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四做美食

    司馬徽有三大特點:一是個人能力強,據史書記載,他精通兵法、經學、道術等多門學問,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天下奇才,其謀略之深可以冠絕三國。二是弟子名氣大。司馬徽手下有三個著名的弟子,他們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人個個天下聞名,牛氣沖天,都是三國頂級謀士,幾乎左右著三國的整個格局。弟子都如此厲害,可見司馬徽有多深藏不露。三是淡泊名利。司馬徽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性格清雅,不爭功名利祿,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卻如同鬼谷子一樣,選擇歸隱山林。

  • 2 # 老劉侃講壇

    《三國演義》在書中一眾大名鼎鼎的人物,但他的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促成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閃亮登場,奠定了三國曆史的發展走向。這個神秘人物,就是大隱士好好先生司馬徽。《三國演義》以及《三國志》之中對司馬徽的記載少之又少!

    司馬徽,字德操,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漢靈帝末年,群雄割據,有經邦濟世之才的司馬徽不願施展才能為時所用,他緘默固守,甘願陷居陽翟故里,躬耕度日。司馬徽平時從不討論別人,如有人向他求問,他也不品評高下,總是說好、好、好。李瀚《蒙求》詩曰:“司馬稱好。”今日的“好好先生”,典故便從此出。

    當時,司馬徽與襄陽名士龐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龐統,字士元,少年純樸誠懇,無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為器重。龐統年十八歲時,以德公之名前往潁川拜見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機。最後,司馬徽盛讚:“你真是個有才德的人,應當稱作“江南第一名士”。自此龐統的聲名大顯於世。由此可見,司馬徽確有知人之明。

    公元207年,劉備在荊州求訪名士,親自拜見司馬徽。司馬徽對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於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劉備想請司馬徽出山相助,司馬徽自稱是山野閒人,不堪世用,謝絕邀請,後司馬徽推薦徐庶去找劉備,劉備知徐庶乃一奇才,認其為軍師,後又經徐庶推薦,劉備方知臥龍諸葛,親自前往隆中,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就了一番功業。

    公元208年,曹操大軍佔據新野,直指荊州,劉琮率荊州降曹。曹操對司馬徽慕名已久,強行徵聘,而司馬徽卻得病去世,才華未得施展。

    對於諸葛亮的結局,司馬徽早在諸葛亮初輔劉備時就曾對友人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意思就是說,漢室氣數已盡,天下大勢已定,雖有濟世之才,嘔心瀝血,也不能幫助劉備完成統一之願。

    所以說,從某種程度來看,司馬徽才是三國連年戰亂的始作俑者。大道至簡,殊途同歸,順應天時而動,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就是逆流而上,事與願違。

  • 3 # 豹眼看歷史

    (既然如此,那還摻和啥呢?)

    司馬水鏡這老先生,沒有專門的傳記,史料比較少,但流傳的故事卻都很精彩。

    他向劉備推薦了龐統、諸葛亮,並且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世都清楚,這是老先生在為龐統、諸葛亮做廣告,是在吹牛。因為劉備都得到了,也沒有把天下給安下來,反而是按下葫蘆起來瓢,把天下整得更亂。

    那為啥劉備就信了呢?還三顧茅廬去求諸葛亮出山。

    無非是,劉備漂泊半生,也沒有個立錐之地。聽說有這等好事,那還不屁顛屁顛地去了。

    還有另一個原因,這水鏡先生也是非凡之人,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是漢末時期的大名士。

    這樣的大佬推薦的人物,一定不同凡響,也就半信半疑地聽了。

    為何水鏡不自薦,或者劉備咋就不請水鏡出山呢?

    這很有意思哦,因為水鏡是個老滑頭,而且有趣的很。

    司馬德操人稱“好好先生”,他與人說話,只說別人的長處,從不說別人的短處。不管別人跟他說啥,他都說“好”。

    有一次,有人告訴司馬徽說他兒子的死訊,老先生說:“很好。”

    司馬徽的妻子知道後就責備他說:“人家認為您是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把兒子的死訊告知您,期望得到您的勸慰。可您聽到人家的兒子死了,卻說’很好。‘“

    司馬徽說:“您的話也很好。”

    且不說,司馬徽是害怕或者不願意得罪人,才說“好好”,反而是說了“好好”得罪了人。

    豹眼就在想,如果劉備請司馬徽出山的話,他會不會也說“好好”呢?

    南郡人龐統聽說司馬徽住在潁川,就走了兩千里路去拜訪他。

    當時,司馬徽正在採桑葉,龐統便在車上對他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地位非常顯赫,哪裡有壓抑巨大的水流,去做治絲婦女的事呢?”

