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我覺得李鴻章出於兩方面考慮,必須得這麼做。

    一,當時李鴻章在日本有三個洋行,由其子在日本打理,如果北洋艦隊與日本開戰,無論日本怎麼強大,都難免有傷亡,這筆賬日本人豈能幹休,李鴻章的兒子和洋行將難以倖免於難,這是主要原因。

    二,大家看甲午海戰電影時,水兵發射炮彈不炸,開啟一看,裡面都是泥砂,抱彈大哭,這就李鴻章的傑作,李鴻章的外甥主持北洋艦隊彈藥購買事宜,為了弄錢,不惜以假充真,甲午海戰已露了陷,如果繼續與日寇大戰,假炮彈之事,恐將大白於天下,就算慈禧太后再保避李鴻章,一擔惹怒天下,也不好辦,只有不戰,北洋艦隊歸日本所有,日本人肯定會感激他,洋行可隨便在日本賺錢,兒子也能得到東洋人的關照,在國內,雖請殺李鴻章聲音再響,但有慈禧太后關照,別人也奈何不了他,照樣升官發財。

  • 2 # 宇澤歷史

    在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中,經歷了五個小時的中日海上大搏殺最終以日本聯合艦隊主動收隊撤離戰場而告終。整個北洋艦隊的十二艘軍艦最終以沉二、焚二、逃二、傷二,官兵損傷八百餘人結束了這場 海上搏殺,而日本聯合艦隊卻一艘軍艦未沉,僅僅只是以旗艦松島為首的七艘戰艦受到了重傷而已,官兵傷亡也區區二百九十餘人。

    顯然,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是以慘敗而告終。雖說日本聯合艦隊是七艘戰艦遭受到不同層次的創傷,但憑藉著日本國內優於清朝國內的船塢以及修理技術,以松島為旗艦的幾艘傷船在幾日之後又重新馳騁在黃海的海域之內,力求找尋機會一舉殲滅殘存的北洋艦隊。

    眾所周知,整個北洋艦隊自成軍以來,其建設就處於停滯時期,沒有再從國外引進先進的艦船,火炮裝備引進也被相繼停止,海軍軍費遭到挪用,最重要的一點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迫使北洋海軍的建設產生了嚴重製約,到甲午戰爭前期,中日海軍的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再反觀黃海海戰之後殘存的北洋艦隊,僅僅剩下兩艘遭受重創的定遠級鐵甲艦以及靖遠、來遠、濟遠、平遠、廣丙等七艘主力主力戰艦,且在黃海海戰後,黃海的制海權就已經落入了日本聯合艦隊之手,中國本土也受到來自日本海陸兩個方面的進攻威脅,單單靠北洋艦隊殘存的一己之力怕是根本阻擋不了日本海陸兩方面的夾擊。

    況且在當時的清廷,清政府“重艦輕人”一味保船的巨大壓力下迫使很多北洋海軍的高階將領都立下了“艦在人在、艦亡人亡”的決心,在黃海海戰之後清廷只看到了軍艦的損失,卻無視了這些海軍將領的犧牲。倘若李鴻章不下禦敵保船的方針,而是讓殘存的北洋艦隊出海迎戰,那麼我個人認為在裝備如此懸殊的境地之下又缺少了海軍科班出身將領的指導,那麼戰爭的結果肯定是北洋艦隊慘敗。

    至於,李鴻章為何下令北洋艦隊退縮在威海衛之中也是有其自己的原因,畢竟北洋艦隊可是李鴻章一手創造出來的,若是沒了北洋艦隊,恐怕中堂大人在朝廷之上也難啊!

    言歸正傳,甲午戰爭北洋艦隊慘敗的根本原因那還是清政府的昏庸腐朽頑固堅守封建守舊主義舊制度所造成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北洋海軍將領誓死不降的民族氣節。

  • 3 # 稻香村31197278

    關於甲午的戰敗,不是簡單的海戰失敗,那是一系列的政治、軍事的失敗,同時還有西歐列強的身影。大清國不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即使能打,也不能挽救大清國的整體失敗,因此斷章取義是要不得的,不要替古人擔心,總想著如果咋樣,那麼咋樣。正如憤青們常嚷嚷的“打臺灣他捐一個月的工資;打日本他捐一年的,打美國他捐一條命”那不是純扯嗎?臺灣是我們的同胞兄弟,能打嗎?至於打日本、美國,等你要是上前線的時候,戰爭早就結束幾年了,想當炮灰估計你都沒資格。所以說,還是省省口水吧,多琢磨琢磨咋把自己的口袋弄鼓些,讓自己活的尊嚴些。

  • 4 #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明顯有錯誤,實際上李鴻章沒有說過不準北洋水師迎敵,反而多次詢問丁汝昌何時能出海作戰。但是由於維修工程進度緩慢,加上炮彈補給工作一直沒有完成,所以最終北洋水師沒有再和日本艦隊展開海上決戰。

    李鴻章並沒有不準北洋水師迎敵

    確實有很多著作提到過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採取了“避戰保船”的戰術,並認為這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的覆沒。不過對李鴻章的這一指責值得商榷。

