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藥師說藥事兒

    三甲醫院藥師,為您解答。

    藥物是如何準確作用於患處呢?

    1.藥物選擇性作用於具有特殊受體的器官、組織、臟器,發揮受體(酶)激動或者抑制作用。

    比如奧美拉唑作用於胃表皮細胞的氫-鉀ATP酶(因可分泌胃酸,常稱為質子泵),透過抑制質子泵,從而減少胃酸分泌,可用於治療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2.部分藥物可根據溶解性“相似相溶”原理富集於臟器。

    比如,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在脂溶性高的臟器富集,比如肝臟。

    3.部分藥物可富集於需求量大的臟器。

    比如碘製劑可富集於甲狀腺。

    持續更新中……

  • 2 # c語y暉h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

    首先,我們要知道藥物在體內的過程包括吸收、分佈、代謝以及排洩。這其中我想你最關注的應該是吸收,那麼你就要知道什麼是吸收,吸收是指藥物自用藥部位進入血液迴圈的過程,這其中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⑴口服,我想這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這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種給藥方式,吸收的部位主要在胃腸道,從胃腸道吸收入門靜脈系統的藥物經肝臟進入全身的血液迴圈,從而達到給藥的目的。

    ⑵吸入,是由呼吸道吸入給藥主要是氣體揮發性物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霧化治療。

    ⑶區域性用藥,其目的是在面板、眼、咽喉以及陰道等部位產生區域性作用,有時也在直腸給藥產生區域性抗炎作用,但大部分直腸給藥是為了產生吸收作用,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在面板上塗抹抗過敏性藥物都算區域性給藥。

    ⑷舌下給藥,舌下給藥時由血流豐富的頰黏膜吸收,直接引入全身迴圈。

    ⑸注射給藥,主要有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這個過程主要經毛細血管以簡單擴散和過濾方式吸收。

    所上述問題與給藥途徑有關,藥的途徑不同產生效果的時間自然也就不同。

  • 3 # 小二健康說

    這個問題涉及到的範圍非常大,因為藥物的種類、使用方法不同,其到達患處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這一點需要注意。

    下面僅就常見的幾種給藥方式來做分析。

    1.體外用藥

    外用藥物往往直接作用於體外的患處,如常見的雲南白藥,作用於體外的傷口、破潰處;紅黴素軟膏,擦塗在感染處。

    一般外用藥多數直接作用在外部患處,當然也有經過體外擦塗、貼敷,經透皮吸收走體內迴圈治療體內疾病的,比如常用的——膏藥。

    膏藥就是經皮將藥物成分滲透進人體內,既作用於患處,還參與進體也迴圈當中。能促進患病部位的區域性血液迴圈,消腫止痛等。

    2.體內用藥

    常見的方法是口服藥片、膠囊,或者注射、點滴等方式將藥物、抗生素、疫苗等成分送入體內。

    這類藥物如何準確的送達到患處?

    以口服藥物為例,口服藥物經口腔進入消化道,部分藥物會在胃部溶解(片劑、部分膠囊),也有部分隨著消化物送入小腸(腸溶片劑、腸溶膠囊劑),經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再參與體迴圈。

    藥物的成分又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進入血液後脂溶性的藥物與血液蛋白融合的更深,也更容易滲透進組織當中,比如血腦屏障。但脂溶性藥物有個缺點,就是容易沉積再體內,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讓人產生中毒反應。

    水溶性的藥物更容易分佈全身,但進入人體組織中則需要某些酶的幫助。這種酶並不是每個組織都有,這樣就能將藥物成分送達特定的組織,參與治療了。

    水溶性藥物有個好處,就是不會在體內沉積,能隨著藥物的代謝,透過尿液、糞便、汗液等排出體外。

    肝臟代謝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肝臟是我們人體的解毒器官,參與人體多數生物活動,處理大量的異物、廢物。對於人體來說,攝入的藥物成分其實也算是異物、廢物。

    肝臟在識別出藥物成分後,會派出酶來進行分解、處理,僥倖逃過一劫的藥物,才會進入體液迴圈,到達患病部位參與治療。剩餘的藥物會隨著體液到達腎臟,再隨著尿等方式排出體外。

    長期服藥的患者都知道,醫生會為了你的健康考慮,給你停藥調整身體,就是怕長期服用藥物對肝臟、腎臟產生毒副作用,影響肝腎健康。

  • 4 # 不藥博士

    首先,不是所有的藥物都能直接準確的作用於患處,藥物進入人體後僅有極少一部分能夠真正作用於病變部位。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這句俗語的解讀意思之一就是說大部分的藥物是不能準確的作用於患處的。所以使藥物精準的到達患處,藥物開發人員的夢想。所以靶向藥一直都是研發的重點。一般而言,靶向性越高,相對而言對其他器官的副作用越小一些。

