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發揮創新潛能,除了要有敢於嘗試與創新的勇氣,還必須精心地培育你的創造力。這裡羅列的,是許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及時記錄下來一些創新想法
人們在工作、生活、交際和思考過程中,常會出現許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會因為不合時宜而被人們放棄直至徹底忘卻。
其實,在創新領域裡,從來就不存在“壞主意”這個詞彙。三年前你的某個想法也許不合時宜,而三年後卻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主意。更何況,那些看來是怪誕的遠非成熟的想法,也許更能激發你的創新意識。
如果你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那麼,當你需要新主意時,就可以從回顧舊主意著手。而這樣做,並不僅僅是為了給舊主意以新的機會,更是一種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輕易地捕捉到新的創新性的思想。
2.自己提問自己
如果不問許多“為什麼”,你就不會產生創新性的見解。
為了避免這個常犯的錯誤,成功者總是透過所有的表面現象去尋找真正的問題。他們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他們也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那些不明確的,看來似乎是一時衝動之中提出來的問題,往往包含著更多的創新性思維的火花。
3.經常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麼樣的想法,你都應當表達出來。如果是獨自一人,你就對自己表達一番;如果你身處群體之中,不妨告訴其他人共同進行探討。
一個人一生中的大多數想法,都被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所否決。這種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機制將一切離奇的想法都當作“雜草”,巴不得儘快地加以根除。
循規蹈矩的心境裡沒有“雜草”,但循規蹈矩的心境也沒有創造力。你想要有創造力,就必須照料好每一株“雜草”,把它們當作有潛在經濟價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尋常的離奇想法說出來,把它們從頭腦中解放出來。一旦它們進入到交流領域之中,便能夠免受無意識領域中自我審查機制的摧殘。這樣做,使你有機會更仔細更充分地去審視、探索和品味,去發現它們真正的實用價值。
4.永遠充滿著創新的渴望
滿足於現狀,就不會渴望創造。沒有樂觀的期待,或者因為眼前無法實現而不去追求,都會妨礙創造力的發揮。
發明家和普通人其實是一樣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們總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
繫鞋帶時,他們希望有更簡便的方法,於是便想到了用帶扣、按扣、橡皮帶和磁鐵代替鞋帶。
煮飯時,他們希望省去擦洗鍋底的煩惱,於是便有了不粘鍋的塗料。
5.換一種新的方法來思考
墨守成規不可能產生創新力,也無法使人脫離困境。
有人喜歡用比較分析法來思考問題。面臨抉擇,他總是坐下來將正反兩方面的理由寫在紙上進行分析比較;也有人習慣於用形象思維法,把沒法解決的問題畫成圖或列成簡表。能不能換一種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種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試試看。也許,最困難的抉擇也會迎刃而解。
6.有了創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實施
有了創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實施,再好的想法也會離你而去。
想努力去做,卻又因為短期內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恆,你也會同成大事者失之交臂。
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經驗之談。
堅持努力,持之以恆,才會如願以償。
另外,創新與創造的能力與年齡有一定的關係。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創新與創造的最佳年齡是在25歲至40歲之間,這是一個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黃金時代。
美國學者萊曼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從事人的創造力發展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幾千名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年齡和成就,他的結論是:一個人25歲至40歲是事業成功的最佳年齡。
而另一位學者麥爾斯則認為:在18歲至49歲這個年齡段,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幾乎都處於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較和判斷能力,這對於創新與創造是非常有利的。
一個權威機構曾做過一次統計,發現在公元600年到1960年之間做出過1911項重大科學創造的1243位科學家和發明家,獲得成就的最佳年齡,也是在20多歲至40多歲之間。
創造與創新有個最佳年齡段,並不等於排斥人們在其他年齡段做出成就的可能性。莫扎特5歲時就發現了三度音程,並據此譜寫了小步舞曲。而摩爾根發表基因遺傳理論時,卻已是60歲的老人了。一些科學家、政治家和企業家50歲以後的智力水平甚至高於他們生活的時代。
在這裡,我們惟一的希望就是:每天都不能丟棄創新思維的理念!
