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讓的人物塑造貫穿始末。他的一生是悲劇式的浪漫主義傳奇,卻閃爍著人性之光,呈現著溫暖的靈魂。作者擬對冉阿讓的人物形象進行品讀,並做出評價。
1冉阿讓;人生;人性之光;溫暖的靈魂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史詩性的文學作品,用時三十多年,是一部不限於個人的雄厚的史詩著作。文中以主人公冉阿讓傳奇式的命運為主線,透過縱橫交錯的寫作手法,描繪出了一位具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和悲劇色彩的人物 。整個小說背景是法國大革命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法華人民的真實的悲慘的生活。主人公是作者苦心經營的一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化身,是有一個真實的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演變為魔鬼,繼而又從惡魔向天使轉變的過程。文中人物精神的蛻變,是社會的產物。全文的人物命運是悲慘的,卻帶給讀者積極的正能量:人性真、善、美的力量,讓讀者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靈魂的溫暖,以及對生活的希望。《悲慘世界》是值得品讀的作品,主人公冉阿讓的人物形象總能留給讀者刻骨銘心的印象。
2 冉阿讓的命運
2.1 被一塊麵包改變的人生
小人物冉阿讓的人生,由於一塊麵包而被改變。生命之輕,引人反思。冉阿讓本來是一位勤勞、淳樸、善良的社會普
透過勞動者,他重情重義、知恩圖報。幼年時就失去雙親的冉阿讓,由姐姐撫養成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又遭遇了姐夫的離世。當不幸的命運讓他獨必須協助姐姐支撐這個家,養育七個從一歲到八歲大小不等的外甥時,他毫不猶豫、頂天立地、打工掙錢。苦工、短工,他都嘗試過,他盡一切的所能所有擔當社會責任,但是在窮苦的社會,他還是失業了。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的外甥們,他不得已打破了一家麵包房的櫥窗,偷了一塊麵包。正是這塊麵包讓他在苦役中度過了五年的光景。因為一塊麵包,他反反覆覆被抓入獄,並這樣反反覆覆的在監獄中度過了十九年。因為一塊麵包,冉阿讓從普通的生活墜入了地獄,換來了十九年的牢獄之苦。在監獄的日子了,他不斷思考著那不合理的法律以及不合理的現實,正是這種苦難增強了他思想中的微光,在無數的棍棒下、勞苦中,他的心靈得到了反思。
2.2 被一套燭臺改變的人生
走出監獄,獲得自由的冉阿,想重新開始他的生活,回到作為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遭到了人們的厭惡和唾棄。他知道離開監獄卻擺脫不了罪名,他想改過自新,但是社會不給他機會。社會的歧視讓他絕望,他開始痛恨社會,甚至對社會產生了敵意,加上長期的牢獄生活經歷,使他對人性的美好和善良產生了扭曲的認識。他想報復社會,偷竊幾乎成了他的本性。儘管主教對他很好,但是他還是偷走了主教家一攬子的銀器。當警察將他帶到主教家時,主教沒有指證他的盜竊行為,反而又送給他一套銀燭臺。主教以德報怨的舉動,讓冉阿讓的心靈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主教的召感下,一再墮落不堪的冉阿讓重新站了起來,內心對人性的認識又有了迴歸,點亮了他心靈深處的人性之光。從此,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艱苦創業、最終得到人民的愛戴,成為了受人尊敬的市長。從囚犯到市長,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是人性本善的光芒在閃耀。
2.3 被世俗觀念傷害的人生
