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任何東西幫助下,正常人下潛深度約10米,一些專業潛水者能下潛15米,甚至17米(這是極限)!
下潛的深度就是跟水中壓力成正比的,不考慮水中壓力而下潛至任何深度那是理想化的 因為下潛的極限就是人對抗水壓的極限。其次,你也要考慮水溫的變化,因為越深則越冷,還有要考慮你呼吸的力度。
總之,下潛深度與你自身的身體條件成正比
在深水下,壓力是海面的上千倍。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體的感覺恰好與高山相反。深海中的高壓對人 馬裡亞納海溝
體各生命器官都會造成威脅。對於一個潛水員來說,壓力的大小由下潛的深度以及水的密度和重力決定。每下潛10米大約會增加1個大氣壓。這時身體內產生的氣泡會對潛水員造成嚴重影響,其身體的各器官,如肺、消化系統以及聽覺系統都會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而受到擠壓。 古巴潛水運動員皮平費雷拉斯在2003年創下了自由下潛至170米的紀錄。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心臟必須收縮至一個李子的大小,血液不再在肢體內迴圈,以便集中在胸腔,避免肺部衰竭。與此同時,費雷拉斯的心跳也降至每分鐘10次。他僅用了2分39秒就完成了下潛和上浮的全過程。
人類可以下潛的極限是200米。為了能夠下潛到這個深度需要呼吸與水中壓力相仿的壓縮空氣。最糟糕的情況是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人體吸入越來越多的氮氣,如果氮氣在各組織內擴散超出了標準則必須立即採取措施釋放多餘氣體,這就是所謂的“減壓”過程,否則就會出現“減壓病”,體內各組織會產生氣泡,使關節疼痛、耳鳴、肺部和大腦受損等,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英女子一口氣下潛96米創潛泳深度世界記錄
身高只有1.52米的莎拉-卡姆貝爾在巴哈爾群島長島的水下呆了3分鐘36秒。她下潛的深度達英國大本鐘的高度。37歲的卡姆貝爾使用像美人魚一樣的腳蹼,沿一條垂直線下潛。她說:“到目前為止,這是我所創下的最為艱難的世界記錄。與去年我母親去世所承受的痛苦情感相比,下潛至海面下96米並返回水面只是一種形式。我在這裡所經歷的是最具挑戰性的環境。在我於2007年11月成為世界冠軍後,我只進行了17次訓練下潛。我對自己能重返水面感到高興。”外號“威力滑鼠”的卡姆貝爾在43秒內就下潛了60米,隨後滑行至海底板塊,她在那裡花了六秒找到了一個標識物。
根據自由潛水規則,潛水員只能使用腳蹼進行潛水,不能攜帶氧氣瓶。“恆定重量潛水”即潛水員下潛與浮上時保持自身所受重力不變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莎拉-卡姆貝爾2007年在自由潛水界名聲大震,她出人意料地在48小時內打破了三項世界記錄,而她只是在七個月前才開始參加自由潛水比賽。她當時在埃及的達哈佈教授瑜珈,她的一位學生建議她嘗試自由潛水運動,因
莎拉-卡姆貝爾在巴哈爾群島長島的水下呆了3分鐘36秒
為她的呼吸能力可能會使她取得不錯的成績。
她的肺部比人的平均值大百分之二十二,但醫生暗示,她的精神狀態是她取得如此優異成績的原因。與其他自由潛水者一樣,卡姆貝爾也練習一種特別的呼吸技能,這種技能能降低心率以減少身體所需的氧氣量。卡姆貝爾現在想成為首位下潛至海面下100米的女子,她計劃在四天內進行這一嘗試。自由潛水這一極限運動由於法國導演呂克-貝松1988年執導的《碧海藍天》一片而聞名