要想真正發揮創新潛能,除了要有敢於嘗試與創新的勇氣,還必須精心地培育你的創造力。這裡羅列的,是許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及時記錄下來一些創新想法
人們在工作、生活、交際和思考過程中,常會出現許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會因為不合時宜而被人們放棄直至徹底忘卻。
其實,在創新領域裡,從來就不存在“壞主意”這個詞彙。三年前你的某個想法也許不合時宜,而三年後卻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主意。更何況,那些看來是怪誕的遠非成熟的想法,也許更能激發你的創新意識。
如果你能及時地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那麼,當你需要新主意時,就可以從回顧舊主意著手。而這樣做,並不僅僅是為了給舊主意以新的機會,更是一種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輕易地捕捉到新的創新性的思想。
2.自己提問自己
如果不問許多“為什麼”,你就不會產生創新性的見解。
為了避免這個常犯的錯誤,成功者總是透過所有的表面現象去尋找真正的問題。他們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結果;他們也從來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那些不明確的,看來似乎是一時衝動之中提出來的問題,往往包含著更多的創新性思維的火花。
3.經常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麼樣的想法,你都應當表達出來。如果是獨自一人,你就對自己表達一番;如果你身處群體之中,不妨告訴其他人共同進行探討。
一個人一生中的大多數想法,都被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所否決。這種無意識的自我審查機制將一切離奇的想法都當作“雜草”,巴不得儘快地加以根除。
循規蹈矩的心境裡沒有“雜草”,但循規蹈矩的心境也沒有創造力。你想要有創造力,就必須照料好每一株“雜草”,把它們當作有潛在經濟價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尋常的離奇想法說出來,把它們從頭腦中解放出來。一旦它們進入到交流領域之中,便能夠免受無意識領域中自我審查機制的摧殘。這樣做,使你有機會更仔細更充分地去審視、探索和品味,去發現它們真正的實用價值。
4.永遠充滿著創新的渴望
滿足於現狀,就不會渴望創造。沒有樂觀的期待,或者因為眼前無法實現而不去追求,都會妨礙創造力的發揮。
發明家和普通人其實是一樣的人,所不同的是,他們總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
繫鞋帶時,他們希望有更簡便的方法,於是便想到了用帶扣、按扣、橡皮帶和磁鐵代替鞋帶。
煮飯時,他們希望省去擦洗鍋底的煩惱,於是便有了不粘鍋的塗料。
5.換一種新的方法來思考
墨守成規不可能產生創新力,也無法使人脫離困境。
有人喜歡用比較分析法來思考問題。面臨抉擇,他總是坐下來將正反兩方面的理由寫在紙上進行分析比較;也有人習慣於用形象思維法,把沒法解決的問題畫成圖或列成簡表。能不能換一種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種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試試看。也許,最困難的抉擇也會迎刃而解。
6.有了創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實施
有了創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實施,再好的想法也會離你而去。
想努力去做,卻又因為短期內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恆,你也會同成大事者失之交臂。
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經驗之談。
堅持努力,持之以恆,才會如願以償。
另外,創新與創造的能力與年齡有一定的關係。
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創新與創造的最佳年齡是在25歲至40歲之間,這是一個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黃金時代。
美國學者萊曼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從事人的創造力發展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幾千名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年齡和成就,他的結論是:一個人25歲至40歲是事業成功的最佳年齡。
而另一位學者麥爾斯則認為:在18歲至49歲這個年齡段,人的各種能力的發展幾乎都處於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較和判斷能力,這對於創新與創造是非常有利的。
一個權威機構曾做過一次統計,發現在公元600年到1960年之間做出過1911項重大科學創造的1243位科學家和發明家,獲得成就的最佳年齡,也是在20多歲至40多歲之間。
創造與創新有個最佳年齡段,並不等於排斥人們在其他年齡段做出成就的可能性。莫扎特5歲時就發現了三度音程,並據此譜寫了小步舞曲。而摩爾根發表基因遺傳理論時,卻已是60歲的老人了。一些科學家、政治家和企業家50歲以後的智力水平甚至高於他們生活的時代。
在這裡,我們惟一的希望就是:每天都不能丟棄創新思維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