    此時的司馬徽並沒有說“好好,你說得好”,反而說:“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清楚會迷路。你暫且給我下車,我給你講講這個道理。”老先生也知道,站在車上跟人說話不禮貌哦。

    老先生卻騎在桑樹上,讓龐統站在樹下,把他好一通開導。從原憲寧願住簡陋的房舍不願住官邸,到隱士許由、巢父的感慨,伯夷、叔齊的長嘆,到呂不韋的爵位、齊景公的富有,侃侃而談,令龐統神魂顛倒。

    據說,二人不分晝夜,一連聊了數日。奇怪的是,也沒有看到司馬徽說一句“好好”。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劉琮投降,曹操佔據了襄陽。曹操想重用司馬徽,讓他出來做官。可是不久後,他就病逝了。

    當初,司馬徽從潁川跑到襄陽來,就是聽說劉表在荊州招賢納士、混得風生水起,也想來謀個一官半職。

    但得知劉表為人心胸狹隘,不會善待賢能,就不打算出仕。等劉表來拜訪的時候,就雲山霧罩,不談正事。劉表認為此人不靠譜,也就作罷。

    等到劉備駐屯新野時,看到劉備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自然不會去伺候他。但也不甘寂寞,就推薦了龐統、諸葛亮。既然清楚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那還禍害人家幹嘛呢?

    但劉備也沒有完全相信,等龐統在孫權那裡混得不開心時,前來投奔他,劉備也沒把龐統當盤菜,直接發配到耒陽去做縣長。不要認為今天的縣太爺很牛逼,就以為耒陽縣令是個不小的官。三國時期,一個縣令跟現在一個鄉長差不多,就油水來說,恐怕還不如個村長。

    劉備缺個軍師,才去拜訪諸葛亮,聽說不僅能得到荊州,還能得到益州,這對劉備來說,該有多麼大的吸引力哦。

    沒成想劉備運氣不錯,一場疫疾把曹操大軍整得全部拉稀,又遇到了菜鳥劉璋,讓劉備成就了一番事業,硬生生把一個益州牧整成了蜀漢皇帝。這恐怕是司馬徽老先生沒有想到的,本來是替龐統、諸葛亮策劃的一句廣告詞,卻成就了司馬徽的一世名聲。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後世都在替劉備、諸葛亮擦脂抹粉,龐統也跟著沾了個光。

    諸葛亮的隆中對、龐統的徵蜀三策,是很高明,但這些不說放在整個歷史上,就是在三國時期,也算不得頂級謀略。後世的人,習慣只聽廣告不看療效。司馬徽一句話成全了劉備、諸葛亮、龐統,也成全了自己。看來廣告還是必須的。

    等到曹操家大業大的時候,司馬徽也想出來做官了,可沒有那個做官的命。

    由此可見,司馬徽老先生儘管喜歡說“好好”,但也不是啥都“好好”。

    一個真正的隱士,都會選擇深山辟穀,遠離塵世,不會到人多熱鬧的地方,四處做廣告。

    既不想承擔責任,還不想甘於寂寞,能夠在後世留下名聲,司馬徽也算是高人。

    在豹眼看來,之所為沒人為他作傳記,起碼是對他這樣的作為不很讚賞,也就是不值得推崇。大丈夫處世,能不能非常顯赫是一回事,起碼應該勇於擔當。既然要做隱士,那就要甘於寂寞。

    當然了,既不想承擔風險,還不願甘於寂寞,這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無可指責。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苦是樂只有自己清楚,只要不怨天尤人,也就是很高的境界。

  • 4 # 網暈者

    寫長篇小說,尤其是歷史長篇,除了主要人物外,總要安排幾個神神叨叨的人物在情節難以展開時出現一回,以推出新的人物和事件,所以與其去搞清他們的底細,不如學學作者的寫作技巧。

  • 5 # 你dayed

    司馬徽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世家大族在那時的普遍利益就是觀望。.不管誰統一了天下,都要請他們來管理天下。所以他們的心態是超然的。他們向各方諸侯推薦人才,也不過是多面下注兩頭通吃罷了。不管最終哪一方獲得最後的勝利,都是要跟他們合作的。

  • 6 # 那時情節

    司馬徽年輕時的史料很少,但可以肯定這個人非常了不起。

    因為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都當過他的學生、徐庶也是他的得意門生。所以可以這麼說,司馬德操的才智應該超過他們幾位的可能性。

    換言之,如果當年司馬德操沒有給劉備間接的引薦,諸葛亮和龐統,而是他自己來輔佐劉備的話,那麼獲取或許三國的歷史可能會重寫。

    而更重要的是在亂世當中,幾句話就能點出乾坤,那必是高人。而這樣的高人,在時事造英雄的時代,在世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的時代,在歷史上卻甘願只做個旁觀者,只願意呼吸新鮮空氣,吃些粗茶淡飯而隱居山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戚不親是不是金錢和地位把我們分了等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