減壓病是由於高壓環境作業後減壓不當,體內原已溶解的氣體超過了過飽和界限,在血管內外及組織中形成氣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在減壓後短時間內或減
壓過程中發病者為急性減壓病。主要發生於股骨、肱骨和脛骨,緩慢演變的缺血性骨或骨關節損害為減壓性骨壞死。
潛水員必須進入再壓艙以避免減壓症。 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即減壓症,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1973年Smith首次描述該症為沉箱病(Caisson disease),即在潛水高壓環境中迅速變換壓力出現的內耳損傷。潛水員作業中發生率為1%,一般潛入水下每沉10m即增加一個大氣壓的水壓,相當於施加人體17~18Mg的壓力。因此潛水時必須吸入壓縮性空氣或惰氣和氧的混合氣體,以調節鼓室和鼻腔的內外壓力。如果變換壓力過快或咽鼓管功能失調,便可發病。 這是一種因周圍壓力降低(如潛水上升,出沉箱或高壓艙,或上升到高海拔區),促使溶解於血液或組織中的氣體形成氣泡所致的疾病,其常見的特徵為疼痛和/或神經系統症狀。 “彎曲症”(the bends)係指減壓病所致的區域性疼痛,但常作為整個減壓病的同義詞應用。
減壓病應該如何預防? 1、對潛水員尤其新潛水員,要進行醫學防治知識教育,使潛水員瞭解減壓病的發病原因及預防方法。 2、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工作前應充分休息,防止過度疲勞;不飲酒和少飲水。工作時應預防受寒和受潮。工作後應立即脫下潮溼的工作服,飲熱茶,洗熱水浴,在溫暖的室內休息半小時以上,以促進血液迴圈,使體內多餘的氮加速排出。 3、每日應保證高熱量(一般每日約15072~16747KJ)、高蛋白、中等脂肪飲食,並適當增加各種維生素。近來國內有用兔做實驗,顯示維生素E具有一定的預防或減輕實驗性減壓病的作用,其原因可能由於阻止或減少血小板內儲存顆粒中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不致發生血管內凝血。 4、進行潛水員就業前,定期及下潛前體檢。骨關節尤其四肢大關節每年應進行X線攝片,一直到停止高氣壓作業後四年為止。凡患有聽覺器官、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面板疾病,均不宜從事高壓環境工作。重病後、體力衰弱者、遠期骨折者、嗜酒者及肥胖者也均列為就業禁忌。
潛水中的上浮
減壓症對潛水員來說亦是著名的傷害。當潛水員下潛時,水底壓力會隨之上升;而當潛水員上浮時,壓力亦會下降。若潛水員在長時間或深潛後,不是緩慢地上浮及沒有進入減壓艙去除氣體,就會存有患病的風險(但風險因素仍是未知)。一些潛水員在同一環境下會較其他人敏感。 經常連續進行深潛的浮潛者亦曾出現減壓症。減壓症可能是塔拉瓦那綜合症的成因,這種病在幾個世紀都影響著南太平洋原住民,因他們經常在沒有裝備下潛水尋找食物及珍珠。 以下是兩個與潛水員患上減壓症有關的因素,雖然它們之間的關係並未完全清楚: 長時間或深潛——在體內組織被吸收的呼吸氣體中的惰性氣體,如氮及氦,在高壓下的濃度會較正常為高(亨利定律)。 快速上浮——當上浮時周圍壓力的減少,會引起吸收了的氣體從溶液中出來及在血液內形成氣泡。若上浮的速度足夠緩慢,不致這些氣泡上升太高,它們會透過肺部安全地離開身體。 