    第一類,最簡單容易理解的,就是外用藥,比如跌打損傷外用雲南白藥效果不錯,經面板給藥,區域性吸收,快速作用於患處,達到活血止疼的功效。

    第二類,區域性注射的藥物劑型,也可直接作用於患處。比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可以使用的依那西普,原理是這類藥能夠和關節炎中高表達的腫瘤壞死因子TNFa特異性結合,這樣TNFa就不能發揮促炎作用。當然這類的生物靶向藥還有不少,目前也是研發的熱點。

    以上兩類都是區域性給藥的,區域性給藥藥物濃度較高,一般較能發揮作用。下面幾類多數針對於口服給藥、靜脈給藥等方式:

    第三類,作用譜較窄的藥物也能實現準確的作用於患處。像奧美拉唑作為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的分泌,用於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和反流性食管炎等。這類藥物若口服幾乎只能在胃中發揮作用。

    第四類,利於患處區域性的特點而進行藥物治療。比如一些肺癌病人,通常較高的表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靜脈注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拮抗劑,就可以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比如化學藥吉非替尼、生物藥西妥昔單抗等。

    還有一類,物理靶向藥,用力奈米技術、超聲波技術等可以人為的調控藥物在體內的釋放及分佈位置,實現對病變部位的準確定位。

    上面只是淺淺的歸了幾類,藥物發揮作用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涉及肝腎代謝、血藥濃度等等問題。藥物能準確的只作用於患處,是藥物研發的終極目標,目前能做的是儘可能的提高患處區域性的藥物濃度,並儘可能的減少對其他器官組織細胞的毒性。

    【不藥不藥】簡介

    清華大學博士,主管藥師,高階營養師,擁有10年的用藥指導、營養諮詢和健康管理經驗。不藥不藥,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藥!

  • 5 # cnBeta

    發明有效的抗癌藥物是一回事,如何將它們準確送到體內腫瘤部位是另一回事。由一個高度進化的包含免疫系統保護的複雜生物體進行導航,將這些粒子一起放在腫瘤裡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科學家們正在從各個角度繼續解決這個問題。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開發的一種頗有前景的新方法依賴於沙門氏菌感染的滲透性,他們發現這種方法可以用作將抗癌奈米粒子夾帶到腫瘤中的載體。

    這種新技術源於身體對外來細胞的反應,如沙門氏菌和其他型別的感染所帶來的威脅。當面對這種細菌時,身體的免疫系統會發揮作用來對抗它,這可能會為交火中的癌細胞帶來壞訊息。這構成了免疫療法領域的一部分,科學家正在探索增強身體免疫系統以克服癌症的方法,並不斷取得進步。

    Virgina Tech團隊想知道,除了觸發身體的免疫系統外,沙門氏菌還可以增強,使抗癌藥物更有效地運送到腫瘤部位。六年前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師Bahareh Behkam首次提出這個想法,這並不是一條通向成功的簡單途徑,但經過大量的修修補補後,她和她的團隊現在已經取得了一些非常有希望的成果。

    他們將其命名為改良細菌的自主藥物傳遞系統,又名NanoBEADS。它由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製成的奈米顆粒組成,用於攜帶抗癌藥物,化學附著於減毒細菌菌株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VNP20009。

    這是一種弱化的沙門氏菌,雖然仍可引起免疫反應,但沒有沙門氏菌感染帶來的有害影響,其已在一期臨床試驗中進行了大力研究。

    “沙門氏菌作為病原體的工作是穿透組織,”Behkam說。 “我們的想法是,如果細菌在組織中移動得如此擅長,那麼如何將奈米醫學與細菌結合起來,將藥物傳遞得遠遠超過它自身被動擴散的範圍?”

    該團隊透過將奈米BEADS納入實驗室培養的腫瘤中,探索奈米BEADS的滲透能力,與常規擴散奈米粒子相比,奈米粒子滲透和分佈的發現率提高了80倍。不滿足於此,研究人員向患有乳腺癌的小鼠施用NanoBEAD,並發現與被動遞送方法相比,它們極大地改善了實體瘤中奈米顆粒的保留達100倍。

    “最值得注意的是,沙門氏菌本身有助於使腫瘤中的顆粒濃度保持高達100倍,這表明它將是一種有效的運載工具,”該研究的共同作者Coy Allen說。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高階科學”雜誌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BO溶血是否會造成小孩死亡?真的有這麼嚴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