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張飛在當陽橋喝呵退八十三曹兵,是其一生最光輝的事蹟。

    曹操為什麼會害怕一個張飛呢?曹兵為什麼會被嚇跑呢?

    第一,張飛名聲在外。

    對於張飛的勇猛,曹操是親眼見過的。虎牢關前戰呂布,曹操就在現場。

    最主要的,關羽斬顏良的時侯,替張飛打了一個大大的廣告,直接把曹操鎮住了。

    當時關羽單槍匹馬,在萬眾之中斬殺顏良,全身而退。曹軍上下驚為天人,無不拜服。

    關羽卻說,我不算什麼,我三弟張翼德才叫威猛,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曹操當時就驚呆了,我的天哪,這麼威猛,我可得小心一點,一不小心就被張飛整死了。趕緊叫周圍人記在戰袍上,教育他們以後遇到張飛要小心謹慎。

    所以說曹操被關羽打了預防針,從心理害怕張飛給他來個突然襲擊。

    從曹操內心來講,不管關羽是不是吹牛,自己都要多加小心,萬一是真的,那就不好玩了。

    第二,曹操生性多疑。

    曹操多疑,這沒辦法,亂世中,不多疑早被人整死了。多疑常常是好事,但也常常誤事。

    張飛這次就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

    張飛手下只有二十來個騎兵。但是他讓這些騎兵騎著馬拖著樹枝在樹林裡來來回回的跑,揚起很大的塵土。好像千軍萬馬。

    他自己一個人現在橋頭,好像是誘敵深入。

    曹操一看張飛這架勢,以為張飛有大軍埋伏,所以不敢輕舉妄動。

    綜上所述,曹操被張飛的氣勢震懾,害怕張飛真的在百萬軍中摘了他的腦袋。所以不敢讓人放箭,就是怕激怒了張飛。

    而且曹操是追擊趙雲而來,跟來兵馬並不多。而張飛已經準備好了埋伏,一單但自己輕舉妄動,就可能被包了餃子全軍覆沒。

    曹操左思右想,劉備已經被打敗,自己完全沒有必要冒這個風險。所以暫且撤退了。

  • 2 # 未若柳絮因風起402

    這個問題有五種回答方式!

    第一個是兵種問題。

    當曹操得知劉備協新野30萬百姓遠行,日行不過百里,弓兵步兵機動力太差,如果大部隊推進絕對追不到劉備。所以選擇了輕騎,曹操那時候還沒拿下西涼所以他的騎兵應該也不會騎射用弓箭射張飛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第二個是時代問題。

    很明顯但凡春秋到三國時期都流行短兵相接的橋段。就是各自派先鋒將軍打頭陣。視情況而定,然後在進行衝殺。曹操一路猛追,將士們都累的半死。而張飛以逸待勞,又有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時給曹操的提示。你是主公你會讓你那些累的半死的手下去跟張飛拼命嗎?

    第三個是個人問題。

    認識曹操的都知道咱曹丞相生性多疑,對面橋上就一個人,而橋後塵土飛揚,估計又是孔明想陰我了。更何況來的都是一票騎兵,如果中了埋伏這邊就一座橋,想撤退都是扯淡的,聰明人應該都不會冒這個險。你換成諸葛亮都未必會過去。

    第四個是兵糧問題。

    曹操是一路猛追,可是三天三夜不休息靠譜嗎,正所謂人是鐵飯是鋼。士兵也要吃飯。搭建營寨是工兵的事,可是沒帶過來啊,大部隊還在後面就意味著糧食在後面,所以這個時間段中埋伏被困住就死翹翹了,不殺你也餓死你。更何況你個主帥還在前方,如果掛了,那切都是白搭。

    第五個問題戰略問題。

    想必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個很厲害的軍事家,他打荊州並不是為了打劉備,而是為了自己的帝王霸業,劉備只是個幌子。他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其實劉備和東吳結盟就剛好給了曹操一個藉口來打東吳。就像他自己在赤壁之戰輸了以後是一樣的,被左右追殺也沒人會殺他一樣,在那個時代,土地城池才是革命的本錢啊!

