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子小姐與巧克力先生

    這個指的是唱片製作的三個主要步驟:錄音、混音、製版

    A指的是模擬,D指的是數字,例如ADD就是模擬錄音,數字混音,數字製版

    對於CD來說,都是數字製版所以最後一位都是D

    DDD全數字製作大概是在80年代開始的,DG,EMI等大的錄音公司的新唱片都採用這種方式,另有一些較年輕的發燒小廠如RR,telarc,lyric等也是一直在使用DDD

    ADD的唱片大都是由舊的錄音母帶重新混音製作的,像original系列,art系列,living stereo系列,legend系列等等,都是以前出過LP版本的,還有一些更老的比如托斯卡尼尼、福特文格勒、拉赫瑪尼諾夫的錄音,就要經過比較複雜的處理才能使得錄音可聽

    AAD的唱片比較少,主要是一些發燒小廠如BIS,opus3(忘了mercury是不是)堅守模擬聲的理念,追求模擬音色,放棄數字裝置不用。現在這些廠子也有DDD的唱片出來了

    從技術上講,DDD是最先進的,有著更高的信噪比,聲道分離度,更寬的動態範圍和頻響,但是數碼味也最重

    從聲音上講,有些DDD的錄音並不好聽,相反,AAD的那些發燒錄音是很動人的;ADD的那些經典系列中有相當一部分錄音是很出色的,甚至接近DDD的水平,而且更動聽一些;ADD的老錄音當然也只能當成是留聲機的銅喇叭來聽了

    我個人比較喜歡高素質的ADD錄音,音樂味不錯,而且大多數經典演繹版本都在那個時期

  • 2 # 徐暴貝

    AAD ADD DDD

    是表明唱片的製作方式

    AAD:摸擬錄音.摸擬混音.數碼製版的簡稱.多用於20世紀80年代早期,優點是真實樂感好,缺點是受摸擬錄音信燥比限制故背景躁聲大;

    ADD:摸擬錄音.數碼混音.數碼製版的簡稱.錄音母帶仍用磁帶,後期用數碼處理.結合了數碼與摸擬技術的特長;

    DDD:數碼錄音.混音.製版的簡稱.多用於現代音樂製做.如4D.HDCD.XRCD等都是在DDD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般來說,模擬錄音方式能更好的保持自然的音色,但是缺乏數字錄音的信噪比。

    個人傾向ADD的錄音格式最好。一些最出色的錄音多數是模擬錄音。

    stereo 立體聲,區別於單聲道錄音的。

    digital 數碼(英語),numerique 數碼(法語),上面已有介紹。

  • 3 # Drx影視

    在實際的專案中,我們可能隨時面對各種不同的需求,它的各個方面的要素決定了我們所採用的開發模式。

    比如,它的複雜度如何?所有的需求是否足夠清晰?開發人員對相關的業務是否足夠了解?專案的工期是否合理?種種問題,不一而足。這也決定了我們可能面對不同的需求可能需要採用不同的開發模式。下面大概說幾種。

    1. TDD

    TDD指的是Test Drive Development,很明顯的意思是測試驅動開發,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測試的角度來檢驗整個專案。大概的流程是先針對每個功能點抽象出介面程式碼,然後編寫單元測試程式碼,接下來實現介面,執行單元測試程式碼,迴圈此過程,直到整個單元測試都透過。這一點和敏捷開發有類似之處。

    TDD的好處自然不用多說,它能讓你減少程式邏輯方面的錯誤,儘可能的減少專案中的bug,開始接觸程式設計的時候我們大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可能你覺得完成得很完美,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實際測試或者應用的時候才發現裡面可能存在一堆bug,或者存在設計問題,或者更嚴重的邏輯問題,而TDD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儘量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而且現在大行其道的一些模式對TDD的支援都非常不錯,比如MVC和MVP等。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專案都適合TDD這種模式的,我覺得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專案的需求必須足夠清晰,而且程式設計師對整個需求有足夠的瞭解,如果這個條件不滿足,那麼執行的過程中難免失控。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也是需要做一定功課的,這要求我們前期的需求分析以及HLD和LLD都要做得足夠的細緻和完善。

    其次,取決於專案的複雜度和依賴性,對於一個業務模型及其複雜、內部模組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非常強的專案,採用TDD反而會得不嘗失,這會導致程式設計師在拆分介面和寫測試程式碼的時候工作量非常大。另外,由於模組之間的依賴性太強,我們在寫測試程式碼的時候可能不採取一些橋接模式來實現,這樣勢必加大了程式設計師的工作量。

