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滴逃逃
-
2 # 萌萌的夢11
教育孩子是多方面的,不要僅僅盯著學習,特別是只有5歲的孩子。1. 瞭解兒童的心理變化
父母親只有正確地瞭解兒童的心理變化,才能有針對性地按兒童心理變化的特點去教育,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學習點心理知識,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細心觀察孩子的心理發展。有的父母為了教育好孩子,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記錄觀察日記,把孩子的身體和心理變化記錄下來,有時還照相、錄音、錄相。這種做法可以學習。
2. 讓孩子多自由活動,培養獨立性
當孩子會走時,就要開始讓孩子多自行活動,引導與訓練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是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開端。在開始訓練孩子自行活動時,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給孩子必要的幫助,逐漸使孩子能夠自己去做。有些父母總是對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讓孩子做,漸漸養成孩子的畏懼心理和依賴習慣。因此,父母不應當過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動,有礙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只有憑藉自己的活動去親自進行嘗試,獨立思考,透過直接地接觸世界,才能真正地瞭解世界,才有益於發展兒童的創造性與獨立性。
3. 加強訓練,防止任性
不少家長說自己的獨生子女有任性、固執的缺點。孩子這些不良的品質主要是由於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與父母經常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獨生子女因某種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大哭大鬧。家長為此心軟,於是就遷就孩子,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這樣就會使孩子逐漸養成任性、好發脾氣等不良心理品質。所以,只要家長教育得當,不斷加強訓練,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質。
有一位母親談她對獨生子女的教育體會時說,有一次,她的孩子拿了粉筆要在鏡子上畫畫,她對孩子說鏡子上不能畫畫,話還沒有完,孩子就哭起來。對此她早有心理準備。於是就對孩子說,在鏡上畫畫會弄髒鏡子的,好孩子要愛惜鏡子,不能畫,再哭也沒用。說完就去做別的事情,不去理會他。以前孩子從未聽見媽媽說過“不可以”,也從未見過媽媽不理他,於是便大哭大鬧,跑到媽媽面前,又打又踢,甚至躺倒在地打滾。媽媽見到這種情景,有些心軟,想順從他,但一想溺愛孩子可能產生的可怕後果,就說你不講道理就哭個夠吧,爸爸媽媽都不喜歡你。孩子繼續哭鬧,媽媽仍不理睬。孩子的哭聲逐漸小了,一會就停止了。他第一次體會到媽媽不理他的痛苦,第一次體會到無理哭鬧得不到同情,達不到不合理要求的滿足,於是他自己站起來,去找媽媽。媽媽看孩子不再鬧了,於是就讓孩子和她一起幹事,孩子很高興地幹起來。晚上,媽媽又給孩子講應該如何做個好孩子,並且給孩子以鼓勵,孩子從鼓勵體驗到做好孩子的快樂。這個例子說明,只要加強訓練,方法得當,孩子的任性、固執、好發脾氣等不良心理品質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 防止溺愛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愛不等於溺愛。有的父母省吃儉用,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願辦,一切聽孩子指揮。犧牲一切為孩子,導致嬌縱、溺愛,實在貽害無窮。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指出:“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捨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家。”“人們時常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母送給兒童的最可怕的禮物。
5.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在這種特定生活環境中,容易形成不合理、孤僻的性格。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與別的孩子社會交往的條件,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交往,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精神。令人遺憾的是,有的父母卻常常把孩子和集體隔離開來。有的獨生子女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稍不如意,就哭鬧起來,這時母親不是好言規勸引導孩子,而是縱容自己的孩子說:“咱們不同他們玩,回家自己玩吧!”這就喪失了孩子與社會交往的機會。其實,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有強烈的社會交往需求,父母就應該充分地理解他們,自覺地為他們多創造條件。這對孩子長大後參與社會生活十分有益。
6. 對孩子未來的期望要符合實際
不少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勝過孩子自己,以至不斷給孩子增加課外負擔和精神壓力。父母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考上一個好的中學,將來再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有一個美好的前途。要知道,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上大學,將來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科學家、管理者。必須承認人與人智力上的差別,也要承認社會分工是客觀必然。因此,儘量給孩子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才是明智的做法。家長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是十分愚蠢的,只能給家長和孩子都帶來痛苦。
-
3 # 荷溢舟漾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及時陪伴鼓勵孩子。
(2幫孩子選擇適合的讀物,透過閱讀,培養真善美。
(3)家長做好榜樣示範。
-
4 # 主婦手記
有句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說窮人的孩子獨立自主、懂事,當他沒有別人可以依靠的時候,他就只能靠自己了。
現在很多孩子不懂事、不獨立,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懂事自然會有別人去包容他,他不獨立,自然會有別人去幫助他!
