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於教材,我們幾乎沒用過全市統一的英語教材,可能就主要初三為了中考範圍熟悉了下。然後我們用了一本應該是美國的教材Go For it! 但也不是死學這本教材,主要是參考主題範圍和一些材料,更多地是跟著老師自己做的PPT上課。順便一說,那本教材還挺多插畫,美式漫畫風,那時真的挺喜歡,每學期拿到新一冊都馬上開始翻看了。(但這不是喜歡上學英語的主要原因)
② 我們還有一本口語教材A Ticket to Tomorrow,音訊聽著像廣播音樂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科幻喜劇的風格,是基於劇情的人物情景對話+朗朗上口的音樂歌曲。印象中每週是三天還是四天下午的最後一節課全班跟著音訊,模仿著對話語音語調,全班跟著一起唱歌。這本書已經是我們共同的回憶,應該是隻要從我們學校出來的人,至今都還能哼唱上幾句。口語考試也是實現找搭檔準備,老師抽其中一段,然後我們就互相對話唱歌,死背反而不好,就互相很輕鬆地還笑著演著就考完了… 它能成為我們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的經典也因為每年全校的外語文化節的閉幕匯演,書裡有一幕餐廳點餐的片段是每年的固定節目,每年在新一屆選拔不同的演員,真的是全校都會好奇下今年是誰演。
雖然不是英語教師,但還是想談談我學英語的經歷吧。 本人初高中一直讀的某市外國語學校,高三那年也選擇繼續攻讀英語專業。可以說在我小時候我從來沒想過要讀英語專業,不論是小升初還是初升高,定目標去考外國語學校很大程度就是衝著重點率去的。但如今回想起來,讀書時期有兩個時間階段對學英語的興趣高漲,一個是初一初二,另一個是在大學;第一個時間階段更適合回答這個問題,我長大後也一直覺得是和教學方式有關,所以我就回憶下當時在初中與英語有關的教學內容:
① 對於教材,我們幾乎沒用過全市統一的英語教材,可能就主要初三為了中考範圍熟悉了下。然後我們用了一本應該是美國的教材Go For it! 但也不是死學這本教材,主要是參考主題範圍和一些材料,更多地是跟著老師自己做的PPT上課。順便一說,那本教材還挺多插畫,美式漫畫風,那時真的挺喜歡,每學期拿到新一冊都馬上開始翻看了。(但這不是喜歡上學英語的主要原因)
② 我們還有一本口語教材A Ticket to Tomorrow,音訊聽著像廣播音樂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科幻喜劇的風格,是基於劇情的人物情景對話+朗朗上口的音樂歌曲。印象中每週是三天還是四天下午的最後一節課全班跟著音訊,模仿著對話語音語調,全班跟著一起唱歌。這本書已經是我們共同的回憶,應該是隻要從我們學校出來的人,至今都還能哼唱上幾句。口語考試也是實現找搭檔準備,老師抽其中一段,然後我們就互相對話唱歌,死背反而不好,就互相很輕鬆地還笑著演著就考完了… 它能成為我們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的經典也因為每年全校的外語文化節的閉幕匯演,書裡有一幕餐廳點餐的片段是每年的固定節目,每年在新一屆選拔不同的演員,真的是全校都會好奇下今年是誰演。
③午唱:初一初二下午上課前10-15分鐘,是固定的午唱時間(初三因為中考好像是聽聽力),唱英文歌曲,一週唱會一首,從經典的歌謠,到鄉村音樂再到流行樂都唱,有MV的還能邊看邊跟著唱。歌曲範圍跨度蠻大的,連流行樂都唱過剛出道時期的布蘭妮,也一起唱過New Beetle,全班女生迷妹一般地跟著MV裡的Justin Bieber... 還因為南非世界盃一起在那一起Waka Waka。
現在回想起來,不僅僅豐富了腦海中的英文曲庫,開口唱英語,還因為常常覺得歌好聽,回家會搜來聽,然後在搜尋的過程中能瞭解到很多文化背景,透過流行樂也能知道一些國外時興的熱點,慢慢地也就不侷限於課本了。
④ 課堂任務:初一初二分有學習小組,每次課堂前十分鐘吧大概,一節課一組輪流做課堂展演,每一輪是不同的形式。我記得有電影配音,英文情景劇模仿表演,也有自編自導的。大家都對這些很感興趣的。
電影配音小組內要共同選定一個電影片段,分配各自配音角色,在極力模仿原聲的語音語調的同時,還要不斷熟練跟上速度,同時兼顧思考怎麼用身邊的道路模擬其他聲音。如果想要完美呈現,這就需要大家再課下不斷地練習,包括磨合團隊之間的配合,以至於我到現在都記得當初配過的片段,配的第一部電影片段是來自《怪獸電力公司》。而且,印象中覺得大家都很有實力,很多小組真的配出來就像原聲。
英文情景劇是我們那時晚自習19:00前半個鍾,各班可以放英文電影或英美劇,到教室早的可以看。那時看得比較多的是美劇《漢娜蒙塔娜》,電影也挺多,必看《歌舞青春》,這些劇和電影對國外人來說也是耳熟能詳。我們那一輪是各小組在《漢娜蒙塔娜》挑選一段模仿表演,也是需要小組合作配合,還得背詞表演,我們還會自己準備道具,劇裡吃巧克力弄得滿嘴都是,我們也會真的往自己嘴上抹。