    曹操不是不射張飛,而是固然射死了張飛,他也未必敢過橋。而且身邊猛將如雲,放冷箭這事穿出去不為天下笑柄!何必呢?

  • 3 # 眾裡尋她仟百渡

    《三國志》先主傳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載:“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關羽傳載:“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怎麼說呢?先說正史。據正史記載:首先是曹操帶著5000精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其次是“飛將二十騎拒後”,然後“據水斷橋”。而且這時劉備已經上了關羽的船,橋也斷了,曹軍騎兵是追不上了。這樣曹軍只好退而求其次,“大獲其人眾輜重”,加上“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操只能“引軍退歸”。

    那麼,經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加工後的描述是什麼呢?

    《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卻說文聘引軍追趙雲至長坂橋,只見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都至。見飛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紥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使人飛報曹操。操聞知,急上馬,從陣後來。張飛睜圓環眼,隱隱見後軍青羅傘蓋、旄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

    區別還是挺大的:首先,《三國演義》中張飛沒斷橋,而是“立馬於橋上”,這樣奔襲了一日一夜的曹軍就不是不得過了,而是懾於諸葛亮的智謀和張飛的威猛而“不敢近前”。加上羅先生在此前為諸葛亮做的鋪墊,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其實這事跟諸葛亮沒半毛錢關係),再加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頭大起,疑有伏兵”,只能“紥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為了營造效果,突出張飛的威猛,羅貫中先生還虛構了“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樂進、張遼、張郃、許褚等”猛將都到場,其實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不可能跟來的。而且,上個月剛被任命丞相的曹操,經過一日一夜的長途奔襲,怎麼可能還帶著“青羅傘蓋、旄鉞旌旗”?顯然這是羅貫中先生刻意安排的情景,就是為了突顯張飛的威猛。

    至於為什麼曹軍不亂箭齊發,那就得問羅老先生了,這事兒沒編圓。但如果按歷史記載,長坂橋已經被拆了,隔著幾十上百米寬的河,沒人會傻到射箭的,那樣只是浪費“彈藥”。

  • 4 # 初心如舊

    張飛阻斷當陽橋,曹操眾將不敢應戰,為啥不一通亂箭射過去?

    這個想法很新奇,但應戰和射箭是一樣的,都需要先弄清情況,心中有數,當人多以後,還有個相互影響,另外,上級在場時不能隨便動作,要聽命令,亂來不行,要是惹領導不高興,萬一遭遇失敗,挨批受訓甚至帶傷送命就虧大了。 被阻擋的曹軍眾將是陸續趕來的,最早到達是文聘,注意:文聘是原劉表部將,屬於不太情願降將,開始追的太積極,還被劉備罵了一頓,因為過去是友軍,很不好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文聘不可能很賣力的拼殺,只能是一種勉強應付。

    另外,曹軍地勢位於西邊,而當時正是太陽照射較強時,由西望東看正背對太陽的張飛看不清,就是射箭也耀眼,隨後其他人才趕上來。後來的人不清楚啥事,看文聘傻望也隨眾,人越聚越多,疑問也愈來愈深。要射箭得弓箭俱全,而部隊是經長途奔襲的,裝具是否完好,是否應手?關鍵射箭得能看清,騎兵在馬上射箭,要求較高,剛剛經過激烈運動,

    人和馬都沒穩定,對一個虛影亂射,不是浪費器材嗎?後來,曹操親臨陣前,那所有將領都得看曹操啥意思,而曹操一句壓低聲音的提醒,附帶夏侯傑落馬,加大了眾人莫名恐懼,緊跟領導先跑最重要,那就更不會射箭了。

    在目標不清楚,敵情不明確的情況下,即就是亂箭射過去,張飛處於有利位置,能早早看出預備動作,舞動長矛遮擋不成問題,而下令射箭的將領則需要承擔責任,後果難說。另外,對面樹林一帶塵土飛揚,啥情況?射箭如引發大變化,誰也不知道。所以,長板橋的情節,既有記載,也是講得通,合情理的歷史,不僅僅是故事,更不是漫無邊際的胡說八道,是可以相信的。(4:5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長與山海經標題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