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既是一種心理需要,也是一種情感。它是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物或現象的認同程度,並與這件事物或現象發生關聯的密切程度。對於不同的物件,歸屬感的維度往往是不同的。探究幼兒歸屬感的心理維度,可以從安全感、價值感、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四個方面來描述,即當一名幼兒在一個班級中感受到充分的安全,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瞭解並維護集體的規則,承擔起自己對於班級的責任,認識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替代的一員,以班級為榮並樂於為班級增光時,他就有了切切實實對所在班級的歸屬感。“幼兒的歸屬感往往來自於他們對群體生活的直接感受和體驗”,由此,我們將培養幼兒歸屬感的切入點定位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滲透教育,即將歸屬感的培養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
1.將歸屬感教育滲透在一日生活中
家庭和幼兒園生活、同伴間的遊戲、社群環境與文化、大眾傳媒等都是幼兒社會學習的影響源,幼兒就是這樣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過程中進行著社會學習。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各種活動都蘊含著教育的價值,教師要善於把握每一個細節將歸屬感教育滲透於幼兒的生活中,讓幼兒體驗到集體的溫暖,激發幼兒為集體服務的責任意識。例如在早來園時教師的一個問候,晚離園時與同伴的一個擁抱,都能夠激發幼兒對班級的歸屬感。
2.將歸屬感教育滲透在各種活動中
在幼兒的社會學習中,體驗是主要的學習特點,幼兒只有親身參與實踐各種活動,才能體驗到自己對集體的作用,並實現自我價值感。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園、班級中的各種活動,鼓勵每一名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讓每一名幼兒都成為活動的主角,讓幼兒體驗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從而產生歸屬感。
要將安全感、價值感、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培養滲透到一日生活和各種活動中,需要教師從事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
“安全感”,要求教師首先為幼兒營造溫馨的班級氛圍,讓幼兒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中感受到被關愛、被尊重,輕鬆、自主、愉悅、有發展。
“價值感”,要求教師為幼兒創設充分參與班級活動的機會,鼓勵幼兒為幼兒園、班級、同伴及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的作用,體驗到自己的價值。
“規則意識”,教師要幫助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及各種活動中理解規則的意義,學會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從而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產生歸屬感。
“集體意識”,教師要支援幼兒參與到班級的各項活動中,透過參加活動,感受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從而萌發集體意識,找到歸屬感。
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四點:
1.在班級中培養相互接納的意識,
2.讓每個幼兒投入到集體中盡其所能實現其價值,
3.培養良好常規和習慣,以增強對集體的適應能力,
4.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集體意識。
細化各年齡班幼兒“歸屬感”的指導要點及具體活動參考
1.在班級中培養相互接納的意識
整體指導原則為:
無條件接納每個幼兒,以欣賞的態度發現孩子的不同特點並適宜地表達出來;
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不要在兒童之間進行優劣比較;
引導幼兒接納同伴,讓孩子接納別人的特點,而不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具體到小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班級環境保持相對穩定性;滿足幼兒的親膚感;對每個孩子做到經常擁抱、微笑、表揚。參考活動有:親親抱抱、點名時間、問候好朋友、誇誇寶寶、猜猜我是誰等。
具體到中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引導幼兒接納別人的不同,認知別人的特點;教師要示範對幼兒特點的接納;教師要經常發現幼兒做得好的一面,及時表達出來。參考活動有:迎接好朋友、誇誇好朋友、今天我想說(插標誌,表示自己有想說的話)、猜朋友等。