被主教喚醒的冉阿讓,後來改名換姓,做了市長,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但芳汀未看到她的女兒就死去了。為了救出冤枉的人,冉阿讓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而被抓走做苦役。為了履行對芳汀的諾言,在苦役中,他奮不顧身地從戰船上空搶救了帆工,然後機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從刻薄奸詐的夫婦那裡帶走,並隱居在了修道院,和珂賽特平靜而幸福地生活了八年。冉?阿讓為了讓珂賽特得到幸福,設法成全了珂賽特和馬呂斯的婚姻,向馬呂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真誠的坦白遭到馬呂斯的鄙視,拒絕再和珂賽特見面。後來當馬呂斯得知冉?阿讓就是自己到處尋找的救命恩人,即是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先生時,他這悔恨交加,立即帶著珂賽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讓由於情感上受到打擊,已處於彌留之際。老人向他們作了臨終的囑咐,便慘然離開了人世。這就是世俗的社會。世俗的社會世俗的觀念,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讓人窒息。但是冉阿讓的自我犧牲以及馬呂斯的醒悟,其實也都在隱隱的痛中,讓人感受到人們靈魂深處的溫暖。
3. 人性之光與溫暖的靈魂
3.1 人性之光
在作品中,冉阿讓是是一個備受壓迫和冤屈的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但是無論處於什麼境地,冉阿讓身上的人性之光卻總是散發著光芒。事例一,冉阿讓在海濱蒙特伊小城的時候,在一次市政廳失火中救出了警察隊長的兩個孩子。也許正是他捨身救人的付出,得到他人的認可,得以在城市落腳。事例二,冉阿讓在技術革新致富後,更多的是關心身邊的平民和社會。他關心城市的公益事業,向需要幫助的窮人捐款、建學校、創立救濟基金會。他為他人為社會做了很多事,是個名符其實的無名英雄。事例三,與人為善是冉阿讓的做人原則,對於和他作對的人他也不計前嫌,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割風老爹。送他進醫院、留下支票,後來又將他安置到了巴黎聖安託萬區女
修道院當園丁。經歷過無數苦難的冉阿讓,一心向善,追悔前半生的種種過錯,讓勞動和精神世界來充實自己的後半生生活,他盡全力為身邊的人效力、提供幫助,他身上散發的人性,照耀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3.2 溫暖的靈魂
冉阿讓的善良充分體現在對弱者的同情上,他內心的每一次糾結和痛苦的掙扎,都隱隱偷著他靈魂深處的溫暖。他工廠中的女工被解僱了,因為要照顧孩子,還要應付德納第無休止的敲詐勒索,最終淪落為娼妓,冉阿讓知道這一切後非常自責,並承擔了孩子所有的生活費用。在幫助芳汀時,冉阿讓自己也捲入沙威的暗地調查之中,為了不讓尚馬秋替自己受刑,冉阿讓拋開財富和地位,出庭自首。被沙威誣陷入獄以後,為了承諾,他在救帆工的同時,機智越獄。冉阿讓越獄不是為了逃離監獄中的繁重的苦役,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承諾,救出並養育珂賽特。在平靜生活之後,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說出了所謂的真相,把自已後半生努力掩藏的過往及自己努力創造的生活都“毀”了。冉阿讓的一生極具悲劇的色彩,但是他卻用他的努力,溫暖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他是社會的小人物,卻為他人為社會呈現了“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之靈魂的溫暖。
4 對冉阿讓人物形象的思考
4.1 傳奇與悲劇相結合
冉阿讓的人生集浪漫主義傳奇色彩及人道主義悲劇為一體。這種浪漫和傳奇主義主要體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冉阿讓,因為生活所迫,從一個善良、淳樸的勞動者轉變成冷酷、盲目的惡魔;被主教喚醒他本善的良知之後,成為了誠實、正直、仁慈博愛之人;為所託所愛之人的幸福,甘願拋棄自己多年經營塑造的形象,撕開自己人生中最難癒合的傷口。他的無奈、他的敵意,他的報復,他的成功,他的人性昇華,都使得文章的浪漫主義和他的悲劇人生貫穿始終。愧疚、頓悟、昇華;無數悲慘的遭遇、責任感轉變成生存的苦難;都展現了人