生理學家約翰·波頓·桑德森·霍爾丹(John B S Haldane)在20世紀初期研究這個問題,最終發明了階段性及逐步的減壓方法,使潛水員的壓力逐漸釋放令體內氮的釋出不會引起減壓症。氣泡在每次下潛都會產生,但減慢上浮及減壓艙可以減低氣泡的體積及數量,以避免對潛水員造成傷害。 嚴重的減壓症會導致死亡。這是因大氣泡進入帶氧的血液流進腦部、中央神經系統及其他主要器官。 縱然壓力改變未必有立即的徵狀,急促的壓力改變會造成稱為“異壓性骨壞死”(DON)的永久骨頭創傷。異壓性骨壞死可以由單一次暴露在急促減壓而成。異壓性骨壞死從X光的骨頭映像可以看見及被診斷出來。不幸的是,X光在永久創傷出現後的3個月都會顯示為正常,差不多要4年的時間才真正可以從X光看到創傷的影響。
避免事項
減壓表及潛水計算機都是可以幫助潛水員選擇減壓艙的深度及持續時間。要避免減壓病是根本不可能,有時在較淺水及短時間的下潛都會患病。要減低風險,潛水員須避免長時間及深潛,並應緩慢地上浮。而且,需要減壓艙或與上一次下潛16個小時內的下潛都會增加患病風險。此外亦有其他風險因素,如年齡、肥胖症、疲倦、喝酒、脫水及心房中隔缺損等。再者,在深潛後24小時內飛行亦是造成減壓症的因素。
氦及氮
氮並非唯一造成減壓症的呼吸氣體。氣體混合物,如氦氮氧混合氣及氦一氧混合氣包括氦,都會牽涉造成減壓症。 在長途潛行(約3小時或更長)時,氦進出身體較氮為快,身體差不多達至氦的飽和狀態。對於這樣的潛行,就氮的減壓時間會較短。 就氦氣在短途潛行時的減壓影響出現了一些討論。大部份潛水員進行較長時間的減壓,而一些如WKPP的潛水員就創先(包括在減壓艙內)使用較短的減壓時間。 減壓時間可以大幅減小透過使用氮氧混合氣(或在非常淺水的地方使用純氧)。原因是溶出氮的速率是與潛水員體內及吸入氣體內的氮分壓(ppN2)的差成正比。而出現氣泡的可能性是與潛水員體內的ppN2及總環境水壓或氣壓的差成正比。
以前有個電視節目叫深度105
這是有典故的!無器械潛水人體極性最深是105m!
在沒有任何東西幫助下,正常人下潛深度約10米,一些專業潛水者能下潛15米,甚至17米(這是極限)!
下潛的深度就是跟水中壓力成正比的,不考慮水中壓力而下潛至任何深度那是理想化的 因為下潛的極限就是人對抗水壓的極限。其次,你也要考慮水溫的變化,因為越深則越冷,還有要考慮你呼吸的力度。
總之,下潛深度與你自身的身體條件成正比
在深水下,壓力是海面的上千倍。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體的感覺恰好與高山相反。深海中的高壓對人 馬裡亞納海溝
體各生命器官都會造成威脅。對於一個潛水員來說,壓力的大小由下潛的深度以及水的密度和重力決定。每下潛10米大約會增加1個大氣壓。這時身體內產生的氣泡會對潛水員造成嚴重影響,其身體的各器官,如肺、消化系統以及聽覺系統都會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而受到擠壓。 古巴潛水運動員皮平費雷拉斯在2003年創下了自由下潛至170米的紀錄。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心臟必須收縮至一個李子的大小,血液不再在肢體內迴圈,以便集中在胸腔,避免肺部衰竭。與此同時,費雷拉斯的心跳也降至每分鐘10次。他僅用了2分39秒就完成了下潛和上浮的全過程。
人類可以下潛的極限是200米。為了能夠下潛到這個深度需要呼吸與水中壓力相仿的壓縮空氣。最糟糕的情況是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人體吸入越來越多的氮氣,如果氮氣在各組織內擴散超出了標準則必須立即採取措施釋放多餘氣體,這就是所謂的“減壓”過程,否則就會出現“減壓病”,體內各組織會產生氣泡,使關節疼痛、耳鳴、肺部和大腦受損等,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英女子一口氣下潛96米創潛泳深度世界記錄