具體到大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鼓勵幼兒瞭解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樹立自信心;引導幼兒發現同伴的優點並能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為幼兒創設接納同伴不足的氛圍,營造和諧班級環境;引導幼兒學習幫助同伴。參考活動有:今天誰沒來(看記錄關心朋友)、交流小信箱(利用小信箱表達跟朋友之間的關心、聯絡等)、朋友小檔案(瞭解朋友的本領、特點、愛好等)、優點轟炸(看著鏡子被同伴誇獎)、特別的你特別的我(關注被拒絕、被忽視的角落幼兒)、心情播報(說說當天自己的心情和情緒)。
2.讓每個幼兒投入到集體中盡其所能實現其價值
讓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園級大型集體活動;
為每個幼兒提供為班級和同伴服務的機會,讓其在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樂趣。
具體到小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包辦代替;為幼兒自己做事提供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援;教幼兒必要的做事技能和方法,利用過渡時間鼓勵幼兒自由活動。參考活動有:照顧小植物、喂喂小動物、收拾小玩具、老師小幫手(檢查小手擦乾淨、檢查杯子倒乾淨等)。
具體到中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指導幼兒學當值日生;鼓勵幼兒做好自己的事情,關心班級的事情;對幼兒為同伴和班級做事提供精神支援和物質準備。參考活動有:學做值日生、週五勞動日(整理自己的區域)、大帶小活動(認識環境、學做操等)、幫幫好朋友(整理衣服、拉拉鍊)、裝飾小環境、秀秀我的本領(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快樂大收集。
具體到大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放手讓孩子充分去想、去做、去嘗試;做好各項活動的各種支援工作;對幼兒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加以鼓勵和引導。參考活動有:我的活動我做主(設計班級慶祝活動、參與全園活動宣傳)、設計製作班標、做好值日生、週五勞動日(為全園服務)、大帶小活動、再見了幼兒園等。
3.培養良好常規和習慣,以增強對集體的適應能力
幫助幼兒瞭解規則並逐步適應規則;
為幼兒理解規則設定體驗的活動;
不斷使用正強化鼓勵幼兒遵守規則;
木注重幼兒情緒表現,引導幼兒接受規則。
具體到小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以遊戲、擬人口吻提出規則;根據幼兒的問題及時提醒幼兒;結合幼兒表現創編連載小故事加以引導。入園適應活動有:認識我的班、我的物品擺擺好、我是愛笑寶寶。其他參考活動有:玩具要回家、寶寶的故事(設計一個固定的人物將孩子生活中發生的跟規則有關的事編成小故事)、離園整理活動(整理自己的東西、物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具體到中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以適當體驗活動加強幼兒對規則的認識,幫助幼兒理解規則的意義,增強遵守規則的自覺性;以定期討論活動解決幼兒遵守規則中的問題;引導幼兒理解幫助同伴、整理物品、有秩序、守規則是自己的責任。參考活動有:小問題大討論(關於規則問題階段性的討論)、扮演活動(兩個小寶不一樣)、動漫一刻(結合幼兒近期出現的問題觀看規則教育的動漫,讓孩子瞭解規則的重要)、離園整理活動(整理自己和同伴的物品、班級的物品,別人的事情幫著做)。
具體到大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引導幼兒共同討論制定規則;運用不同方式提示幼兒遵守規則;引導幼兒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主動調整行為;引導幼兒理解幫助同伴、整理物品、有秩序、守規則是自己的責任。參考活動有:討論活動(大家一起定規則)、體驗活動(瓶中取物)、離園整理活動(整理班級及園內公共環境的物品、玩具,集體的事情大家做)。
4.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集體意識
鼓勵全體幼兒共同參與各種型別的活動;
在中大班多創設小組、團隊活動及共同做事的機會;
及時鼓勵和讚賞幼兒在集體中的表現。
具體到小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激發幼兒興趣,引導全體幼兒參與各種活動;讓幼兒體驗一起活動的快樂;以幼兒近期關注、喜愛的卡通形象命名各項教育活動名稱,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萌發集體意識;讓幼兒感到開心,突出好玩、有趣。參考活動有:快樂動物園(每位幼兒選擇一個小動物,有自己的小動物標誌,表示自己的物品)、我和XXX拉拉勾(如小熊舞會、小熊故事會等,幫助幼兒理解每天的教育活動內容,讓幼兒期待語言活動、音樂活動等,讓幼兒因為喜歡活動名稱而願意上幼兒園)、選擇班級標誌。
具體到中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強調班集體概念,初步建立班級意識;鼓勵幼兒參與班級各項活動,做小主人;在平行班或全園活動過程中能為自己的班級加油。參考活動有:班級運動會(做班標、討論班級口號等)、開心俱樂部(幼兒自己組合開展小組性的活動,如小公主俱樂部、糖果俱樂部等,以小組為單位萌發小組集體意識)、戶外小組遊戲(比賽等)、小舞臺(晚離園的童話劇表演等)。
