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陶德中士
-
2 # 楠竹一
我們都知道核彈是大殺器,而早期核彈剛剛研發出來的時候沒有發達的導彈系統,核彈的投放工作幾乎只能由大型轟炸機進行攜帶和攻擊的任務,比如美軍投放在日本的小男孩和胖子就是由當時最大的戰略轟炸機B29攜帶轟炸機飛抵廣島和長崎投下正義的核彈,促使軍國政府做出了投降的決定。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核彈是一個超級大炸彈,衝擊波能夠擴散到很遠的敵方,投下了蘑菇彈的轟炸機是如何毫髮無損全身而退的呢?
當時的日本其實已經燈盡油枯,嚴重缺乏高射炮和炮彈,基本上也就看見一大群轟炸機的時候會攔截一下,單個的基本不會浪費彈藥去攔截了,所以核彈搭載機沒有受到過多攔截,飛機抵達轟炸目標後彈倉開啟投下炸彈,但是這個核彈是有減速傘的,所以核彈在空中的速度是比較慢的,趁著這點時間空載的B29加足馬力開始衝刺,由於投彈高度較高,核彈的減速傘給轟炸機預留了足夠的逃逸時間。這才逃出爆炸範圍。
至於現代轟炸機,由於導彈技術逐漸發達,現代核投送力量的第一線是各種彈道導彈了,飛機則是變成了核巡航導彈的投送平臺,只需要在敵人的防區外發射導彈然後掉頭回家就完成任務了,裡爆炸範圍還有十萬八千里呢,當然能投送核彈無傷返回了。就算是直接突防投送核彈,現代轟炸機飛行速度普遍很快,有些甚至能夠超音速飛行,投彈後轉向加力就能逃出衝擊波影響範圍了。
-
3 # 怪蜀黍老囧曾
核彈不同於普通炸彈,如果不及時逃離就會被核爆炸波及,輕則結構受損沾染核汙染重則墜毀,所以載機需要留下足夠的逃逸時間。不過飛機的最大速度是固定的,所以問題的核心在於核彈從投擲到引爆之間的時間,這直接影響載機能否及時。核彈投擲有比較特殊的方法,需要更多精密計算。不過由於核彈威力比較大,因此對於精度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這是核彈的一個優勢。一個為水平投彈。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對廣島長崎的核轟炸就是這樣的思路。B-29利用高空優勢進行投彈,原子彈攜帶傘降裝置延長落地時間為載機預留足夠的撤離時間。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有前提。前提是,水平投彈需要越過目標或接近目標周圍,日本當時幾乎油盡燈枯,也缺乏高空戰鬥機和重型高射炮,只攔截成群的B-29,對於單獨飛行的B-29基本聽之任之。如果面對一個嚴密防禦的目標,高空水平投彈就會很容易被攔截。現在核威懾主要依靠彈道導彈,突防能力遠超轟炸機。不過轟炸機也可以透過防區外發射武器,比如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滑翔炸彈來實現對地核打擊。這樣轟炸機就不需要進入對方防區,可以保證自身安全。但是在彈道導彈和防區外發射武器成熟之前,主要是二戰後到1960年代,轟炸機是核打擊的主力,卻要面臨對方噴氣式戰鬥機、高炮和剛剛出現不久的防空導彈,這時如果實施安全的核打擊就成為了一個難題。此外,核武器的當量越來越大,百萬噸級TNT的核彈波及範圍遠遠超過二戰時期的1-2萬噸級的“小男孩”和“胖子”,這也給載機帶來了新問題。為此,美軍採用了一種“上仰投彈”(toss bombing)的戰術。上仰投彈的基本動作就是接近目標地域時載機突然向上拉起,在上仰過程中釋放,並藉助離心力將核彈“甩出去”。這樣核彈會經歷一個上升的過程而後方才下墜,則就增加了載機的逃逸時間。上仰投彈可以分為拉昇上仰(pop-up toss),即以低空進入,而後在電腦輔助下拉起,以20-75度仰角姿態投擲彈藥;水平上仰(level toss),則是中高空進行,與拉昇上仰一致,只是精度會下降;俯衝上仰(dive toss),即先俯衝,後拉起,在拉起後投彈,這一戰術可以減少載機損失的高度,並有更高的投彈精度;越肩上仰(over-the-shoulder bombing),是最為複雜的一種,即載機先低空飛行,而後拉起做一個輪環,在接近環頂部時釋放彈藥。上仰投彈以B-47最為常見,其還配備專用計算機輔助系統來確保動作的及時和精確。不過上仰投彈也有問題,首先是動作要求比較高,不是所有飛行員都可以做到。其次,做動作的過載過大,對於F-100或者F-105這類戰術飛機而言尚可以接受,對於B-47和B-52這樣的重型戰略轟炸機而言則很容易影響結構強度和機身壽命,畢竟這些大型飛機能夠承受的過載只有3-4個G,如果動作過大甚至可能導致空中解體。防區外精確制導武器的普及後,現在上仰投彈也不再作為大型轟炸機的常用戰術,更多的是戰術飛機延長JDAM或其他無動力武器射程的一種戰術使用。而核打擊,還是交給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比較好。
回覆列表
戰機或轟炸機來投擲核武器這一類大範圍傷殺武器時,與傳統炸彈的方式是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讓投彈的轟炸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拉開與爆炸點的距離,讓衝擊波減小至飛機可以承受的程度。現代的戰機或轟炸機由於飛行速度提升,又有加力一說,投完彈後,開加力脫離核爆範圍並不難。但是在當年轟炸機沒有後燃加力的情況下,不能超音速飛行時,就需要掌握時機,然而後非常精確地轉向與加速了,不然結果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早年英軍在使用Valiant轟炸機進行投擲核彈之前就經過多次的計算最終得到,炸彈由13716米高度投下,在2438米處引爆,這個過程中,轟炸機是可以有53秒的時間脫離。而最佳的脫離方式是在核彈離開之後,轟炸機以65傾斜角,維持高度,用最大回轉率拉一個140度到160度的弧線,並且將G值保持在1.6到1.8之間,讓機尾對著爆炸點,直接衝回基地。而期間為了減小副翼在轉彎過程中產生的震盪,還需要另外在機翼上裝了渦流產生器來抵消震盪。
以這些計算結果所規劃的飛行過程是:
首先轟炸機以0.76馬赫,13716米高度進入目標區。
然後,當核彈投出去,艙門關閉之後,轟炸機馬上以機身傾斜65度,維持1.7G用最大的迴轉率轉向,然後飛行速度保持在0.76到0.78馬赫之間。
在透過45度之後,油門全開,儘量保持高度不變。
在透過140度之後,飛機改平直飛,直接飛回基地。
即使是有了一個很詳細的脫離的過程,但是轟炸機組仍然需要反覆練習,每個步驟與時機都要配合得很好,才可以減少風險。
但是對於有超音速能力的飛機來說,投完彈之後,全開加力直接衝回基地就好。當然不同的飛機脫離的過程也均不同,這裡只用一個例子來簡單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