    2. BDD

    BDD指的是Behavior Drive Development,也就是行為驅動開發。這裡的B並非指的是Business,實際上BDD可以看作是對TDD的一種補充,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看作TDD的一個分支。因為在TDD中,我們並不能完全保證根據設計所編寫的測試就是使用者所期望的功能。BDD將這一部分簡單和自然化,用自然語言來描述,讓開發、測試、BA以及客戶都能在這個基礎上達成一致。因為測試優先的概念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可能有人覺得系統太複雜而難以測試,有人認為不存在的東西無法測試。所以,我們在這裡試圖轉換一種觀念,那便是考慮它的行為,也就是說它應該如何執行,然後抽象出能達成共識的規範。如果你用過JBehave之類的BDD框架,你將會更好的理解其中具體的流程。這裡我推薦一篇具體闡述的文章。親身體驗行為驅動開發。

    另外,關於TDD和BDD之間的關係,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虛擬座談會:程式碼測試比率、測試驅動開發及行為驅動開發

    3. DDD

    DDD指的是Domain Drive Design,也就是領域驅動開發。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思想,在我們剛開始學習程式,甚至剛開始學習三層架構的時候,我們曾經面臨過很多疑惑,比如如何來實現我們的資料層?後來我們開始學習MVC,MVP等架構,如何設計Model層又成了我們的新問題。我們見過太多這種情況,Model變成了單純的資料容器,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貧血模式。DDD實際上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因為它關注的是Service層的設計,著重於業務的實現,因此不可避免的以貧血模式為基礎而存在。但是它最大的特別是將分析和設計結合起來,不再使他們處於分裂的狀態,這對於我們正確完整的實現客戶的需求,以及建立一個具有業務伸縮性的模型,是有很大幫助的。

  • 4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A指的是模擬,D指的是數字。三個字母指的是錄音加處理的work flow。我覺得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只有味道不同。三個的表達主要就是 錄音,處理,出品大量拷盤 的三個步驟是用了什麼方式。

    AAD就是 音訊硬體錄音,磁帶機什麼的,然後混音也是用模擬混音,最後拷盤是數字複製。說實在,現在很難有這樣了,因為工程量太大,操作麻煩的要死。混音剪輯都真的要靠剪刀剪帶子。然後還有機子轉速,頻寬,各種麻煩事情。說實在,現在真沒人這麼幹了。而且錄音出來的音質也就只有幾個世界有名的棚才是比較好的。當然,那時候也沒幾個棚。

    基本上現在都是DDD,因為操作方面,而且說實在處理出來還是乾淨,如果要極致192的錄音難道還不夠?如果想要所謂的A的感覺,我們還可以給你加上磁帶機染色。說實在說,你們真能聽得出來區別?很多人都說自己聽得出來,結果盲聽全部都跪了。

    我覺得,到了現在這個年代,過去的AAD的那種lofi的感覺,確實不好模仿到100%,但是99.9%還是可以做到的。也有人喜歡,DDD的乾淨以及hifi,這一點也是過去的技術無法比的。再一個,基本上已經很少很少有人還去用磁帶機操作錄音了。明明有電腦有硬碟,明明取樣率可以高到離譜。為啥還要去做lofi錄音呢?就一般的作品來說。而事實上,如果我們混音的人真的想認真把一個作品模仿出lofi的感覺,用數字裝置做出非常analog的感覺,我可以說,大部分所謂的金耳朵,都會跪在盲聽面前。

    而到了現在,聲音的關鍵不是在於A還是D了。而是你用的裝置是怎樣。電子管麥克風,還是普通點的?話放是用硬體還是軟體模擬?混音要不要用上硬體效果器,還是隻用plugin?想要多點Analog的感覺,就多用硬體,少點,就多用數字的東西。僅此而已。而且這個還要看混音師和母帶師最終怎麼處理。

    當然,音樂錄音領域永遠是有追求各種復古也好,lofi也好,都有。喜歡哪個就哪個唄,真無所謂。總之過去的AAD跟現在DDD的區別,也就是味道的區別。因為只要最後一步是D。那前面再怎麼A,都是徒勞的。剩下的就是混音師,想不想讓你還能聽到A的感覺而已。

  • 5 # RallodM

    用耳機監聽之,絕大多數的AAD/ADD錄音與製作的CD,都能於間隔兩秒的絕對靜音後的起始或結尾處,聽到極為明顯的原始母帶(磁帶)的嘶嘶底噪……

    自己照著試試吧!

    飛利浦聞名遐邇的廉價小雙張系列基本上都是早期模擬過渡到數碼錄音“並存期”的aad/add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雙子月亮天蠍上升處女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