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閨少婦,憑欄遠眺,春草連連,連綿到雲霄,千萬裡,二三月,愁苦思念遠行人。這瘋長的春草、這盪漾的春波啊,一如謝靈運家的春草,江淹筆下的綠波,令人夢之躑躅,別魂之飛揚。怎麼能夠承受黃昏之滴滴春雨,更讓怨婦思念遠行人!少年遊(闌干十二獨憑春)[歐陽修] 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詞牌知識】少年遊,此調初見於晏殊《珠玉詞》,因詞中有“長似少年時”句,乃以為調名。此詞各家句讀不一,《詞律》以柳永詞為定格,《詞譜》以晏殊詞為正體。平韻,雙調,五十字,十句,上片五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另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一字、五十二字諸體,用韻亦多有不同,是為別格。又名《玉臘梅枝》、《小闌干》。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別,抒寫離別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 ,引出離別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離別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別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為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 ,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 。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從藝術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別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別。賞析一:這首小令是歐陽修的名作。它與林通的《點絳唇》“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梅堯臣的《蘇幕遮》“露堤平,煙墅杳”,並稱為詞中歌詠春草的三闋絕調。但是王國維認為,其上片“語語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則是失敗的。事實也確是如此。上片以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圖畫。作者意在詠草而著墨於人,寫一深閨少婦,憑欄遠眺,睛川歷歷,碧草連天,她的心也隨之飛向天涯,繫念著遠行的親人。這裡直接寫草的雖然只有“暗碧”一句,但讀者卻從少婦的思緒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綠遍天涯了。象這樣寫無情草木映入思婦之眼,融進離人之情,就不僅境界廣遠,而且真切動人。下片呢?還是緊扣春草來寫的,但卻連用了三個典故。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中,有一名句為“池塘生春草”,這裡就用“謝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為江淹《別賦》裡寫道:“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辭·招隱上》中又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詞中疏雨黃昏,更憶王孫云云,便由此化來,說的還是春草,然而,這三個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寫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雖然同樣描繪了春草,但三者的具體意蘊卻差別很大,把它們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也沒有表達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處的人,讀來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處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說春草,除了感到由辭采、聲律帶來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難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總之,這首小令的上、下片,創造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境界,給予人兩種不同的審美感受。這在人們以詩詞為物件的審美活動中,具有普遍的意義。它雖然早就引起了中國古代理論家們的注意,但直到王國維才用一對相反的審美概念對它作出了理論概括,這就是所謂“隔”與“不隔”。王國維說: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了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閡……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了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人間詞話》第40、41條) 王國維提出了“隔”與“不隔”這對審美概念,但他只舉例項而未加界說。我們根據他所提供的例項來分析,可以知道,“隔”與“不隔”是對詩歌創作和鑑賞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審美活動、審美現象,作出的綜合評價和集中概括。從橫的方面說,主要有“情”、“景”、“辭”,三大因素;就縱的方面講,又包括藝術境界的形成、藝術境界的物化、藝術境界的複製三個環節。分開來看,三大因素、三個環節,彼此不同,各自為用,任何一點處理不當,都能影響審美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隔”;反之,要使作品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達到較高的審美境界——“不隔”,那又必須諸因素、諸環節辯證統一才行。以寫“情”而論,王國維認為,“真”則“不隔”,塗飾則“隔”。前面所舉的《古詩十九首》中的兩個寫情而不隔的例子,其共同特點都是直抒真情,略無隱飾,而《人間詞活》的第六十二則中,他又指出:“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久不歸,空床難獨守。’‘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久貧賤,轗軻長苦辛’。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然讀之者但覺其深摯動人;非無鄙詞,然但覺其精力彌滿。可知淫詞、鄙詞之病,非淫與鄙之為病,而遊之為病也。”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情感有貞有淫、有高尚有鄙下,其倫理價值是不同的。但若發之於詩,卻只有“真”才能美。不真就不能動人,不真就不能使人產生美感。劉勰說“情者文之經”,因而讚揚“詩人篇什,為情而造立”,批評“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杜甫為詩“直取性情真。”劉熙載評鄭板橋“書畫是雄還是逸,只寫天真”。他們都認為“真情”是藝命作品中美的基礎。王國維進而指出,生活中的淫鄙之情,在詩詞中出之以“真”,就可以使人產生美感。相反,生活中的高尚情感,在詩詞中塗飾出來,成為遊詞,人知其假就不覺其美了。可見以“情感”為審美物件的詩詞作品,其“隔”與“不隔”,表現為真與不真,實質為美與不美。寫景體物之作,其“隔”與“不隔”的實質也在於能不能使人產生美感以及產生什麼程度的美感,但其所以能使人產生美感又與寫情不同。因為它主要在於得景物的“神理”,而不迫求形貌的真實。