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那麼,青蒿素到底是什麼呢? 《詩經》曰:“呦呦鹿鳴,食野之�O。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首詩就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名字由來。或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冥冥中註定,這位叫“呦呦”的女科學家和她的研究團隊,從黃花蒿中發現了專門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從而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瘧疾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瘴氣。該病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體,將其體內寄生的瘧原蟲傳入人體而引起,表現為寒熱往來,反覆發作,俗稱“打擺子”。若治療不及時,可出現貧血,以及腦、肝、腎、心、腸、胃等受損引起的各種症狀。 在青蒿素之前,一直使用喹啉類藥物來治療瘧疾。但是,喹啉類藥物經過幾十年的臨床應用之後,瘧原蟲對它產生了強烈的抗藥性,藥物的療效急劇下降。人們都期待著新的抗瘧藥物的出現。 20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高發,難以控制。時值越南戰爭,美、越兩軍均深受其害。焦慮中的越南求助於中國。黨中央、國務院下令,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一個代號為“523”的專案應運而生。作為該專案的一員,屠呦呦和她的團隊隨即開展研究。透過查閱本草文獻,“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早在公元前2世紀,先秦醫方書《五十二病方》已經對植物青蒿有所記載;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瘧功能;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 研究團隊兩年的艱辛實驗都沒有突破性進展,這不免讓大家產生了困惑。屠呦呦再回過頭仔細研讀中醫古籍,希望從中醫古籍上面得到啟迪。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她從《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中受到啟發。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之法?屠呦呦意識到,高溫煎煮可能破壞了其中的活性成分。於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方案,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來提取青蒿素。 這個細節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1971年10月4日,在經歷了近200次實驗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獲得了對動物體內的瘧原蟲抑制率為100%的青蒿的近親黃花蒿中性提取物。 從《詩經》到《肘後備急方》、《本草綱目》,再到青蒿素的發現,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這個過程正是中醫藥傳承、發展、創新、提升的一個縮影。
2015年10月5日,“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那麼,青蒿素到底是什麼呢? 《詩經》曰:“呦呦鹿鳴,食野之�O。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首詩就是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名字由來。或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冥冥中註定,這位叫“呦呦”的女科學家和她的研究團隊,從黃花蒿中發現了專門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從而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瘧疾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瘴氣。該病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體,將其體內寄生的瘧原蟲傳入人體而引起,表現為寒熱往來,反覆發作,俗稱“打擺子”。若治療不及時,可出現貧血,以及腦、肝、腎、心、腸、胃等受損引起的各種症狀。 在青蒿素之前,一直使用喹啉類藥物來治療瘧疾。但是,喹啉類藥物經過幾十年的臨床應用之後,瘧原蟲對它產生了強烈的抗藥性,藥物的療效急劇下降。人們都期待著新的抗瘧藥物的出現。 20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高發,難以控制。時值越南戰爭,美、越兩軍均深受其害。焦慮中的越南求助於中國。黨中央、國務院下令,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一個代號為“523”的專案應運而生。作為該專案的一員,屠呦呦和她的團隊隨即開展研究。透過查閱本草文獻,“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早在公元前2世紀,先秦醫方書《五十二病方》已經對植物青蒿有所記載;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瘧功能;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 研究團隊兩年的艱辛實驗都沒有突破性進展,這不免讓大家產生了困惑。屠呦呦再回過頭仔細研讀中醫古籍,希望從中醫古籍上面得到啟迪。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她從《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中受到啟發。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之法?屠呦呦意識到,高溫煎煮可能破壞了其中的活性成分。於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方案,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來提取青蒿素。 這個細節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1971年10月4日,在經歷了近200次實驗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獲得了對動物體內的瘧原蟲抑制率為100%的青蒿的近親黃花蒿中性提取物。 從《詩經》到《肘後備急方》、《本草綱目》,再到青蒿素的發現,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這個過程正是中醫藥傳承、發展、創新、提升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