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永無疆

    大家好!我是明德養老。本人理解孟子的啟發思維源於孟子論教育,是以其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基礎的。一方面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又強調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 2 # 對對迷

    我個人認為孟老夫子的啟發思維,主體現在:利用教學的知識點或提出的問題,用啟發誘導的方式,使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使學生理解、掌握知識,並能起到舉一返三的作用。

  • 3 # 執孖祉掱

    孟子同孔子一樣,善於啟發思維,善於使用問答法達到他預期的結果。他的善於用比喻的方法,使學生容易明白他所講的道理。他要求學生主動積極,開動腦筋,不急於代替學生作結論。

    他有一句名言:"盡信 《書》,則不如無 《書》"。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他要求學生有存疑精神。這是對孔子的"多聞闕疑"、"多見闕殆"的思想的發展。有疑才有思,疑,證是啟發思維的起點。

    他還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棄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意思是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拙劣工人改變或廢棄規矩,高明的弓手棄也不因為拙劣射手變更拉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試的姿勢,以啟發和誘導學生,激發學生有進無退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確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學生便跟隨而來。這是教師引導的結果。

  • 4 # 藝術的匠人

    最先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的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從自己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記》繼承了啟發誘導的傳統,強調啟發誘導在於“喻”:“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在西方,蘇格拉底在教學中重視啟發,他善於用問答的方式來激發和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求正確的答案。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提倡啟發式教學上也很著名,他的名言是:一個壞的教師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些教學思想對於今天的教學實踐仍然具有啟發意義。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活動,促使其主動探求知識,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原則反映和要求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

    啟發原則在工作中同樣適用,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 5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孟子的“啟發思維”體現在哪裡,能否詳細談談?針對這個問題,可以這樣來回答吧!

    孟子是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人物,僅次於孔子,而且是“孔門子思”之門徒(子思,孔子的孫子),是孔子“仁政”學說的繼承者。

    歷史上稱之為“孔孟之道”,就是把孔子和孟子緊緊相連並論。也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又是非常有政治抱負的社會活動家。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梭。”《三字經》這一典故,說的就是孟子從小受母親“啟發思維”教育而成才,並心地善良。所以孟子以自己切身體會,非常注重“啟發思維”教育並有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

    孟子的思想言論很有“啟發思維”教育意義,都充滿了“啟發思維”模擬形象,生動活潑,使人感到親切“入木三分”而深受啟發。

    孟子一生堅持追求“性善”,是一個善良主義社會活動家。其核心思想以“仁”為基礎,用“啟發思維”的模式發表言論,著書立說於社會各個領域(孟子七篇)。以下幾個方面更為突出。

    ①“啟發思維”仁政為治。

    ②“啟發思維”仁善教育。

    分別論述。一,“啟發思維”仁政為治。

    孟子的政治思想就是“仁政”。處於諸候國互爭霸權戰爭不斷時期,意識到當時的時代特徵和趨勢構建了自己的“仁政”學說。

    孟子的“仁政”思想基本點“民本”和“王道”,並用自己的“啟發思維”模擬一套從君子到百姓的等級體制。同時又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之間關糸,比作父母同子女之間的關係來施政。

    孟子認為,只有達到這樣社會關係境界,才是稱為統治者理想的“仁政”即可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否則,不顧人民的苦難、死活,將會失去民心,最終會被人民所推翻。

    二,“啟發思維”仁善教育。

    孟子的“性善論”啟發至“仁政”治理,在教育領域同樣有著“啟發思維”。孟子的“性善論”啟發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惡論”啟發了教育的必要性。為此,孟子在教育領域也很出突顯“仁政”治理,綜合起來啟發了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在教育領域更是有一套教學理論。深造自得,啟發思維,循序漸進,專心有恆,因材施教五個方面。現在的教學領域也是緣用這套教學方式方法,這也是孟子對教育領域的很大貢獻,孟子確實是一個很了不起人物。

    孟子的“啟發思維”,他從小受到母親斷機梭啟發形成的。善於啟發思維,善於用問答法,善於用比喻法,使學生很容易懂得其中的道理。

    孟子有句言論“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完全信《書》,不如沒有《書》”,這句話並通俗易懂,道理深刻,啟發至深,入木三分,真是有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大徹大悟之明也!

    孟子自己從事教育工作也有很出色業績。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優秀人才,樂正子,公孫丑,萬章優秀學生,還與弟子門一起著書立學(孟子內外十一篇)。

    孟子教育方面也同樣有建樹,對“易子不教”的傳統教育方法很認可。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呢?孟子回答說:

    “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目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這句回答的意思是,父子之間有感情,父親對兒子的管教就會不嚴格,對兒子的錯誤和壞毛病,因為溺愛和驕慣會放任不管。從而嚴格的管教難以維持。所以讓別人來管教,才會從嚴要求,而父子之間又保持親密關係,不至於傷害父子之間感情。

    孟子這段話真是說得言之有理,對我們今天社會來說,溺愛子女而形成子女放任自由,這就是家庭教育不嚴而影響子女不健康成長的因素。

    孟子這段話對家庭教育有很大“啟發思維”提示。將起到當今社會家庭對子女管教方面借鑑和現實意義。

    三,“啟發思維”仁和社會。

    孟子將儒家思想的政治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推行於整個社會,遊說各諸候國,遊說於各諸候國君主之間來推行他的主張。

    他還提出了富有民主性、很有“啟發思維”性的精華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有啟發性說,人民是國家的基礎,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孟子還有句言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很有“啟發思維”來說明,統治者走實行“仁政”道路,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擁護,就會自覺地跑來歸順你統治。如果發生戰爭,人民會反對並會奮起抵抗,即使是強國軍隊,也會不願意去攻打像母親一樣仁慈的國君,這樣就可以無敵於下。

    孟子用“仁政”思想來“啟發思維”,在化解社會人們心中的怨恨也是公正的。

    滕國有個農家叫許行,主張君民並耕而食,反對不勞而獲的剝削行為,在實物交易和物品在數量和重量上應相等,價格相同。針對許行在這個問題上來反對剝削,孟子提出了自己不同觀點,他告訴許行,這是小農意識搞平均主義的思想,否定社會分工,是違反歷史發展規律。提出“物之不齊”的道理,並以“勞心”與“勞力”的劃分,來論證“剝削”和被“剝削”的合理性,這也是孟子對社會關係很公正的一面。孟子確實是一個很有抱負的社會活動政治家,值得當今社會高層人士的學習併為榜樣。

    綜上所述,孟子的“啟發思維”體現在“仁政”方面,用了很多確切話題來啟發,很完整很有道理,很合乎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一個非常有抱負政治家。對一個統治者來說無疑是很至深的道理,如果是一個明君一定會很好治理社會,遠離戰爭,建設美麗家園,讓廣大民眾過上幸福生活!

    總而言之,孟子從小受到母親良好的“啟發思維”教育,而使得孟子一生通情達理。以至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品德,並可以透過內省去保護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

    這就是要求社會中的人們,要重視內省作用,來達到人的性格“心地善良”,帶來善良的“啟發思維”而有個好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爾電腦按F12進入到這個介面,怎麼設定從隨身碟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