身高只有1.52米的莎拉-卡姆貝爾在巴哈爾群島長島的水下呆了3分鐘36秒。她下潛的深度達英國大本鐘的高度。37歲的卡姆貝爾使用像美人魚一樣的腳蹼,沿一條垂直線下潛。她說:“到目前為止,這是我所創下的最為艱難的世界記錄。與去年我母親去世所承受的痛苦情感相比,下潛至海面下96米並返回水面只是一種形式。我在這裡所經歷的是最具挑戰性的環境。在我於2007年11月成為世界冠軍後,我只進行了17次訓練下潛。我對自己能重返水面感到高興。”外號“威力滑鼠”的卡姆貝爾在43秒內就下潛了60米,隨後滑行至海底板塊,她在那裡花了六秒找到了一個標識物。
根據自由潛水規則,潛水員只能使用腳蹼進行潛水,不能攜帶氧氣瓶。“恆定重量潛水”即潛水員下潛與浮上時保持自身所受重力不變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莎拉-卡姆貝爾2007年在自由潛水界名聲大震,她出人意料地在48小時內打破了三項世界記錄,而她只是在七個月前才開始參加自由潛水比賽。她當時在埃及的達哈佈教授瑜珈,她的一位學生建議她嘗試自由潛水運動,因
莎拉-卡姆貝爾在巴哈爾群島長島的水下呆了3分鐘36秒
為她的呼吸能力可能會使她取得不錯的成績。
她的肺部比人的平均值大百分之二十二,但醫生暗示,她的精神狀態是她取得如此優異成績的原因。與其他自由潛水者一樣,卡姆貝爾也練習一種特別的呼吸技能,這種技能能降低心率以減少身體所需的氧氣量。卡姆貝爾現在想成為首位下潛至海面下100米的女子,她計劃在四天內進行這一嘗試。自由潛水這一極限運動由於法國導演呂克-貝松1988年執導的《碧海藍天》一片而聞名
減壓病是由於高壓環境作業後減壓不當,體內原已溶解的氣體超過了過飽和界限,在血管內外及組織中形成氣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在減壓後短時間內或減
壓過程中發病者為急性減壓病。主要發生於股骨、肱骨和脛骨,緩慢演變的缺血性骨或骨關節損害為減壓性骨壞死。
潛水員必須進入再壓艙以避免減壓症。 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即減壓症,俗稱潛水夫病或沉箱病。1973年Smith首次描述該症為沉箱病(Caisson disease),即在潛水高壓環境中迅速變換壓力出現的內耳損傷。潛水員作業中發生率為1%,一般潛入水下每沉10m即增加一個大氣壓的水壓,相當於施加人體17~18Mg的壓力。因此潛水時必須吸入壓縮性空氣或惰氣和氧的混合氣體,以調節鼓室和鼻腔的內外壓力。如果變換壓力過快或咽鼓管功能失調,便可發病。 這是一種因周圍壓力降低(如潛水上升,出沉箱或高壓艙,或上升到高海拔區),促使溶解於血液或組織中的氣體形成氣泡所致的疾病,其常見的特徵為疼痛和/或神經系統症狀。 “彎曲症”(the bends)係指減壓病所致的區域性疼痛,但常作為整個減壓病的同義詞應用。