性矛盾的存在。冉阿讓的一身中有過許多次心靈上痛苦的矛盾掙扎。第一次是他出獄後被社會眾人唾棄、對社會極度失望時,善良、仁愛的教父收留了他,並毫無敵意的為他實際的犯罪行為開脫了“盜竊”的罪名;第二次是在商馬弟替他負罪而判處服刑時,他的內心受到了無比的觸動;第三次是為了養女,做出了越獄的行為。一次次的內心糾結和矛盾,一次次的掙扎,一次次的選擇和犧牲,最終使得冉阿讓這個人物鮮活、生動。作者塑造的這一切體現的就是主人公在殘酷現實中的浪漫主義思想。
作者曾經這樣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悲慘世界》這部小說描述的就是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然而作者賦予了冉阿讓人道主義精神,主要是希望透過人道主義的感化力量來改造人性。冉阿讓身上充滿了人道主義的愛心和善良,這種愛心能夠感化綁匪、統治階級,也到創造出專屬於窮人的一塊福地。所以整片文章中,人道主義是一種萬能的神奇力量,冉阿讓就成了人道主義精神力量的化身,並呈現了作者本人的社會理想。
4.2 苦難壓不倒的豐碑
《悲慘世界》是一部苦難作品,但是體現的是崇高的悲劇美。雖然冉阿讓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真實存在的,但是他被雨果塑造的活靈活現。戰爭的社會為故事創造了一個悲慘的背景,冉阿讓的苦難生活,並不是一個蹊蹺,他反抗命運想要越獄,反而得到的是刑期的增加。正是他的苦役生活給他帶來了更多的時間去審視自己、審視社會,這個矛盾體的內心一面上升,一面墮落。冉阿讓的一身是悲苦的,卻解救他人與苦難之中。正是他曲折的人生,產生了他內心的苦悶與矛盾,那是一種在苦難面前的一種無力的反抗,是一個悲劇英雄的形象,這樣的精神只有在平靜中才能體現出來,痛苦才是冉阿讓更加強的的動力。悲劇並不是小說的終極,作者在悲痛之後是為了挖掘出更加強大的的人性美。冉阿讓的精神超越了現實。
《悲慘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讓的人物塑造貫穿始末。他的一生是悲劇式的浪漫主義傳奇,卻閃爍著人性之光,呈現著溫暖的靈魂。作者擬對冉阿讓的人物形象進行品讀,並做出評價。
1冉阿讓;人生;人性之光;溫暖的靈魂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史詩性的文學作品,用時三十多年,是一部不限於個人的雄厚的史詩著作。文中以主人公冉阿讓傳奇式的命運為主線,透過縱橫交錯的寫作手法,描繪出了一位具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和悲劇色彩的人物 。整個小說背景是法國大革命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法華人民的真實的悲慘的生活。主人公是作者苦心經營的一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化身,是有一個真實的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演變為魔鬼,繼而又從惡魔向天使轉變的過程。文中人物精神的蛻變,是社會的產物。全文的人物命運是悲慘的,卻帶給讀者積極的正能量:人性真、善、美的力量,讓讀者能感受到人性的美好、靈魂的溫暖,以及對生活的希望。《悲慘世界》是值得品讀的作品,主人公冉阿讓的人物形象總能留給讀者刻骨銘心的印象。
2 冉阿讓的命運
2.1 被一塊麵包改變的人生
小人物冉阿讓的人生,由於一塊麵包而被改變。生命之輕,引人反思。冉阿讓本來是一位勤勞、淳樸、善良的社會普