這個人呢,不是你,就是你老公,不是你老公就是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而不是教他生活。讓他自己去做,自己去動手,自己去失敗。
他不懂,也得懂了。
回覆列表
第一,孩子不能溺愛。孩子可以寵,但是要看你怎麼個寵法,可以寵吃寵喝,但是要有度,不能孩子要吃什麼就給吃什麼,沒有營養的東西,堅決不給,一次也不能例外,因為有第一次就會有下一次。家長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愛和溺愛是不一樣的。
第二,不讓孩子有過多的依賴。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給慣出來的,這個父母應該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有些事情,只要孩子自己能夠自己完成的,哪怕有些困難,也一定要讓他自己完成,能不幫忙就不幫忙。過多的幫助會促成孩子的惰性,慢慢地孩子的依賴感就會特別的強。
第三,讓孩子學會分享。現在大多的孩子的個性都有點強,這和家長的寵愛有一定的關係。不要把孩子養成,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這種習慣。比如:我兒子,因為我只有一個孩子,他從小個性也有點強,後來我就把他所有的吃的玩的都拿走一份,不管他再哭再鬧都不會還給他,還給他講說,如果你不把你的東西分給別人一些,那麼你以後也不要去觸碰別人的東西,慢慢地,他就懂得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屬於他自己的。
第四,讓孩子多多自己動手。孩子多活動他自己的小手,對他的大腦也會有很大的益處的。我不知道別人家的孩子都是什麼樣子的,但是我兒子從出生都是吃母乳一直到十個多月才開始吃些輔食,不到一歲就開始自己吃飯,我從不動手喂他。從他自己可以拿起勺子往嘴裡送飯開始,我就沒再管過,只要保持他的餐具是乾淨的,穿上自己的圍裙,隨你怎麼吃,只要能吃飽,以後再慢慢培養他吃飯的習慣。讓他挑一些他自己可以接受的玩具,讓他自己動手去摸,去做,不要管他去怎麼做,他會有自己的方法,不要過多的去幹擾他,培養他的獨立思考。
第五,讓孩子自己想辦法遠離危險。孩子的安全是每位做父母最大的擔憂。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常常會讓你防不勝防。我給常會讓兒子看一些安全教育的動畫片,電腦上很多都可以找到,但是看的時間不能過長。孩子 喜歡看動畫片有些也是有益的,我兒子愛看熊出沒,以前他總是很好奇電線,插座之類的,後來看了光頭強被電擊黑的畫面,從此以後再也不碰電之類的東西了。他對剪刀也很好奇,每次他玩,我也不阻止他,只是看著他,還教會他是怎麼樣用的,我說,你可以玩,但是如果讓自己受傷的,一定會受的懲罰,有次他把自己的用指碰一小口子,流了點血,我故意不去管他,還罰他站了一個小時,把剛學會的唐詩背了二十遍,從那以後再也不去碰剪刀了。所以,我想,想讓孩子遠離危險,一定要從生活中讓他自己去發現,體會一些小小的懲罰,他才會自己長記性。
第六,讓孩子知道大哭大鬧不能解決問題。也許很多父母都受不了孩子大哭大鬧,一哭就會滿足他的各種要求,如果為了孩子好,千萬不可以這麼做。我記得我第一次打我兒子,就是因為他的大哭大鬧,為了要玩具,我不想給他買,他就大哭,我很生氣,打了他一頓也沒給他買,我說,越是大哭大鬧越不會滿足他的任何要求,而且還會捱揍。從此,他在外面再沒為了什麼要求而大哭過。
第七,讓孩子說話發音準確。這項是針對農村的父母而寫的,我是農村的,因為上過大學,所以我覺得發音很重要。儘可能的從小讓孩子把話說清楚,一定要糾正孩子的發音。我帶著兒子出去,兒子一般都是講普通話,雖然有些另類,但是孩子上學以後,就會受益很多的,因為農村話發音太不準了,特別是偏遠的地區。
第八,多抱抱孩子。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多給孩子一些關心,讓孩子從心底瞭解,自己是父母眼中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