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爾勳1

    謝邀:《水滸傳》大家熟知,武大郎以賣餅為生,矮小的身材,挑擔叫賣。他的妻子潘金蓮刁橫野蠻,以風流著稱,兩者差距較大,男的忠厚老實,女的風騷浪蕩。作者把武大郎矮化是為了襯托武松的高大,西門慶的霸道,當時社會現象的複雜情況。對武大郎的評價是:勤儉持家遠,忠厚處世長。

  • 2 # I八零印記I

    “矮矬窮”“綠帽炊餅哥”武大郎的逆襲

    施老先生筆下的武大郎的形象可謂家喻戶曉,“三寸丁“、”谷樹皮“,挑個破扁擔為炊餅哥的形象深入人心,當然這只是一個文學形象做不得真,但如果真要叫一叫真兒,歷史上的武大的形象可並非如此,相反,還是正兒八緊的高富帥。

    1996年,武家後人捐資重修武植即武大郎墓,發現了武植完整的一條小腿骨,充分證明武植不是“三寸丁”,而是身高一米八以上的高大漢子。武家後人拿出家譜,請來史學家查詢留下來的史料,為武植、潘金蓮昭雪。

    經過一番對家譜、歷史記載的嚴格考證,武植高富帥、潘金蓮大家閨秀的真實故事躍然於紙上。

    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和潘金蓮

    武大郎,本名武植,父母早亡,自幼家貧。為避戰亂,逃到河北清河縣。

    當時,清河縣潘家莊,有一大戶,姓潘,武植就到他家打工。這武植不僅長相高大威武,生得是一表人才,而且好學上進,並結織了一個叫黃堂的富二代,二人成了至交好友。

    潘老闆一看,嘿,這姓武的小夥還不錯,雖然窮,但如此勤奮又上進,他日定非池中之物,就格外器重,不僅加薪,資助其讀書,還把自己漂亮的女兒潘金蓮嫁給了武植。

    潘老闆的眼光果然不錯,這武植後來果真不負重望,中了進士,被派到山東陽穀縣做縣令,在任期間興利除弊,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愛戴。而這潘金蓮出身名門,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對武大郎也是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夫婦二人琴瑟和絃,十分恩愛。

    那麼,施老先生筆下如此醜化的形象又從何而來?非但如此,還給他戴上了一頂綠油油的帽子,好像有深仇大恨似的,這又是為何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其中的一個小插曲:

    千古奇冤武大郎——好兄弟黃公子的報復

    俗話說得好: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而武植的好兄弟黃公子,就是這樣一個小人。

    這黃公子是個紈絝子弟,花錢大手大腳,很快將父輩的錢財花了個乾淨,這時,他想起了結拜兄弟武植。原來武植落魂之時,自己曾多次接濟於他,如今他發達了,憑這段關係,給自己點好處,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於是這黃公子興致沖沖來到陽穀縣,見到武植。武植好吃好喝的接待他,他挺高興。黃公子萬萬沒想到,自從見了一面後,隔了半個月都不見武植的影。

    黃公子很生氣,覺得武植是故意躲著自己,脾氣上來了,打了個包袱,話都沒留就走了。黃公子一路上越想越氣,武植你落難,兄弟幫了你,今天兄弟家道中落,你一頓飯就把我打發了,哼,當我是要飯的,我決饒不了你。

    於是,這黃公子索性貼起大字報,大大詆譭起武植來,說什麼長相猥瑣,性格怯懦,在陽穀縣賣炊餅。而武植的老婆潘金蓮則更慘,變成了風騷淫蕩之人,勾引人家丈夫等等。

    為了出心中這口惡氣,黃公子也是拼了,把武植說的要多不堪就有多不堪,把能想到的汙穢事全安在了潘金蓮頭上來噁心這二口子。

    等黃公子回到家中,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兄弟武植,原來人家早就把自己家的房子修葺一新,還填置了不少新的傢俱。

    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他編的故事,早就到處傳遍了。不得不說這黃公子搞編劇還是很有天賦的,而這種八卦也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故而越傳越廣。結果這事兒就傳到了施老先生那兒去了,嘿,施老先生正愁小說的題材呢,這不現成的好題材嗎,所以不客氣地拿著用了。

    施老先生也許沒想到自己的小說《水滸傳》能這麼火,而且長盛不衰,一火幾百年,而“綠帽小短腿“的武大郎形象和”風騷淫蕩“的潘金蓮形象就這樣深入人心,再難磨滅了。

    而真實的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光輝形象早已湮滅眾人,消散不見了,真乃千古奇冤也。