歸屬感既是一種心理需要,也是一種情感。它是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物或現象的認同程度,並與這件事物或現象發生關聯的密切程度。對於不同的物件,歸屬感的維度往往是不同的。探究幼兒歸屬感的心理維度,可以從安全感、價值感、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四個方面來描述,即當一名幼兒在一個班級中感受到充分的安全,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瞭解並維護集體的規則,承擔起自己對於班級的責任,認識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替代的一員,以班級為榮並樂於為班級增光時,他就有了切切實實對所在班級的歸屬感。“幼兒的歸屬感往往來自於他們對群體生活的直接感受和體驗”,由此,我們將培養幼兒歸屬感的切入點定位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滲透教育,即將歸屬感的培養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
1.將歸屬感教育滲透在一日生活中
家庭和幼兒園生活、同伴間的遊戲、社群環境與文化、大眾傳媒等都是幼兒社會學習的影響源,幼兒就是這樣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過程中進行著社會學習。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各種活動都蘊含著教育的價值,教師要善於把握每一個細節將歸屬感教育滲透於幼兒的生活中,讓幼兒體驗到集體的溫暖,激發幼兒為集體服務的責任意識。例如在早來園時教師的一個問候,晚離園時與同伴的一個擁抱,都能夠激發幼兒對班級的歸屬感。
2.將歸屬感教育滲透在各種活動中
在幼兒的社會學習中,體驗是主要的學習特點,幼兒只有親身參與實踐各種活動,才能體驗到自己對集體的作用,並實現自我價值感。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園、班級中的各種活動,鼓勵每一名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讓每一名幼兒都成為活動的主角,讓幼兒體驗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從而產生歸屬感。
要將安全感、價值感、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培養滲透到一日生活和各種活動中,需要教師從事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
“安全感”,要求教師首先為幼兒營造溫馨的班級氛圍,讓幼兒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中感受到被關愛、被尊重,輕鬆、自主、愉悅、有發展。
“價值感”,要求教師為幼兒創設充分參與班級活動的機會,鼓勵幼兒為幼兒園、班級、同伴及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的作用,體驗到自己的價值。
“規則意識”,教師要幫助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及各種活動中理解規則的意義,學會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從而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產生歸屬感。
“集體意識”,教師要支援幼兒參與到班級的各項活動中,透過參加活動,感受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從而萌發集體意識,找到歸屬感。
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四點:
1.在班級中培養相互接納的意識,
2.讓每個幼兒投入到集體中盡其所能實現其價值,
3.培養良好常規和習慣,以增強對集體的適應能力,
4.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集體意識。
細化各年齡班幼兒“歸屬感”的指導要點及具體活動參考
1.在班級中培養相互接納的意識
整體指導原則為:
無條件接納每個幼兒,以欣賞的態度發現孩子的不同特點並適宜地表達出來;
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不要在兒童之間進行優劣比較;
引導幼兒接納同伴,讓孩子接納別人的特點,而不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具體到小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班級環境保持相對穩定性;滿足幼兒的親膚感;對每個孩子做到經常擁抱、微笑、表揚。參考活動有:親親抱抱、點名時間、問候好朋友、誇誇寶寶、猜猜我是誰等。
具體到中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引導幼兒接納別人的不同,認知別人的特點;教師要示範對幼兒特點的接納;教師要經常發現幼兒做得好的一面,及時表達出來。參考活動有:迎接好朋友、誇誇好朋友、今天我想說(插標誌,表示自己有想說的話)、猜朋友等。
