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qy147258

    該詩寫過年節,千家萬戶迎來旭日東昇,張貼的春聯映紅門庭,人們在聲聲爆竹中,舉杯歡慶,互相祝福,迎接新春。這是多麼喜慶、熱烈、歡樂、祥和的春節氣氛啊!

    古今相通,傳統的中華民族大年節,經千年而傳承,現在得到了更好的發揚光大!

  • 2 # 謝廣廣廣廣廣廣廣廣謝

    蓮花鬧,兩塊排,我把新年擺起來。辭舊歲,貼春聯,談笑風聲安燈臺。開彩壁,放歌聲,老老少少開心語。最熱鬧,廚房廳,炒萊飄香千萬傾。上蒸寵,有金豬,熱氣騰騰向上衝。有鮮魚,有烏雞,年年有餘有新的。團圓飯,歺桌裡,明朗萊譜流口水。大家人,舉金盃,新年祝福多開心。聯夜飯,家餚全,歡歡喜喜過大年。看手機,拉家常,過年真的有排場。吃絞子,喝湯丸,東西南北都一樣,過新年。增一年,老老少少都有錢。好年頭。政策好,國泰民安賀盛世。去拜年,小車開,老婆就把孩子帶。………沒作詩,對城鄉文藝節目打幾句竹排,又是一種境界。

  • 3 # 蘆嘉玉

    要說中國的春節,應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就己經開始了,直至正月的來臨。廣義的來說,正月裡面都是"年"。因此有關於古代在描寫春節期間有濃濃年味的作品有很多。譬如描寫除夕通宵不寐,把燭迎新的有:"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冬氛戀虯箭,春色候雞鳴"(杜審言《除夕有懷》)。"描寫正月初一慶賀場面和禮義的有:"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辛蘭《元正》。"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稱觴山色和元氣,端冕爐香疊瑞煙"(楊巨元《元日呈李逢吉舍人》)。清代著有《桃花扇》劇作本的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寫的"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生動細緻的描述了新年來臨的場景,待第一聲雞嗚響起,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拜天地、敬佛神,再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然後出門去走親訪友,互拜新年。

    最著名的是宋朝宰相王安石的一首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迎新年的詩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元日》,雖只短短四句,城鎮鄉村燃放煙花爆竹、飲屠蘇酒、更換桃符的節慶歡樂氣氛躍然紙上;元末明初文學家瞿佑有《煙火》詩一首,也是寫有關於春節期間的名篇:"天花無數月中開,五彩祥雲繞絳臺。墮地忽驚星彩散,飛空旋作雨聲來",極盡渲染了節日禮花的絢麗多彩。

    當然迎接新年最主要的目的,還在於人們對來年的美好希望,新年是人們表達美好願望的最好時機,人們互拜新年致以賀詞,寫春聯、貼福字、掛年畫等年俗。如唐代包佶在《元旦觀百僚朝會》中有相當精彩的描述:"萬國賀唐堯,清晨會百僚。衣冠蕭相府,繡服霍嫖姚。壽色凝丹碧,歡聲徹九霄"。描寫了文武百官元旦朝會的宏大場面,也反映了當時天下以盛唐為中心的氣象萬千、萬國來朝的鼎盛局面。

    種種如此,反映古代人們在春節期間的精彩詩詞還有很多,這裡作者就扼要簡單的列舉了上述一些詩詞,以供人們欣賞,不對之句,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 4 # 大峰上雨

    《五言古風·過大年》詮釋與說明。

    晨光餘飛鳥,暮色競霞音。

    玉疊豐新上,互市有佳人。

    非常漂亮的一首春節喜慶五言詩,可以載入人類文化歷史了!這首詩是我前天早上六點鐘的一次靈感記憶寫出來的!當時我的大腦不知道怎麼就出現韻律詩句了,於是我拿出手機記錄下來一看是“玉疊豐新上,互市有佳人。”然後根據這句話,我再寫出另外兩句話,形成漂亮的五言古風詩句。

    詩詞第一句的大意是:晨光中爆竹聲驚起飛鳥;這裡不能用驚字,所以用餘飛鳥,意思是說爆竹聲四散,餘下的飛鳥驚喜飛翔。這句話意思是說早晨天光剛剛明亮,爆竹聲四起,飛鳥喜氣亂飛。這是寫詩詞的最高手法——轉借法;不直接說爆竹聲,也不說驚飛鳥。

    第二句大意是:晚上爆竹聲像競賽一樣的此起彼伏呀,並伴有閃電一樣的霞光;這裡聲色並茂,氣氛升級了。但是我還是沒有說出爆竹,更沒有說出色彩來,只是我間接說了霞音;這是詩詞的間接法表述。前兩句對仗非常工整、靚麗;晨光對暮色;餘飛鳥對競霞音;飛鳥與霞音並茂;一個是可見的飛鳥,另一個是可聽可現色彩,但是不可見的飛音。前面是實對實,後面是實對虛,奇妙不可言呀!