透過勞動者,他重情重義、知恩圖報。幼年時就失去雙親的冉阿讓,由姐姐撫養成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又遭遇了姐夫的離世。當不幸的命運讓他獨必須協助姐姐支撐這個家,養育七個從一歲到八歲大小不等的外甥時,他毫不猶豫、頂天立地、打工掙錢。苦工、短工,他都嘗試過,他盡一切的所能所有擔當社會責任,但是在窮苦的社會,他還是失業了。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的外甥們,他不得已打破了一家麵包房的櫥窗,偷了一塊麵包。正是這塊麵包讓他在苦役中度過了五年的光景。因為一塊麵包,他反反覆覆被抓入獄,並這樣反反覆覆的在監獄中度過了十九年。因為一塊麵包,冉阿讓從普通的生活墜入了地獄,換來了十九年的牢獄之苦。在監獄的日子了,他不斷思考著那不合理的法律以及不合理的現實,正是這種苦難增強了他思想中的微光,在無數的棍棒下、勞苦中,他的心靈得到了反思。
2.2 被一套燭臺改變的人生
走出監獄,獲得自由的冉阿,想重新開始他的生活,回到作為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遭到了人們的厭惡和唾棄。他知道離開監獄卻擺脫不了罪名,他想改過自新,但是社會不給他機會。社會的歧視讓他絕望,他開始痛恨社會,甚至對社會產生了敵意,加上長期的牢獄生活經歷,使他對人性的美好和善良產生了扭曲的認識。他想報復社會,偷竊幾乎成了他的本性。儘管主教對他很好,但是他還是偷走了主教家一攬子的銀器。當警察將他帶到主教家時,主教沒有指證他的盜竊行為,反而又送給他一套銀燭臺。主教以德報怨的舉動,讓冉阿讓的心靈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主教的召感下,一再墮落不堪的冉阿讓重新站了起來,內心對人性的認識又有了迴歸,點亮了他心靈深處的人性之光。從此,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艱苦創業、最終得到人民的愛戴,成為了受人尊敬的市長。從囚犯到市長,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是人性本善的光芒在閃耀。
2.3 被世俗觀念傷害的人生
被主教喚醒的冉阿讓,後來改名換姓,做了市長,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但芳汀未看到她的女兒就死去了。為了救出冤枉的人,冉阿讓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而被抓走做苦役。為了履行對芳汀的諾言,在苦役中,他奮不顧身地從戰船上空搶救了帆工,然後機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從刻薄奸詐的夫婦那裡帶走,並隱居在了修道院,和珂賽特平靜而幸福地生活了八年。冉?阿讓為了讓珂賽特得到幸福,設法成全了珂賽特和馬呂斯的婚姻,向馬呂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真誠的坦白遭到馬呂斯的鄙視,拒絕再和珂賽特見面。後來當馬呂斯得知冉?阿讓就是自己到處尋找的救命恩人,即是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先生時,他這悔恨交加,立即帶著珂賽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讓由於情感上受到打擊,已處於彌留之際。老人向他們作了臨終的囑咐,便慘然離開了人世。這就是世俗的社會。世俗的社會世俗的觀念,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讓人窒息。但是冉阿讓的自我犧牲以及馬呂斯的醒悟,其實也都在隱隱的痛中,讓人感受到人們靈魂深處的溫暖。
3. 人性之光與溫暖的靈魂
3.1 人性之光
在作品中,冉阿讓是是一個備受壓迫和冤屈的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但是無論處於什麼境地,冉阿讓身上的人性之光卻總是散發著光芒。事例一,冉阿讓在海濱蒙特伊小城的時候,在一次市政廳失火中救出了警察隊長的兩個孩子。也許正是他捨身救人的付出,得到他人的認可,得以在城市落腳。事例二,冉阿讓在技術革新致富後,更多的是關心身邊的平民和社會。他關心城市的公益事業,向需要幫助的窮人捐款、建學校、創立救濟基金會。他為他人為社會做了很多事,是個名符其實的無名英雄。事例三,與人為善是冉阿讓的做人原則,對於和他作對的人他也不計前嫌,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割風老爹。送他進醫院、留下支票,後來又將他安置到了巴黎聖安託萬區女
