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總探長
-
2 # 風光藝境
居庸關為長城重要關口,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城關鎮西北十五公里四十里關溝中。
“居庸”之名出現於戰國,《呂氏春秋》稱“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戰國時期燕國在此處設關,取名居庸塞;秦始稱居庸關,後又曾名軍都關、薊門關。遼、金以後仍稱居庸關而至今。元朝增設南北兩個外圍關口,相距約二十公里,形成四十里關溝。南口為居庸關關溝入口,北口即八達嶺關城,居庸關居南北兩口間。
居庸關自北魏開始修築長城。555年,東魏復修築長城,東起幽州北夏口(在今居庸關北),西至恆州(今山西大同市),長九百多里。後又從此往東將長城修到山海關,自此,居庸關與長城相連,成為長城的一處重要關口。明初,大將徐達壘石為城(即南口城),兩山夾峙,有水陸兩道關門,控軍都山隘道(軍都陘)中樞,扼北京西北交通要衝,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居庸關“兩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絕險”。“居庸關塞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常山,實天下之險。”
明時,將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合稱內三關。然紫荊、倒馬二關隘口多,實難全面守禦;而且內達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縣),皆平疇曠野,沒有高山峻嶺阻擋,便利塞外騎兵馳騁突擊。而唯居庸關重崗疊嶺,關山嚴固,足可屏障北京及內地。明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時稱:居庸關路狹而險,北平之噤喉也,百人守之,萬夫莫窺,必據此乃可無北顧憂。可謂一語道破居庸關對於北京城的重要性。
-
3 # 公元前
在北京城的北翼,有一座世界著名的關口叫著居庸關。
居庸關是北京的“北大門”,幾千年來,這座關城一直捍衛著北京城,它也是北京城,北翼的一條生命紐帶連線點。
在瞭解居庸關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北京城,外翼的五個大關口,這些關口自西向東分別是:紫荊關、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山海關。這五大關口形成了環形,包圍著北京城的外翼,它們不僅僅保護著北京城的安全,更是北京城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
從北京城到紫荊關,可以直接進入山西境地。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這三個關口,主要是北方草原勢力進入華北平原的重要關口,山海關則主要是抵抗東北漁獵民族的天然屏藩。
這五大關口,構成了北京城外翼最完美的防禦體系。
我們分析一下北京城四翼的地形圖:從紫荊關、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山海關這五大關口環繞一圈,正好形成了一個半圓形的屏藩聯合關城,而且這些關城全部位於高山之上。
據《在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顧祖禹曾經對於北京的地理位置有一番深刻的見解:“據上游之勢,以臨馭六合者,非今日之北直乎?”
北京城的真實軍事價值在於它能夠利用太行山的山脈、燕山的山脈這些天然屏障,又能透過山脈上的五個關口打通走向外界的通道。
對於北京城這個獨特的位置而言,當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進犯北京城的時候,高山險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異族的鐵騎進入北京城,這就是北京城的天然優勢。
居庸關最早初形在春秋戰國時期,關城歷經千年風雨之後,最終在明朝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防禦性體系。居庸關的北翼有三個大盆地,控制了山西高原、內蒙古高原的通路。而居庸關的南翼,則可以直接從穀道行進,向南可以直達北京,也可以直達面積廣闊的華北平原。居庸關在明朝形成了戰略防禦一體的體系,歷史上從未有北方勢力能夠直接攻破居庸關。明朝後期,瓦剌、韃靼、李自成等相繼攻入北京城,但是,他們卻從未能順利攻破居庸關。居庸關的兩翼,中間的一條縱深溝谷縱向分割其中,北翼聯結了延慶、宣化、大同三個小型盆地,南翼則可以沿著溝谷直通北京城。現在,雖然是和平時代,但是這座雄偉的關城,曾經所目睹的戰爭,只能永遠的留在歷史中了。
-
4 # 大馬哈魚12
居庸關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軍事要地,不是以城的大小為主。而戰的勝負,不是以兵的多寡來決定的。在居庸關周圍的山勢險要,就像一個不可以翻越的屏障,即使人可以翻越過來,但是沒有後勤補給,槍械不能隨行,那麼過來的只有死路一條。而居庸關所處的就是從一帶進北京,走這條道路,非經過它不可。咽喉要道。也就是說如刺一樣,插在哽嗓咽喉。決定死生之地。居庸關的周圍地勢不開闊,不利於大部隊集團進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
回覆列表
在瞭解居庸關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北京城附近的具體地形。
北京城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五朝王都,真正作為都城的分別是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還曾經作為遼國的陪都。
古代王朝中,能夠成為王朝都城的最基本要素,便是地理位置的卓越。
北京城外圍被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所裹挾,這兩大主體山脈構成了北京城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構成了北京城外圍的天然屏藩。
既然作為山脈,難免會有谷壑所存在,而歷代王朝的統治者為了能夠永保京城穩定,便在這些山脈溝壑中修築關城,加強對於谷壑通道的封堵能力,以此盡最大的可能讓這些外圍關城拱衛京師。
北京城的外圍共分佈這五大重要關城:
紫荊關、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山海關
居庸關是距離北京城最近的一個關城,佇立在京師北翼的這座關城也由此成為了王朝的生命咽喉據點。
我們如今看到的所有關城,幾乎都是在明王朝時代得到了加強,居庸關關城也同樣如此,它雖然出現較早,卻一直到了明王朝時期才真正的具有威懾力。
居庸關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那個時候的居庸關並不具有封閉性的防守作用,更多的時候只是作為一個緩衝性的戰略據點,以此來阻礙外來勢力的順利入侵。
明朝時期,明王朝在全國邊境地區大肆修築關城,防止外敵入侵,居庸關才得以成為了一座防守嚴密的全封閉性關城。
居庸關關城的遺址,整座關城憑藉兩翼的長城連線,徹底將居庸關打造成了一座鋼鐵關城,外來勢力想要進入關城只有破關。
但是,神奇的是,居庸關從未有人能夠真正的攻破,更多的時候,它是被從內部投降者親自開啟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居庸關貫通居庸關關城的這段高山溝壑:
這段溝壑並不攔截從北面而來的遊牧騎兵,但是遊牧騎行行軍在這條下載的溝壑中,軍需補給、行軍速度卻大大受到影響。
尤其是數量龐大的大軍團南下作戰,一旦軍需補給、行軍速度受到影響,這無疑是未戰而先損。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居庸關南北兩翼分別存在這重要的戰略區塊:
北翼:三大盆地
南翼:北京城
居庸關的北翼分別為大同盆地、宣化盆地、延慶盆地,這三個盆地中,大同盆地是一塊絕佳的戰略緩衝區。
從北方而來的遊牧民族在選擇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往往都會在大同盆地進行大規模休整,然後徐圖宣化盆地、延慶盆地,進而以這兩大盆地作為軍事前沿戰鬥區,得以發揮遊牧騎兵最大的優勢。
而居庸關的南翼則貫通著北京城,居庸關一旦被攻破,北京城這座皇城將直接暴露在敵人的視眼下,那個時候,能夠真正捍衛這座城池的恐怕也只有北京城自身的九門防禦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