減壓病應該如何預防? 1、對潛水員尤其新潛水員,要進行醫學防治知識教育,使潛水員瞭解減壓病的發病原因及預防方法。 2、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工作前應充分休息,防止過度疲勞;不飲酒和少飲水。工作時應預防受寒和受潮。工作後應立即脫下潮溼的工作服,飲熱茶,洗熱水浴,在溫暖的室內休息半小時以上,以促進血液迴圈,使體內多餘的氮加速排出。 3、每日應保證高熱量(一般每日約15072~16747KJ)、高蛋白、中等脂肪飲食,並適當增加各種維生素。近來國內有用兔做實驗,顯示維生素E具有一定的預防或減輕實驗性減壓病的作用,其原因可能由於阻止或減少血小板內儲存顆粒中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不致發生血管內凝血。 4、進行潛水員就業前,定期及下潛前體檢。骨關節尤其四肢大關節每年應進行X線攝片,一直到停止高氣壓作業後四年為止。凡患有聽覺器官、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以及面板疾病,均不宜從事高壓環境工作。重病後、體力衰弱者、遠期骨折者、嗜酒者及肥胖者也均列為就業禁忌。
潛水中的上浮
減壓症對潛水員來說亦是著名的傷害。當潛水員下潛時,水底壓力會隨之上升;而當潛水員上浮時,壓力亦會下降。若潛水員在長時間或深潛後,不是緩慢地上浮及沒有進入減壓艙去除氣體,就會存有患病的風險(但風險因素仍是未知)。一些潛水員在同一環境下會較其他人敏感。 經常連續進行深潛的浮潛者亦曾出現減壓症。減壓症可能是塔拉瓦那綜合症的成因,這種病在幾個世紀都影響著南太平洋原住民,因他們經常在沒有裝備下潛水尋找食物及珍珠。 以下是兩個與潛水員患上減壓症有關的因素,雖然它們之間的關係並未完全清楚: 長時間或深潛——在體內組織被吸收的呼吸氣體中的惰性氣體,如氮及氦,在高壓下的濃度會較正常為高(亨利定律)。 快速上浮——當上浮時周圍壓力的減少,會引起吸收了的氣體從溶液中出來及在血液內形成氣泡。若上浮的速度足夠緩慢,不致這些氣泡上升太高,它們會透過肺部安全地離開身體。 生理學家約翰·波頓·桑德森·霍爾丹(John B S Haldane)在20世紀初期研究這個問題,最終發明了階段性及逐步的減壓方法,使潛水員的壓力逐漸釋放令體內氮的釋出不會引起減壓症。氣泡在每次下潛都會產生,但減慢上浮及減壓艙可以減低氣泡的體積及數量,以避免對潛水員造成傷害。 嚴重的減壓症會導致死亡。這是因大氣泡進入帶氧的血液流進腦部、中央神經系統及其他主要器官。 縱然壓力改變未必有立即的徵狀,急促的壓力改變會造成稱為“異壓性骨壞死”(DON)的永久骨頭創傷。異壓性骨壞死可以由單一次暴露在急促減壓而成。異壓性骨壞死從X光的骨頭映像可以看見及被診斷出來。不幸的是,X光在永久創傷出現後的3個月都會顯示為正常,差不多要4年的時間才真正可以從X光看到創傷的影響。
避免事項
減壓表及潛水計算機都是可以幫助潛水員選擇減壓艙的深度及持續時間。要避免減壓病是根本不可能,有時在較淺水及短時間的下潛都會患病。要減低風險,潛水員須避免長時間及深潛,並應緩慢地上浮。而且,需要減壓艙或與上一次下潛16個小時內的下潛都會增加患病風險。此外亦有其他風險因素,如年齡、肥胖症、疲倦、喝酒、脫水及心房中隔缺損等。再者,在深潛後24小時內飛行亦是造成減壓症的因素。
氦及氮
氮並非唯一造成減壓症的呼吸氣體。氣體混合物,如氦氮氧混合氣及氦一氧混合氣包括氦,都會牽涉造成減壓症。 在長途潛行(約3小時或更長)時,氦進出身體較氮為快,身體差不多達至氦的飽和狀態。對於這樣的潛行,就氮的減壓時間會較短。 就氦氣在短途潛行時的減壓影響出現了一些討論。大部份潛水員進行較長時間的減壓,而一些如WKPP的潛水員就創先(包括在減壓艙內)使用較短的減壓時間。 減壓時間可以大幅減小透過使用氮氧混合氣(或在非常淺水的地方使用純氧)。原因是溶出氮的速率是與潛水員體內及吸入氣體內的氮分壓(ppN2)的差成正比。而出現氣泡的可能性是與潛水員體內的ppN2及總環境水壓或氣壓的差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