修道院當園丁。經歷過無數苦難的冉阿讓,一心向善,追悔前半生的種種過錯,讓勞動和精神世界來充實自己的後半生生活,他盡全力為身邊的人效力、提供幫助,他身上散發的人性,照耀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3.2 溫暖的靈魂
冉阿讓的善良充分體現在對弱者的同情上,他內心的每一次糾結和痛苦的掙扎,都隱隱偷著他靈魂深處的溫暖。他工廠中的女工被解僱了,因為要照顧孩子,還要應付德納第無休止的敲詐勒索,最終淪落為娼妓,冉阿讓知道這一切後非常自責,並承擔了孩子所有的生活費用。在幫助芳汀時,冉阿讓自己也捲入沙威的暗地調查之中,為了不讓尚馬秋替自己受刑,冉阿讓拋開財富和地位,出庭自首。被沙威誣陷入獄以後,為了承諾,他在救帆工的同時,機智越獄。冉阿讓越獄不是為了逃離監獄中的繁重的苦役,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承諾,救出並養育珂賽特。在平靜生活之後,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說出了所謂的真相,把自已後半生努力掩藏的過往及自己努力創造的生活都“毀”了。冉阿讓的一生極具悲劇的色彩,但是他卻用他的努力,溫暖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他是社會的小人物,卻為他人為社會呈現了“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之靈魂的溫暖。
4 對冉阿讓人物形象的思考
4.1 傳奇與悲劇相結合
冉阿讓的人生集浪漫主義傳奇色彩及人道主義悲劇為一體。這種浪漫和傳奇主義主要體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冉阿讓,因為生活所迫,從一個善良、淳樸的勞動者轉變成冷酷、盲目的惡魔;被主教喚醒他本善的良知之後,成為了誠實、正直、仁慈博愛之人;為所託所愛之人的幸福,甘願拋棄自己多年經營塑造的形象,撕開自己人生中最難癒合的傷口。他的無奈、他的敵意,他的報復,他的成功,他的人性昇華,都使得文章的浪漫主義和他的悲劇人生貫穿始終。愧疚、頓悟、昇華;無數悲慘的遭遇、責任感轉變成生存的苦難;都展現了人
性矛盾的存在。冉阿讓的一身中有過許多次心靈上痛苦的矛盾掙扎。第一次是他出獄後被社會眾人唾棄、對社會極度失望時,善良、仁愛的教父收留了他,並毫無敵意的為他實際的犯罪行為開脫了“盜竊”的罪名;第二次是在商馬弟替他負罪而判處服刑時,他的內心受到了無比的觸動;第三次是為了養女,做出了越獄的行為。一次次的內心糾結和矛盾,一次次的掙扎,一次次的選擇和犧牲,最終使得冉阿讓這個人物鮮活、生動。作者塑造的這一切體現的就是主人公在殘酷現實中的浪漫主義思想。
作者曾經這樣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悲慘世界》這部小說描述的就是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然而作者賦予了冉阿讓人道主義精神,主要是希望透過人道主義的感化力量來改造人性。冉阿讓身上充滿了人道主義的愛心和善良,這種愛心能夠感化綁匪、統治階級,也到創造出專屬於窮人的一塊福地。所以整片文章中,人道主義是一種萬能的神奇力量,冉阿讓就成了人道主義精神力量的化身,並呈現了作者本人的社會理想。
4.2 苦難壓不倒的豐碑
《悲慘世界》是一部苦難作品,但是體現的是崇高的悲劇美。雖然冉阿讓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真實存在的,但是他被雨果塑造的活靈活現。戰爭的社會為故事創造了一個悲慘的背景,冉阿讓的苦難生活,並不是一個蹊蹺,他反抗命運想要越獄,反而得到的是刑期的增加。正是他的苦役生活給他帶來了更多的時間去審視自己、審視社會,這個矛盾體的內心一面上升,一面墮落。冉阿讓的一身是悲苦的,卻解救他人與苦難之中。正是他曲折的人生,產生了他內心的苦悶與矛盾,那是一種在苦難面前的一種無力的反抗,是一個悲劇英雄的形象,這樣的精神只有在平靜中才能體現出來,痛苦才是冉阿讓更加強的的動力。悲劇並不是小說的終極,作者在悲痛之後是為了挖掘出更加強大的的人性美。冉阿讓的精神超越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