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父子關係,小仲馬是大仲馬的私生子.以下是兩人的資料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 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與黑奴結合生下其父,名亞歷山大,受洗時用母姓仲馬。法 國大革命爆發後,亞歷山大·仲馬屢建奇功,當上共和政府將軍。大仲馬終生信守共和政見,一貫反對君主專政,憎恨復辟王朝, 不滿七月王朝,反對第二帝國。他飽嘗種族歧視,心中受到創傷。家庭出身和經歷使大仲馬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 格。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型別作品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大仲馬的劇本《享利第三及其宮廷》 (1829)比雨果的《歐那尼》還早問世一年。這出浪漫主義戲劇,完全破除了古典主義“三一律”。大仲馬小說多達百部,大都以 真實的歷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為內容,情節曲折生動,處處出人意外,堪稱歷史驚險小說。異乎尋常的理想英雄,急劇發展 的故事情節,緊張的打鬥動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最著名的是 《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客》,(1844)、《基督山伯爵》。大仲馬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 “最喜歡”的作家之一。1824年7月27,小仲馬出生於巴黎。在他誕辰180年之際,我們再一次將目光投向這位頗有才華的法國作家。——●小仲馬(1824—1895):法國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三個堅強的人》、《迪安娜·德·利斯》、《阿爾豐斯先生》、《德尼莎》等。“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這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對他的兒子小仲馬說的一句笑話。小仲馬也是一位聲蜚世界的作家。他是他父親同一個女裁縫的私生子。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誚。成年後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象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透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 “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談小仲馬的創作◆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起初,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父親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簡訊,或者只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直到後來,這位編輯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時疑惑地問道:“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兩點評價:歷史的選擇比某些人的選擇更為嚴格和公正1875年2月21日,小仲馬以二十二票的多數被選入法蘭西科學院,成了“不朽”的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頭銜在當時是最高榮譽。在這一點上小仲馬比他父親、比巴爾扎克都幸運得多。他們兩位奮鬥了一生,到底也沒有邁過科學院的門檻。但是歷史的選擇卻比某些人的選擇更為嚴格和公正。現在大概不會有人以小仲馬與大仲馬比高低,更不要說比巴爾扎克了。雨果認為大仲馬是位天才,小仲馬只不過有才華而已。這個評語是對的,但不完整。——更熱衷於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小仲馬的名字同《茶花女》緊密地聯在一起。《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不論是小說還是劇本都十分真切感人。遺憾的是,小仲馬沒有在這一基礎上擴大自己創作的路子,開闊自己的視野。相反卻以《茶花女》為樣本定了調子,熱衷於寫自己的小世界。加上他又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只以道德觀點寫道德問題。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廣度,愈到後期愈是如此。除《茶花女》外,他一生寫了兩部小說和十幾部劇本。這些作品幾乎都是寫上流社會或半上流社會的婚姻家庭問題。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顯的自傳性質。《茶花女》再現了他同瑪麗·杜普列西的一段愛情。《珠光寶氣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業》基本上是以他對李吉雅的追求為素材寫成的。《私生子》則是寫他自己的身世。——成名之後變成了道德家他的作品的另一內容是批評生活道德的敗壞。對於被欺騙和被遺棄的女性表示同情。這無疑也同他的身世有關。在大仲馬同卡特琳娜的鬥爭中,小仲馬一直站在母親一邊。他對母親的不幸遭遇一直抱著深切的同情。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奧佈雷夫人的觀點》、《阿爾豐斯先生》、《德尼莎》等劇本之中。小仲馬成名之後變成了道德家。在劇中出現了說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里昂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成為女性生活的指導者。總之,到後來小仲馬創作題材狹窄,這種“真實的高度”僅限於婚姻、家庭、不正當的男女關係等道德問題。正如菲迪南·布呂奈締埃指出的那樣:“到了一定年齡,或者準確一些說,取得一定成就之後,許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圍世界隔離開來,不再進行觀察,只看著自己。他們結束了歌德說的《學習年代》,沉溺於幻想。……然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飛不起來的。……這位舞臺上的霸主在進入成熟期之後還知道什麼呢?只不過是文學界和上流社會。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是罪惡和‘文雅’中的上流社會。這個小世界的作家創造出來的文學作品不可能是別的,只是病態事件的羅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樸實的文學。” “只要付出真實的感情”——小仲馬與茶花女歷史上流傳的關於著名青樓女子的故事,好象各國都有,例如中國就有杭州的蘇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國,那就要數茶花女了。◆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老們保持關係。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將自己囚禁於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之程。一年後,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問世了。此時,小仲馬年僅24歲。《茶花女》真實生動地描寫了一位外表與內心都像白茶花那樣純潔美麗的少女被摧殘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瑪格麗特是個農村姑娘,長得異常漂亮;她來巴黎謀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誠地愛她,引起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但是阿芒的父親反對這門婚事,迫使她離開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尋機羞辱她,終於使她在貧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藝術表達上獨特而新穎。組織情節時,用了追敘、補敘、倒敘,手法多變,生動有致。一個個懸念的設定,扣人心絃,使人不忍釋卷。特別是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劇氣氛,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茶花女》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儘管上流社會惱怒地批評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蕩墮落”、“低階下流”。但更多的人們則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她的靈魂悲號,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徹肺腑的悔恨,都強烈地打動了讀者的心絃,令人“心神飛越”。小仲馬一舉成名,他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了。劇場爆滿,萬人空巷。當小仲馬將《茶花女》演出大獲成功的訊息,告訴遠在比利時的父親時,電報上寫道:“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父親立即回電:“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兒子!”小仲馬的處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雖然小仲馬後來發表的無數優秀問題劇,今日愛好者都已寥寥無幾,但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馬一樣的名聲。《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壁”的奇觀。《茶花女》後來被改編成歌劇,由義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威爾第作曲,影響更為深遠。不久,無論是劇本還是小說,很快就跨越國界,流傳到歐洲各國。它率先把一個混跡於上流社會的風塵妓女納入文學作品描寫的中心,開創了法國文學“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關注情愛墮落的社會問題的題裁,對19世紀後半葉歐洲寫實主義問題小說的產生,寫實性風俗劇的潮起,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紹到中國的西方文學名著。1897年,著名翻譯家林紓將它介紹到中國,當時譯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產生了“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魂”的巨大反響,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1907年,中國留日學生組織“春柳社”,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在日本東京首次公開上演,這次演出還標誌著中國話劇的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句少年當拿雲出自哪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