    第三句大意是:雪花紛紛飄落;這裡的“玉疊”是指紛紛飄落的白雪;緊跟著豐富多彩的新鮮年貨不斷呈上。這裡是比喻與直敘混用手法。

    第四句很好理解,幾乎就是大白話,最突出亮點是“有佳人”。三四句的對仗也非常非常完美呀!玉疊對互市;豐對有;新上對佳人。特別是玉疊與互市;一個是上下表述過程,一個是前後左右表述過程,合起來就是一個立體繁茂的人類社會呀!其中間物質豐富多彩不說,還有玉疊奇貴無比的氛圍,還有奇裝異服的各種俏佳人。

    其實第一句的餘字很有講究的,華人春節非常講究年年有餘,吉慶有餘是不是?我這裡雖然是“驚餘”的意思,但是過年圖吉利,不能說驚字,所以我只能選擇孤獨一個餘字圖吉利。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轉折描述表達的特殊手法。另外第一句的飛鳥也很有講究的;我們東北黑龍江,就是我當兵的小興安嶺地區有一種飛鳥,比山雞小一些,當地叫它“飛龍”,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上龍肉,地下驢肉”是人間最美佳餚,其中的飛龍就是指那種飛鳥。所以在中國華人春節的喜慶日子裡,為圖吉利,我選擇飛鳥,借代表述為飛龍,其中的寓意在這裡是非常明顯了;華夏族飛龍,春節餘飛翔。

    另外最後的“互市”也很有講究,寓意為春節熱鬧的大市場,人們互相交換的意思;這裡承上啟下,上句的豐、新、上、就可以理解為豐富、新鮮、奇上的年貨商品等等了!當然,這一切都不如最後三個字分量重,用“有佳人”來全詩收尾;人作為社會、春節第一元素最重單元並託底顯現,漂亮至極呀!不是嗎?過年了,百姓穿著漂亮的新衣服,佳人皆歡笑。

    詩詞就是精煉的情感語言;最短最精煉最古樸,莫過於五言古風了!其實離古格律詩詞只差一點點,只是排序前後的問題,而不是合不合律的問題!

  • 5 # 兵法天下

    引子:

    春節,也稱“過年”,過“大年”。

    作為中國傳統民俗風情中最隆重的節日,它在每個炎黃子孫心中的地位神聖不可替代,它不會隨著人們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反而隨著人類歷史的桑田滄海,又賦予了新的內容,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個人觀點:

    按照民俗學的說法,廣泛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而狹義上的春節應當從大年三十“除夕”開始。所以說我認為古人有關過年的文章,又能體現濃濃年味的詩詞,當屬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詩詞大家——蘇軾的一首五言詩《守歲》,其原文如下: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這首詩大概意思是說:

    想著即將逝去的一年,就如同遊向幽壑的長蛇。

    那長長的鱗甲已經淹沒過半,離去的心意誰也無法攔遮。

    何況想抓住它的尾端,即就是再勤勉,心裡很明白那也是個無奈的結局。

    孩子們支撐著倦意,在守歲的夜晚,歡聲笑語,嘻嘻喧譁。

    晨雞呀!懇請你不要啼唱,再加上那聲聲點點的更鼓,催促的節奏,同樣也叫人驚慌懼怕。

    長時間夜坐燈前,燈花燃燒著點點墜落。起身看著天上的北斗星已經偏斜。

    明年難道就再沒有春節了嗎?怕只怕心事照舊,時光依然流逝。

    我們實在應當珍惜這一個夜晚,因為只有少年意氣方可以自誇。

    釋義分析:

    這首與“年”有關的作品,雖然沒有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元日》那樣婦孺皆知,但我認為與其相比,它更貼近現實生活,更勵志奮發。它是詩人以“除夕”為題的三首“年”詩的其中一首,同時還寫了《饋歲》、《別歲》共三首寄與其弟蘇轍(子由)。感懷光陰荏苒,同時教導子女多多珍惜時間。如今看來,具有更深刻的現實意義。

    這首詩前半部分,將歲末形象地喻為大蛇入淵,不但形象生動,而見辰龍巳蛇,以蛇比歲,不是泛泛設喻。而後半部分,東坡先生以所見所聞所感,在特有的時間空間裡,突出表現孩童的感受,與自己的感受形成鮮明對比,真摯可信,突出主題。

    評價:

    難能可貴的是,雖為一代文豪卻深入淺出——這首詩用近乎白話的語言,詩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勵自己惜時如金。作者用最平實的語言,具體生動形象的蛇蛻皮喻時間不可留,光陰不可待,暗示要與時間賽跑,免得人身時光過半,卻無建樹,雖勤也難補於事。每一個人就應當努力從今日始,不要讓志向抱負付諸東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怎麼手洗洗衣服洗的又快又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