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夢小同學

    文殊菩薩位於山西省北部的五臺山。

    大家都知道,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佛祖釋迦牟尼住世時足跡並未到過中國,但五臺山卻是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由佛祖親口說出是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諸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五臺山亦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臺山”,恰好符合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徵。所以五臺山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受到了僧俗信眾的信仰、歷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護持,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由於有關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靈應跡的事蹟傳說很多,五臺山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因此吸引了無數人前往欲瞻仰文殊菩薩顯靈。

    文殊菩薩簡介

    文殊師利菩薩,乃三世果上如來,無上智慧之代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央崛摩羅經》說:文殊菩薩,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寶積經》中說

    :文殊菩薩當來成佛,名普見如來。《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示現出生於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一婆羅門家,父名梵德,從母右協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

    共5張

    文殊菩薩道場

    梵語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略稱文殊,譯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時,家族中出現十種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薩,古佛再來,了了見佛性,因名妙德。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寶劍,常騎獅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卻是無量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雲:‘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廣大,清淨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併立……’

    文殊菩薩,本居佛位,何止是釋尊之師,亦釋尊的師祖。在法華經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於世:其中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末出家時,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後聞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發大乘意,皆為法師。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常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為彼說法華經,佛入滅後,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薩為師。

    妙光菩薩教化八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終於次第成佛,其最後佛名燃燈佛。而然燈佛正是釋迦如來的本師。時妙光菩薩,即今的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文殊菩薩,豈獨是釋尊本師,亦是釋尊的祖師,今以祖師身份,示現為弟子,可見佛法平等,不生執著,但為利生,不拘世俗知見。而文殊菩薩本門之深遠,智慧之卓超,乃佛教無上智慧之化身。

    文殊菩薩功績

    文殊師利,梵文manjusri的譯音,略稱文殊。新譯“曼殊室利。”漢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皆徹性原。又譯妙吉樣,因他出生時,家裡出現十大吉祥瑞兆。

  • 2 # 戒清秀的小夥

    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五臺山。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慧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威猛)。

  • 3 # 諸葛xin

    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是五臺山,中國佛教稱其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文殊菩薩道場位於山西省北部的五臺山。大家都知道,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道場。佛祖釋迦牟尼住世時足跡並未到過中國,但五臺山卻是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由佛祖親口說出是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諸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五臺山亦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徵。所以五臺山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受到了僧俗信眾的信仰、歷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護持,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由於有關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靈應跡的事蹟傳說很多,五臺山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因此吸引了無數人前往欲瞻仰文殊菩薩顯靈。

    文殊菩薩道場簡介

    傳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道場的五臺山,居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人稱“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可見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傳說五臺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文殊菩薩初來震旦(古代印度人稱中國為震旦)時,居於石盤洞中。而石盤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五臺山為道家所踞。

    五臺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終成為中國的佛教名山,來源於佛祖的明示及佛道兩家的爭鬥。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對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此,為諸眾生,於中說法。”這裡所說的“五頂山”,就是指現今的五臺山。佛教傳入五臺山,史載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漢明帝請來的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傳說中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產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

    但因當時五臺山是道家的地盤,道家不會輕易地允許外來教派在此建寺。一個要建,一個不讓建,這就需要藉助於第三者來裁決。據《國史舊聞》記載:“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諸道士於白馬寺,使於摩騰、竺法蘭二人賽法。”在明帝的主持下,雙方達成了“賽法”協議,即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洛陽焚經臺)。其結果,道教經文(除道德經外)全部焚燬,佛教經文卻“烈火不燒”。可見,外來的和尚不但會念經,而且其經文也能經得起“千錘百煉”。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獲得了在五臺山建寺的權利。接下來就是建寺地點的選擇了。據《清涼山志》記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輔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了此足跡,而且還發現有“舍利”,再加上此處山勢奇偉,氣象不凡,與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修行處)相似,故決定在此建寺,並取名靈鷲寺。明帝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靈鷲寺”。

    “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靈鷲寺”就是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佛教就在五臺山深深紮下了根,並開始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因而所有寺院裡幾乎都供奉有文殊菩薩的塑像,且多數寺院還設有文殊殿,也有的寺院裡既有文殊殿又有觀音殿,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觀音殿中的三大士才以觀世音居中,如顯通寺。

    其實,文殊是文殊師利的簡稱,是梵文的音澤,意為“妙德”、“妙吉祥”。關於文殊的來歷,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文殊師利涅磐經》中所說:他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衛同(今印度西北)一個婆羅門貴族家中的公子,離家投奔釋迦牟尼學道,功德圓滿後修成菩薩身,並被尊為菩薩之首。文殊在四大菩薩中稱“大智”,常與右肋侍普賢菩薩並列於佛祖兩側.這一佛二菩薩又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侍於佛左,專司智慧,普賢侍於佛右,司理。

    文殊菩薩的本體是五髻菩薩,即頂上有五髻,為童子形。五髻表示五智五佛,童子取天真之意,因而文殊亦稱文殊師利童子,俗稱孺童文殊。文殊的坐騎是一頭青獅,表示智慧之威猛;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銳利,因此,他的美名尊號是“大智文殊”。五臺山上唐、宋、元、明、清歷代的文殊像,造型竟有五十餘種:有老文殊(顯通寺)、金剛文殊(觀海寺)、大偉德文殊(菩薩頂)、甘露文殊(顯通寺)、帶箭文殊(菩薩頂)、千缽文殊(顯通寺)、紅文殊(廣仁寺)、黃文殊(廣仁寺)、白文殊(羅喉寺)、聰明文殊(東臺頂)、智慧文殊(南臺頂)、獅子吼文殊(西臺頂)、無垢文殊(北臺頂)、孺童文殊(中臺頂)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的作品故鄉200字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