    在開戰初期,李鴻章確實認為北洋水師實力不如日本,因此建議不要和日本海軍決戰,而是巡弋渤海灣,以牽制日本海軍,同時避免日本海軍進犯渤海灣。

    惟不必定與拼擊,但令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倭尚畏我鐵艦,不敢輕與爭鋒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李鴻章並不是單純的為了“避戰保船”,而是以海軍作為存在艦隊威懾日本。而且開戰以後,李鴻章就意識到需要海軍為海上運輸線護航,因此下令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尋找戰機和日本艦隊作戰。

    統帶鐵甲各船,馳赴北韓洋麵,相機迎擊

    而在黃海海戰後,李鴻章也多次催促丁汝昌儘快完成修理工作,帶北洋水師出海,以避免日本意識到海防空虛,大舉入侵。

    師船速修,擇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

    而在旅順失守以後,李鴻章要求丁汝昌嚴守威海,如果日本海軍來犯,要和炮臺一起配合作戰。12月25日李鴻章接到報告成山一帶有日本船隻出現時,還要求丁汝昌立刻率北洋水師前去巡視,如果日本軍艦不多,要設法驅逐。

    很明顯,李鴻章雖然有“保船”的念頭,但是並非“避戰”。而北洋水師最後決定困守威海,則是丁汝昌根據北洋水師海戰後維修工作遲遲無法完成、彈藥不足的現實情況做出的決定。

    在黃海海戰後,丁汝昌決定不和日本海軍決戰是出於現實考慮

    黃海海戰後,北洋水師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另有“來遠”受重傷,其他參戰各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北洋水師的維修基地是在旅順船塢。

    由於旅順船塢原本只考慮了日常維護所需,規模很小,只有一個船塢。而需要維修的軍艦有6艘,如果輪流入船塢修理耗費時間太長,因此只有受傷最重的“來遠”入船塢修理,其他各艦直接停靠在碼頭上展開維修。

    然而這麼一來人手又成了問題。旅順船塢鼎盛時期只有600多工人,此時一下子有6艘軍艦需要進行修理,加上缺乏備件,所有的損壞部位都需要臨時加工才能更換,工作量極大,人手嚴重不足。

    為此丁汝昌一面抽調北洋水師裡懂技術的水兵協助修理外,還和旅順總辦龔照璵一起給李鴻章寫信,從天津機器局等處抽調工人來旅順協助修理。不過各處都以戰事臨近,人手不足搪塞,最後只來了幾十個工匠。

    而且旅順船塢附屬的工廠只能加工小型配件,因此在缺乏工匠和配件的情況下,一切修理工作只能從簡,重點修復了海戰中被打壞的炮械。至於其他艦面設施只能拆除了事。像“平遠”艦的桅杆中彈,修理時就是截去一半,把上半截和桅盤統統拆除。

    即使只進行如此簡單的維修,直到10月16日,黃海海戰後一個月,北洋水師的“定遠”等艦才蹣跚出海,前往威海補給彈藥和煤炭,為下一步作戰做準備。至於傷勢嚴重的“來遠”則只能繼續爬在船塢裡修理。

    然而北洋水師的炮彈補給工作進行的更慢。由於海戰中損耗了大量的炮彈,而炮彈儲備不足,此時的北洋水師各艦普遍存在彈藥不足的情況。所以天津機器局只能加班加點進行生產,然後一邊生產一邊調撥給北洋水師。大口徑炮彈生產工藝複雜,天津機器局產量有限,因此直到11月,北洋水師才勉強完成補給,具備了日本海軍一戰的能力。

    不過此時北洋水師能用於海上作戰的軍艦隻有“定遠”、“鎮遠”、“靖遠”、“濟遠”、“平遠”、“廣丙”6艘。而日本聯合艦隊除了“松島”重傷回國修理外,其他各艦都繼續戰鬥。雙方巨大的實力差距,讓丁汝昌明白只能採取依託炮臺和日本海軍戰鬥的戰術,並將之上報李鴻章,得到了他的批准。

    李鴻章和丁汝昌的威懾戰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李鴻章和丁汝昌採取以存在艦隊威懾日本的戰術上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在黃海海戰以後,因為北洋水師尚有一戰之力,日本雖然制訂了在直隸登陸,直接攻擊北洋的作戰計劃,但是卻不敢立即執行,強調要消滅了北洋水師以後才可以執行。

    為此,日本海軍和陸軍決定首先奪取旅順和威海,全殲北洋水師。為了避免被北洋水師攻擊登陸船隊,這兩次行動都是集結海軍主力才展開。像日本登陸遼東半島攻擊旅順時,為了避免遭到北洋水師襲擊,日本海軍出動了24艘軍艦和6艘魚雷艇。

    這一方面表明北洋水師的巡海威懾戰術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另一方面來說,以北洋水師區區6艘軍艦,顯然也不可能貿然去和日本海軍主力決戰,只能採取困守劉公島,以海岸炮臺為依託和對方交戰的戰術。

    而在劉公島保衛戰期間,這一戰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北洋水師多次擊退日本海軍的進攻,並打傷多艘日艦。只是最後因為援兵不到,才造成劉公島失守。

    結語

    李鴻章雖然有“保船”的想法,但是他並不是單純的避戰,在戰爭期間也多次主張北洋水師主動出擊,黃海海戰以後也多次催促丁汝昌出海,所以這個“保船”更多的是戰術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愛很愛一個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