具體到大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鼓勵幼兒瞭解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樹立自信心;引導幼兒發現同伴的優點並能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為幼兒創設接納同伴不足的氛圍,營造和諧班級環境;引導幼兒學習幫助同伴。參考活動有:今天誰沒來(看記錄關心朋友)、交流小信箱(利用小信箱表達跟朋友之間的關心、聯絡等)、朋友小檔案(瞭解朋友的本領、特點、愛好等)、優點轟炸(看著鏡子被同伴誇獎)、特別的你特別的我(關注被拒絕、被忽視的角落幼兒)、心情播報(說說當天自己的心情和情緒)。
2.讓每個幼兒投入到集體中盡其所能實現其價值
整體指導原則為:
讓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園級大型集體活動;
為每個幼兒提供為班級和同伴服務的機會,讓其在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樂趣。
具體到小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包辦代替;為幼兒自己做事提供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援;教幼兒必要的做事技能和方法,利用過渡時間鼓勵幼兒自由活動。參考活動有:照顧小植物、喂喂小動物、收拾小玩具、老師小幫手(檢查小手擦乾淨、檢查杯子倒乾淨等)。
具體到中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指導幼兒學當值日生;鼓勵幼兒做好自己的事情,關心班級的事情;對幼兒為同伴和班級做事提供精神支援和物質準備。參考活動有:學做值日生、週五勞動日(整理自己的區域)、大帶小活動(認識環境、學做操等)、幫幫好朋友(整理衣服、拉拉鍊)、裝飾小環境、秀秀我的本領(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快樂大收集。
具體到大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放手讓孩子充分去想、去做、去嘗試;做好各項活動的各種支援工作;對幼兒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加以鼓勵和引導。參考活動有:我的活動我做主(設計班級慶祝活動、參與全園活動宣傳)、設計製作班標、做好值日生、週五勞動日(為全園服務)、大帶小活動、再見了幼兒園等。
3.培養良好常規和習慣,以增強對集體的適應能力
整體指導原則為:
幫助幼兒瞭解規則並逐步適應規則;
為幼兒理解規則設定體驗的活動;
不斷使用正強化鼓勵幼兒遵守規則;
木注重幼兒情緒表現,引導幼兒接受規則。
具體到小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以遊戲、擬人口吻提出規則;根據幼兒的問題及時提醒幼兒;結合幼兒表現創編連載小故事加以引導。入園適應活動有:認識我的班、我的物品擺擺好、我是愛笑寶寶。其他參考活動有:玩具要回家、寶寶的故事(設計一個固定的人物將孩子生活中發生的跟規則有關的事編成小故事)、離園整理活動(整理自己的東西、物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具體到中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以適當體驗活動加強幼兒對規則的認識,幫助幼兒理解規則的意義,增強遵守規則的自覺性;以定期討論活動解決幼兒遵守規則中的問題;引導幼兒理解幫助同伴、整理物品、有秩序、守規則是自己的責任。參考活動有:小問題大討論(關於規則問題階段性的討論)、扮演活動(兩個小寶不一樣)、動漫一刻(結合幼兒近期出現的問題觀看規則教育的動漫,讓孩子瞭解規則的重要)、離園整理活動(整理自己和同伴的物品、班級的物品,別人的事情幫著做)。
具體到大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引導幼兒共同討論制定規則;運用不同方式提示幼兒遵守規則;引導幼兒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主動調整行為;引導幼兒理解幫助同伴、整理物品、有秩序、守規則是自己的責任。參考活動有:討論活動(大家一起定規則)、體驗活動(瓶中取物)、離園整理活動(整理班級及園內公共環境的物品、玩具,集體的事情大家做)。
4.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集體意識
整體指導原則為:
鼓勵全體幼兒共同參與各種型別的活動;
在中大班多創設小組、團隊活動及共同做事的機會;
及時鼓勵和讚賞幼兒在集體中的表現。
具體到小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激發幼兒興趣,引導全體幼兒參與各種活動;讓幼兒體驗一起活動的快樂;以幼兒近期關注、喜愛的卡通形象命名各項教育活動名稱,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萌發集體意識;讓幼兒感到開心,突出好玩、有趣。參考活動有:快樂動物園(每位幼兒選擇一個小動物,有自己的小動物標誌,表示自己的物品)、我和XXX拉拉勾(如小熊舞會、小熊故事會等,幫助幼兒理解每天的教育活動內容,讓幼兒期待語言活動、音樂活動等,讓幼兒因為喜歡活動名稱而願意上幼兒園)、選擇班級標誌。
具體到中班幼兒,教師要注意做到:強調班集體概念,初步建立班級意識;鼓勵幼兒參與班級各項活動,做小主人;在平行班或全園活動過程中能為自己的班級加油。參考活動有:班級運動會(做班標、討論班級口號等)、開心俱樂部(幼兒自己組合開展小組性的活動,如小公主俱樂部、糖果俱樂部等,以小組為單位萌發小組集體意識)、戶外小組遊戲(比賽等)、小舞臺(晚離園的童話劇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