王國維說:“美成(周邦彥)《青玉案》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覺白石(姜夔)《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賞析二: 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別,抒寫離別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引出離別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離別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別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為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 詞從憑欄寫入。“春”字點出季節,“獨”字說明孤身一人。當春獨立,人之了無意緒可知。“欄干十二”,著一“憑”字,表示憑遍了十二欄干。李清照詞:“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點絳唇》)辛棄疾詞:“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種動作性的描繪。這裡說欄干十二,一一憑遍,說明詞中人物憑眺之久長、心情之焦切。這一句不只點出了時、地、人,還寫了人物的處境、動作和情態。 “晴碧遠連雲”承上句憑欄所見,以“晴碧”著色,正面詠草。江淹《別賦》雲:“春草碧色”。晴則色明。“遠連雲”,是說芳草延伸,至目盡處與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見絕句》:“草色連雲人去住。”可見此景確實關乎別情。 寫景如畫,亦有點染之法,即先點出中心物象,然後就其上下左右著意渲染之。“晴碧”句是“點”, “ 千里”兩句為“染”。“千里萬里”承“遠連雲”,從廣闊的空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的綿延無垠。 “二月三月”應首句一個“春”字,從“草長”的時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將人、景綰合,結出不勝離別之苦的詞旨,並開啟了下片的抒情。“行色”總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連天之景這一遠行的象徵。這種景象在傷離的愁人眼中看出,倍加苦痛,因為引起了對遠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來詠物抒情。“謝家池上”,指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這首詩是詩人有感於時序更迭、陽春初臨而發,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別賦》描摹各種型別的離別情態,其中直接寫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為賦中又有“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所以歐詞中出現“江淹浦”與“離魂”字面。 接著“那堪”一句用景色的變換,將此種不堪離愁之苦的感情再翻進一層。“疏雨滴黃昏”,則是黃昏時分的雨中之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人知和靖《點絳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遊》三闋為詠春草絕調結拍“更特地憶王孫”, “更”與“那堪”呼應,由景入情,文意連貫而下。 “憶王孫”本自“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至此,確知詞之主人公是思婦無疑。她於當春之際,獨上翠樓,無論豔陽晴空,還是疏雨黃昏,她總是別情依依,離夢纏繞。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從藝術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別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別。
一深閨少婦,憑欄遠眺,春草連連,連綿到雲霄,千萬裡,二三月,愁苦思念遠行人。這瘋長的春草、這盪漾的春波啊,一如謝靈運家的春草,江淹筆下的綠波,令人夢之躑躅,別魂之飛揚。怎麼能夠承受黃昏之滴滴春雨,更讓怨婦思念遠行人!少年遊(闌干十二獨憑春)[歐陽修] 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詞牌知識】少年遊,此調初見於晏殊《珠玉詞》,因詞中有“長似少年時”句,乃以為調名。此詞各家句讀不一,《詞律》以柳永詞為定格,《詞譜》以晏殊詞為正體。平韻,雙調,五十字,十句,上片五句三平韻,下片五句兩平韻。另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一字、五十二字諸體,用韻亦多有不同,是為別格。又名《玉臘梅枝》、《小闌干》。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別,抒寫離別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 ,引出離別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離別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別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為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 ,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 。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從藝術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別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別。賞析一:這首小令是歐陽修的名作。它與林通的《點絳唇》“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梅堯臣的《蘇幕遮》“露堤平,煙墅杳”,並稱為詞中歌詠春草的三闋絕調。但是王國維認為,其上片“語語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則是失敗的。事實也確是如此。上片以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圖畫。作者意在詠草而著墨於人,寫一深閨少婦,憑欄遠眺,睛川歷歷,碧草連天,她的心也隨之飛向天涯,繫念著遠行的親人。這裡直接寫草的雖然只有“暗碧”一句,但讀者卻從少婦的思緒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綠遍天涯了。象這樣寫無情草木映入思婦之眼,融進離人之情,就不僅境界廣遠,而且真切動人。下片呢?還是緊扣春草來寫的,但卻連用了三個典故。謝靈運《登池上樓》詩中,有一名句為“池塘生春草”,這裡就用“謝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為江淹《別賦》裡寫道:“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辭·招隱上》中又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詞中疏雨黃昏,更憶王孫云云,便由此化來,說的還是春草,然而,這三個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寫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雖然同樣描繪了春草,但三者的具體意蘊卻差別很大,把它們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也沒有表達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處的人,讀來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處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說春草,除了感到由辭采、聲律帶來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難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總之,這首小令的上、下片,創造了兩種不同的審美境界,給予人兩種不同的審美感受。