.秦惠文王至始皇帝之前說鄭樵《石鼓音序》、羅君惕《秦刻十碣考釋》、程質清《石鼓文試讀》等支援此說。鄭樵以“殹、??”二字見於秦斤、秦權,並透過文字比較和對“天子”、“嗣王”的分析,認為石鼓為秦物,認為石鼓產生在秦惠文王之後始皇帝之前。羅君惕等亦透過文字等比較分析,對始皇“書同文”前後文字進行了比較與量的統計,其認為時代越接近,文字相同者越多,故判斷石鼓產生年代在秦惠文王至始皇帝之間。11.其它還有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認為石鼓產生於春秋中晚期;裘錫圭《文字學概要》,黃奇逸《石鼓文年代及相關諸問題》,陳昭容《秦公簋的時代問題:兼論石鼓文的相對年代》等認為石鼓產生於春秋戰國之間,等等。[1]主漢、北魏及宇文周等說1.“漢說”始於清代武億《金石跋》。其因《鑾車》鼓“趍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