    後話

    當然,武大郎和潘金蓮做為文學形象,嚴謹來說,施老先生也不算是抹黑什麼的,但後來確實也給兩家的後人帶來的困擾。

    故而前幾年,河北省著名畫家、施耐庵老爺子的後代施勝辰,畫了十六幅畫,配上詩文,專程到河北縣清河縣武墓,武家祠前表示歉意。

  • 3 # 菊長有車

    武植這個人大家可能也不太熟悉,但要說到武大郎,恍然大悟吧?《水滸傳》裡膽小怕事的三寸丁武大郎,每天挑著炊餅上街叫賣,最後死在自己水性楊花的妻子手中。

    然而歷史上真正的武植,卻是一方縣令,做官時清除吏弊,清正廉明,妻子潘金蓮也是名門千金,知書達理。

    那麼這樣的好官為什麼被人寫進書裡,遭受不白之冤呢?話說元末明初,曾有一人,與武植是曾經的好友。當時家中受難,來找武植尋求幫助。武植將他訓斥一番,苦口婆心勸告他不能走後門搞腐敗,將他勸回家裡。

    那人路上越想越不是滋味,於是編撰很多有關武植的故事,將他大罵一通,還寫成冊子四處傳播。

    結果此人到家後,發現武植已經派人接濟了自家,當時後悔不已,趕緊回去向武植道歉。

    但是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時候,聽到這些故事,將其整理後寫進書中,把武植寫成一名侏儒,還給他加上了個叫武松的弟弟(武松歷史上也確有此人,不過是宋朝年間的好漢,與這位縣令毫無關係)

    這盆髒水,也就潑到了現在。

  • 4 # 江湖夜雨

    從文學藝術上來看,武大郎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就是一個“矮矬窮”的代表。近來,有一些人,找出清河縣一個叫武植的人,本來相貌堂堂,身長八尺,還有功名,做過陽穀縣的縣令,說是得罪了某些人,被造謠說成是武大郎的原型,因此以訛傳訛,蒙上了汙名。

    我覺得,這種說法本是無稽之談,《水滸傳》一書,從頭到尾就沒有提過武大叫什麼名字,何來姓名是“武植”一說。武大具體叫什麼,甚至有名沒有名,都難說,古時卑賤之人,都是連個名兒也沒有,朱元璋原來就叫朱重八,歷史上有著名的“劉六、劉七”農民起義,這些人都是隻叫個排行,並沒有名字。像武大這樣先天殘疾,身份卑微的人,恐怕根本沒起過名字,就是武大、武大這樣的叫。武松見到武大和潘金蓮時,也是多自稱“武二”,看來武大、武二是原來慣常的叫法,武松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他闖蕩江湖,拜師學藝之類的時候,師長或朋友替他取的。

    從歷史上查到一個叫武植的人,身份和履歷以及所處的年代和武大截然不同,怎麼就能認定是武大郎的原型呢?又談何攻擊汙衊呢?

    由於演藝小說之類的文學作品的影響,有很多歷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都給改得面目全非了,比如三國時的蔣幹,《三國志·周瑜傳》中說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也是一個俊秀風流的文士,結果讓《三國演義》一寫,成了智力低下、形容猥瑣的一名LOWER,後來的戲劇中,更是以丑角出場。又比如,《隋唐演義》把一代名將李勣(即徐世勣),塑造成了一個牛鼻子老道的形象,一代名將蘇定方塑造成心胸狹窄的小人,《楊家將》把潘美,塑造成一個大白臉奸臣的反面角色,這些歷史上真有其人的歷史人物,都被醜化歪曲,大家也都接納了。因為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其實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我覺得,大家以後不必再計較所謂的武植不是武大郎的事情,武大郎本來也沒有說叫武植,如果只是因為這個武植是清河人,又和陽穀縣有關係,那就太牽強附會了。我們也不必為他鳴冤叫屈,這根本就是個兩不相干的事情。

  • 5 # 歷史百家爭鳴

    說到武大郎,我們對其的印象多是矮矬,但據實證考察,武大郎其實是位才華與顏值線上的人,他的墓碑銘文記載到:“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從這可知武大郎並不是像《水滸傳》中描寫的那樣不堪。那武大郎是如何被人塑造成“矮矬窮”?

    這都要怪一個人,這人是武植的好友黃堂,他當時看武植當上了縣令,便跑到武大郎這尋求生路,武大郎一看自己的好朋友來了,是好酒好菜地招待他,但黃堂一看武大郎不替他找工作,心裡就生了怨氣,便決定造武大郎的謠。於是他逢人就說武大郎與潘金蓮的壞話,說武大郎是個身材矮小的人,說潘金蓮是位淫蕩的人,反正是把髒水都往他們身上潑。經過黃堂的造謠,武大郎與潘金蓮的名聲便被他搞臭了,施耐庵寫《水滸傳》中便加了他們倆。

    黃堂的行為就是典型的“升米恩鬥米仇”,武植對他好,他卻恩將仇報,認為武大郎應該對他更好,武大郎幫他是情分,不幫他是本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們過往的戀愛中,做的最渣的一件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