這在人們以詩詞為物件的審美活動中,具有普遍的意義。它雖然早就引起了中國古代理論家們的注意,但直到王國維才用一對相反的審美概念對它作出了理論概括,這就是所謂“隔”與“不隔”。王國維說: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了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閡……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了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人間詞話》第40、41條) 王國維提出了“隔”與“不隔”這對審美概念,但他只舉例項而未加界說。我們根據他所提供的例項來分析,可以知道,“隔”與“不隔”是對詩歌創作和鑑賞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審美活動、審美現象,作出的綜合評價和集中概括。從橫的方面說,主要有“情”、“景”、“辭”,三大因素;就縱的方面講,又包括藝術境界的形成、藝術境界的物化、藝術境界的複製三個環節。分開來看,三大因素、三個環節,彼此不同,各自為用,任何一點處理不當,都能影響審美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隔”;反之,要使作品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達到較高的審美境界——“不隔”,那又必須諸因素、諸環節辯證統一才行。以寫“情”而論,王國維認為,“真”則“不隔”,塗飾則“隔”。前面所舉的《古詩十九首》中的兩個寫情而不隔的例子,其共同特點都是直抒真情,略無隱飾,而《人間詞活》的第六十二則中,他又指出:“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久不歸,空床難獨守。’‘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久貧賤,轗軻長苦辛’。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亦然。非無淫詞,然讀之者但覺其深摯動人;非無鄙詞,然但覺其精力彌滿。可知淫詞、鄙詞之病,非淫與鄙之為病,而遊之為病也。”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情感有貞有淫、有高尚有鄙下,其倫理價值是不同的。但若發之於詩,卻只有“真”才能美。不真就不能動人,不真就不能使人產生美感。劉勰說“情者文之經”,因而讚揚“詩人篇什,為情而造立”,批評“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杜甫為詩“直取性情真。”劉熙載評鄭板橋“書畫是雄還是逸,只寫天真”。他們都認為“真情”是藝命作品中美的基礎。王國維進而指出,生活中的淫鄙之情,在詩詞中出之以“真”,就可以使人產生美感。相反,生活中的高尚情感,在詩詞中塗飾出來,成為遊詞,人知其假就不覺其美了。可見以“情感”為審美物件的詩詞作品,其“隔”與“不隔”,表現為真與不真,實質為美與不美。寫景體物之作,其“隔”與“不隔”的實質也在於能不能使人產生美感以及產生什麼程度的美感,但其所以能使人產生美感又與寫情不同。因為它主要在於得景物的“神理”,而不迫求形貌的真實。王國維說:“美成(周邦彥)《青玉案》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覺白石(姜夔)《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賞析二: 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別,抒寫離別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引出離別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離別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別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為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 詞從憑欄寫入。“春”字點出季節,“獨”字說明孤身一人。當春獨立,人之了無意緒可知。“欄干十二”,著一“憑”字,表示憑遍了十二欄干。李清照詞:“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點絳唇》)辛棄疾詞:“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種動作性的描繪。這裡說欄干十二,一一憑遍,說明詞中人物憑眺之久長、心情之焦切。這一句不只點出了時、地、人,還寫了人物的處境、動作和情態。 “晴碧遠連雲”承上句憑欄所見,以“晴碧”著色,正面詠草。江淹《別賦》雲:“春草碧色”。晴則色明。“遠連雲”,是說芳草延伸,至目盡處與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見絕句》:“草色連雲人去住。”可見此景確實關乎別情。 寫景如畫,亦有點染之法,即先點出中心物象,然後就其上下左右著意渲染之。“晴碧”句是“點”, “ 千里”兩句為“染”。“千里萬里”承“遠連雲”,從廣闊的空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的綿延無垠。 “二月三月”應首句一個“春”字,從“草長”的時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將人、景綰合,結出不勝離別之苦的詞旨,並開啟了下片的抒情。“行色”總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連天之景這一遠行的象徵。這種景象在傷離的愁人眼中看出,倍加苦痛,因為引起了對遠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來詠物抒情。“謝家池上”,指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這首詩是詩人有感於時序更迭、陽春初臨而發,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別賦》描摹各種型別的離別情態,其中直接寫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為賦中又有“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所以歐詞中出現“江淹浦”與“離魂”字面。 接著“那堪”一句用景色的變換,將此種不堪離愁之苦的感情再翻進一層。“疏雨滴黃昏”,則是黃昏時分的雨中之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人知和靖《點絳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遊》三闋為詠春草絕調結拍“更特地憶王孫”, “更”與“那堪”呼應,由景入情,文意連貫而下。 “憶王孫”本自“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至此,確知詞之主人公是思婦無疑。她於當春之際,獨上翠樓,無論豔陽晴空,還是疏雨黃昏,她總是別情依依,離夢纏繞。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從藝術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別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