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貨幣與信用有關係嗎?有什麼關係?
9
回覆列表
  • 1 # 廖小君

    貨幣與信用

     

    貨幣(Currency,CCY)是購買貨物、儲存財富的媒介,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充當著一般等價物。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大職能。貨幣的這五大職能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最基本的職能。貨幣首先作為價值尺度,衡量商品有沒有價值、有多少價值,然後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

    信用,經濟學層面是指在商品交換或者其他經濟活動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夠實現其承諾的基礎上,用契約關係向受信人放貸,並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夠迴流和增值的價值運動。

    由此信用與貨幣關係體現在:

    1.信用能夠創造貨幣、形成資本

    比如商業銀行透過吸收活期存款、發放貸款,從而增加銀行的資金來源、擴大社會貨幣供應量,實現貨幣的創造。商業銀行發揮信用創造功能的作用主要在於透過創造存款貨幣等等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既可以節省現金使用,減少社會流通費用,又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需要。是商業銀行體系透過放款或購入各種證券而使貨幣供應量增大的一種金融現象。

    韓被公認為信用創造理論的代表人物,他於1920年發表了《銀行信用之國民經濟的理論》,影響很大。他是這樣論述信用就是貨幣的: “為了支付的目的,從一人轉讓給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劃條,就法律的觀點來看,自然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但從經濟的觀點來看,只要它需要兌換成本位貨幣而完成了貨幣的功能,則它就不只是兌取貨幣的憑證,而實是貨幣本身。”“向銀行兌取貨幣的憑證,只要它確實可靠,為任何人所願意接受,則它就被當作貨幣而流通了。”韓的理論重點在於闡明瞭信用能夠形成資本。他認為信用愈擴,利率愈低,資本商品的生產就愈多,從而資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縮,利率愈高,資本商品的生產即愈少,從而資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題就是:“資本形成不是儲蓄的結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結果。”“假如說需求對生產是第一性的,那麼信用提供對資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沒有信用提供則任何資本商品都不能夠生產,因而資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給之能引起資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產一樣”。

     

     

    2.現代社會使用的信用形式,絕大部分是以貨幣信用形式存在

    貨幣信用是“實物信用” 的對稱,以貨幣形式提供的信用。它克服了實物信用的缺點,可以不受限制地向任何個人和企業提供信用,使用範圍更為寬廣。現代社會使用的信用形式,絕大部分是以貨幣信用形式存在,少部分採用實物信用的形式,如銀行信用的全部、國家信用、民間信用的大部分和商業信用的小部分都是採用貨幣信用的形式。

     

    3.貨幣天然代表信用,現代貨幣都是信用貨幣

    麥克魯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論》中指出:“人們以生產物與勞務和人交換,而換得貨幣,此貨幣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體,然而人們卻樂於用其生產物與勞務換取貨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換得貨幣以後,可在需要之時,憑以換取所需之物的緣故。所以,貨幣的本質不過是向他人要求生產物與勞務的權利或符號,從而實為一種信用”,“因此,金銀貨幣也可以正確地稱之為金屬信用。”麥克魯德認為信用與貨幣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信用的創造就是貨幣的增加,兩者可以統一於“通貨”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單一的價值,但是貨幣卻有多數的價值或者一般的價值,信用只是對某個人的要求權,但是貨幣卻是對一般商品的要求權;(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確定的價值(因為債務人死亡或者破產,信用就變得沒有價值了),而貨幣則有持久的價值。

    熊彼特則指出:“更有用的方法可能是從信用交易著手,把資本主義金融看成是一種清算制度,它抵消債權債務,將差額轉移到下期——使得‘貨幣’支付成為特殊情況,沒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換言之,從實際上和分析上來講,一種信用貨幣理論可能要優於一種貨幣信用理論。”

    其他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也做過相似意義上的評說。羅賓遜夫人就曾經明確地指出:“貨幣實際上就是信用問題。”瑞典學派的代表人物魏克塞爾也認為:“嚴格地說,我們可以斷定,一切貨幣——包括金屬貨幣——都是信用貨幣。這是因為直接促使發生價值的力,總是在於流動工具收受者的信心,在於他相信藉此能夠獲得一定數目的商品。不過紙幣只享有純粹的地方信用,而貴金屬則多少是在國際範圍內被接受的。但是一切只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

  • 2 # 香蕉你個banana77

    貨幣與信用的關係

      朱海就

      信用貨幣源於貨幣替代品,但貨幣替代品本身不是貨幣,是一種貨幣要求權,它包括銀行鈔票,活期存款,低值鑄幣,法幣和存款通貨等,這些都可以作為交易媒介使用。

      貨幣可以分為商品貨幣和信用貨幣,商品貨幣通常指的是黃金。信用貨幣是貨幣的要求權,源於“貨幣替代品”的使用。有的信用貨幣沒有要求權,但仍然可以作交換媒介用,如法幣,它是一種不兌現貨幣。