要說收穫什麼呢?我到現在都記得我當時一個被形容為“悶蛋”的內向女生,模仿了一個性格開放動作也需要放得開的角色,可以說是挑戰,上臺演的時候也確實緊張,最後老師特地誇了我真的很開心的。所以我也一直覺得,這種方式不僅僅是鍛鍊了我的英語能力的。(說起來,為了鼓勵大家課堂發言,我們老師還有種有趣的舉手製度,可我記不清了)
自編自導的情景劇就更不用說了,就是還得整個小組想劇情寫稿子,也是找道具演出來,參與度都很高。記得中文方面,也有全班傳本子,每人一天往下編故事,個個都腦洞大開。
⑤ 課後作業:說些比較特別的固定作業吧,初一剛開始每週看一部指定的電影,然後做摘抄,十個你認為好的句子。有時可能是閱讀學生版英文報紙,同樣是做摘抄。印象中剛開始還有錄音作業,但小時候總弄不懂電腦,其實最初這個作業挺讓我焦躁的。到後來還有寫日記,一開始可以只寫一兩句,到後面逐漸增量,寫到一段。 別的不說,看電影大家是真的喜歡,而且那些電影不是純粹的娛樂商業電影,所以在個人認知上也是有所幫助的。
通常很多人都推薦看劇學英語,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讀大學後有時會做著其他事,放一放聽力,我稱之為“洗耳朵”,就是長期的聽下來,不知不覺形成一定語感,做語法題的時候語感不好也特別容易混淆,選個錯誤答案…
⑥ 外教:初一初二一學期一週會有一節外教課,和一般的也差不多,主要是口語上聊聊天。
⑦其他活動:最核心的是為期一週的外語文化節(一週內有很多活動,講我記得的)
有配音大賽,全校級別的,真的是強強如雲,就算不是參賽選手,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還有主題展示,初一每個班級抽一個國家,初二每個班級抽一個節日,各自圍繞抽中的主題佈置班級,設定活動及遊戲,還有節目… 在活動中鼓勵大家瞭解他國文化,而且還真的一點也不水,全校就是很歡樂的氛圍。
最後閉幕式彙報演出也是重頭戲,每年有兩個固定節目,每一年選不同的人表演,一個是前面說的口語教材裡的片段,一個就是《歌舞青春》校園音樂劇電影裡的的試鏡片段(《歌舞青春》在國外很受歡迎,如今已是很多人的青春回憶,很幸運這也是我們的青春回憶)。其餘的也是有外文演唱,情景劇表演等。
為什麼這麼詳細介紹每一項具體的任務,因為直到現在回憶起來都覺得有很多美好快樂的回憶,這些任務在那時讓我感到學到知識的滿足,成長的喜悅。每次回想起來,我都會覺得很幸運,可以說我到目前所有讀書時期中最快樂的時期,算上所有學科,初一初二那段時間就是我最快樂的學習時光,沒有那種刻意學習的感覺,但卻又學習感受到了很多。(初高中我也怕理科,長大了慢慢覺得數學科學其實好有趣的,可小時候真的就是怕做題)
這裡想補充,以上大部分任務是在初一初二做的,初三由於準備中考學校也會讓我們適當收心有所調整。不過由於前兩年的積累與打磨,我覺得不僅僅是在英語方面,我們整體都有所成長的。也是那時,我覺得已經在潛意識裡讓我意識到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只有實際用處,而體會到學會英語,還能為我開啟另一扇世界的大門。
但是,英語語法確實是一道不好過的坎。語法我覺得確實談不上什麼捷徑,因為總做錯,難理解,語法題多多少少也會讓我有時有牴觸心理的。
接下來,簡述下大學對英語的興趣吧。當初也是因為初高中的積累,對英美文化產生了興趣,因此也比較自然地讀了英語專業。要說我們的課程?我們真的不是隻學語言啊,其實還是很注重文學素養的。更確切地說,我們需要透過英語這門語言去學習新的知識,除了翻譯、文學、語言學這三大方向的理論課,我們還啃著國外的歷史、藝術史、傳播學、小說電影對比等教材。雖然考試不論怎樣都會讓人有壓力的,但每次學習到其他領域的新知識都有種奇妙的收穫感。包括在外做翻譯的時候,因為要翻的準確,得查閱資料,但每次翻完一篇,不是說我又學到了多少英語單詞或句子,而是新知識,所以後來從時政評論翻到科技新聞,透過文字見識到的也越來越多。
不管是學什麼,又不論是不是學習,只要是前進的過程總會遇到些阻礙的。要說這兩個時期有什麼共同點,我覺得應該就是不論何時,都沒有當做為了學好一門語言而努力,而是透過英語這個方式獲取我感興趣的知識吧。所以源動力還是不太一樣的,這就像以前學數學物理和化學,老覺得做題好可怕啊,覺得不讀理科就能躲過做題了。但現在想想總有些遺憾,當你開始好奇那些奇妙的自然現象卻不能理解其規律奧妙,就會覺得多算幾個公式也沒關係了。
我肯定不是學英語裡學的最優秀的,但至少它不會讓我感到痛苦絕望,它也的確給我帶來了很多。(不過若是說為了透過考試,要不斷做題訓練,這是沒有辦法的,但這不僅僅是考英語才存在的,還是要正確看待~)
最後在分享個我的老師曾經講過如何引導他女兒看書的故事。那些名著好書他不是直接給他女兒讓去讀,他也不去提,反正就放在床頭這些隨手可得的地方,慢慢地有一天他突然看見女兒在看,就問了下覺得如何,他女兒說覺得不錯,之後就可以互相就內容聊一聊。哈哈然後老師說,表面很淡定,其實內心可開心了。想想也是會有些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