      貨幣的價值與交易媒介有關。如不能作為交易媒介用,那它的交換價值就大大跌落。相反,當一種商品可以作為交易媒介使用時,就獲得一種額外的價值,比如比特幣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可以做交易媒介,黃金更是如此。茅臺酒和稀缺的住房都因為有類似的媒介功能而提升了其價值。

      如前所述,信用貨幣源於貨幣替代品,但貨幣替代品本身不是貨幣,是一種貨幣要求權,它包括銀行鈔票,活期存款,低值鑄幣,法幣和存款通貨等,這些都可以作為交易媒介使用。其中存款通貨是指用存款支付的支票或其他信用工具。米塞斯指出並不是所有的鈔票都是貨幣替代品,鈔票成為貨幣替代品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對發行鈔票的銀行的兌現能力和意願沒有懷疑。鈔票發多了銀行的這種能力和意願會下降,這樣就抑制了鈔票的發行,沒人願意持有銀行鈔票。

      米塞斯進一步把貨幣替代品分為貨幣證券和信用媒介。兩者的區別在於對其所發行的貨幣替代品是否保有等於其總額的現金(本位幣)準備。與足額準備對應的那部分貨幣替代品叫“貨幣證券”,超出準備發行的那部分貨幣替代品叫“信用媒介”。也就是說,兩者以百分之百準備金為分界線。米塞斯指出,貨幣證券發行數量的多少對市場是沒有影響的,但信用媒介的發行數量會影響貨幣購買力、物價並暫時影響利率。

      貨幣證券與信用媒介對應兩種不同的信用:一種是商品信用,是指不發行信用媒介的銀行可以貸出的信用,這種銀行只貸出它自己的資金和它的顧客們信託它的金額。另一種是流通訊用,是指由於銀行可以發行信用媒介而可以貸出的信用,這時銀行貸出的資金超過它的自有資金和顧客信託它的金額,相當於無中生有地創造了信用。簡而言之,商品信用對應於貨幣證券,流通訊用對應於信用媒介。

      米塞斯指出“信用擴張”只能是流通訊用的擴張,商品信用是不能擴張的。但流通訊用的授予並不總是信用擴張的,如原來發行的信用媒介在市場上所產生的影響都已經被消化,或者說,物價、工資和利率等都已經適應於新增加的信用媒介而調整到位,這時不增加新的信用媒介,那就不會引起信用擴張。換句話說,信用擴張只發生於新增發信用媒介的時候,如不增加新的信用媒介,只是把原來收回的信用媒介重新發一下,那就不是信用擴張。

      米塞斯認為在“自由銀行”條件下不會出現信用擴張。那麼,什麼是自由銀行?米塞斯說,自由銀行是遵循一般性法則的銀行。米塞斯強調銀行業務應該受一般商事法規和民法的管制,而不受政府頒佈的特殊法令的管制。就是說,銀行必須履行一般義務,比如兌換現金。在自由銀行條件下,假如銀行發行信用媒介,那麼它總是處於不穩定的地位。不穩定源於銀行的聲譽很容易受損,而銀行最珍貴的資產是自己的信譽。米塞斯認為,銀行的鈔票一般難以取得人們的信任,所以銀行更不敢過分發行信用媒介,因為那樣就增加了兌現它的貨幣替代品的需求,這使銀行不得不回到緊縮,所以銀行是很難做到信用擴張的。

      換句話說,在自由銀行制下,有自動的機制制約銀行信用擴張,使銀行不敢濫發信用。所以,如政府從未對銀行業加以干涉,大規模的信用擴張不會發生。如銀行是受政府特殊法令管制的,那麼就不再是自由銀行。當銀行成為政府達成財政目的工具時,信用擴張就容易發生,因為人們對政府的財政部門和它所控制的機構發行的貨幣總是“信任”的,雖然這是一種只有政府才能做到的“迷信”。

      米塞斯認為自由主義在銀行問題的處理上犯了大錯,即他們在銀行業上放棄了自由企業的原則,這相當於縱容了銀行業的信用擴張。信用擴張的危害包括過度消費與錯誤投資,使生產調整和資源重新配置變得困難,以及不公正的財富再分配等。如政府不斷運用通貨膨脹政策,那麼將使貨幣制度崩潰。

      (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專科出來的計算機學生,月薪兩萬是否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