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雲少年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全書充滿了尊劉貶曹的意味,但在三國演義曹操曾經當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足以證明在三國亂世爭霸中曹操自己從來沒有輕視過孫權本人和他背後的江東集團。

    早年三國爭霸三分天下,為什麼能三分天下呢?不得不說到周公瑾火燒赤壁一戰,此戰曹操短時間失去一統天下的能力,周瑜也以此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江東能分其一,除了周瑜的軍事能力,孫策孫堅的二世積累,江東世家的鼎立支援以外,也離不開孫權在政治上的開明。

    早年的三分天下,在江東孫氏也離不開孫權的聰明,年輕的吳侯的的確確對的起曹操說過的生子當如孫仲謀。

    但是晚年的孫權卻刻薄寡恩,疑心病極重,廢太子,逼死陸遜、後來的他更是忘記兄長的囑託,內事不決問張昭。其實說到這裡早年是有很多的野史也稱他兄長孫策的死和他有很大的關係,甚至一度有人猜測孫策的死是他一手策劃的。

    他兄長孫策還在時,江東其實更像是一個創業發展的公司,多年來孫策和周瑜南征北戰才積累了後面的江東集團,他兄長一死由他接手,如果說當時的政治開明是因為自己未曾掌握軍權,說話沒有力度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完全可以說通後面的怒氣積累了多年爆發後自然會釀成的後果,家庭失和,大將隕落。

    看過三國的朋友絕對知道周瑜曾經被孫權嚴重的猜疑過,江東的半壁天下曾是周瑜打下的,周瑜雖然忠心但是每一個為將著都有自己在軍事方面的高傲,如果軍事方案是錯的,他是不會堅決的執行君王的命令的,孫權那個時候尚且年少能忍,但是依舊免不了少年人的心性,卸了周瑜的軍權。

    初看三國一直好奇三國裡面吳國的每一任大都督,只要是掌握軍權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各種早死的下場,就是不知其中有多少是孫權的手筆。

    因此種種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會重用那個吳下阿蒙,一個妥妥的白身寒門,逼死世家且是他女婿的陸遜了 因為白身的呂蒙忠心的只有他,陸遜會更加均衡世家的權力。

    總結

    所以以上各方面種種原因,無論是孫氏家族的結局家庭失和,還是江東集團的大將隕落似乎都是最開始的時候慢慢積累註定的結局

  • 2 # 剛日讀史

    在濡須口之時,曹操當著三軍將士的面說出那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說起孫仲謀孫權,大家就會想起三國撿父兄基業的、那個方面長鬚,體態魁梧的江東守成君主。

    (孫權劇照)

    筆者之前寫過一篇質疑孫策之死,江東朝堂一片沉默,史料漏洞百出的記載,孫權有極大的嫌疑。

    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時曾說過:“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已歷三世”,指的是第一世孫堅,第二世指的是孫策,第三世才是孫權。也可以說是孫家權力交接順序。

    下面隨著筆者的文字,腦海中浮起相應的畫面,代入那個年代,觀看三代人的權力交替史。

    出生於吳郡的孫堅,年紀輕輕就在縣衙裡當差混飯吃。那年他十七歲,和他爹一起坐船到錢塘趕集。

    (孫堅)

    途中,碰上胡玉等一夥海賊,氣焰囂張,正在岸邊分贓從匏裡搶劫商人得來的一堆財物。船上眾人看到後,嚇得噤若寒蟬,連划船的都嚇得不敢劃了,停在河中央。

    少年孫堅對他爹說:“這些賊輕易就可以擊破,我去討伐他們。”

    他爹制止了他:“這些海賊不是你能對付的,別亂來!”

    孫堅不聽他爹的話,帶刀登岸後,搖著一個自制的簡陋軍旗,對著船上大喊道:“他們在這裡,快過來!”

    那些海賊以為是一船官兵追來了,驚弓之下,四散逃跑。

    少年孫堅嗷嗷大叫著追上去,殺死了一個腳崴絆倒了的倒黴蛋海賊,割了人頭回縣衙領賞。

    一人趕跑了一眾海賊,還斬首一級,這個少年孫堅被人們當作英雄一樣對待。地方政府也大為有面子,升他的職位為假尉。(這個職位有迷,可能是代理都尉)

    在這個職位上,孫堅前後調動過三個縣,他的手下們都服氣他,他治下的百姓稱讚他,聞名五鄉八里,在吳郡也算得上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會稽郡有妖教組織叛亂,煽動周邊幾個縣,規模達幾萬人。

    孫堅所在的吳郡,被朝廷封為郡司馬,命令前去會稽剿賊。孫堅自己招募了上千個人馬,與州郡官府軍一起,鎮壓了那次叛亂。從此,孫氏靠著這1000多個吳郡人馬老底,起家了。

    後來董卓進京亂政,眾諸侯討伐董卓後,孫堅投靠了袁術。

    (諸侯聯軍討董)

    公元193年,孫堅受袁術派遣進攻荊州劉表,劉表派黃祖迎戰。孫堅被黃祖部下射殺了。

    17歲喪父的孫策,在袁術部下為其南征北戰,仍處處受袁術排擠。

    孫策灰心喪氣之下,決定自己創業。他把他爹得到的玉璽獻給袁術,向袁術討回他爹的舊部下和一眾士兵們。准許他攻打江東,藉口是幫袁術打,實際是直接自立。

    孫策和結義兄弟周瑜,利用他爹以前在吳郡的影響力,招兵買馬,攻略江東,一舉佔領了江東六郡。奠定了孫氏基業。

    之後,孫策殺了私通曹操的反骨仔許貢,他的三個門客為了給許貢報仇,趁著孫策出門打獵時,射殺了孫策。

    此處疑問來了:孫策是臨時起意去打獵的,怎麼會這麼湊巧就碰到了許貢的門客?是不是有人故意洩露孫策的行蹤?

    從孫策出事後,整個朝堂一片沉默,周瑜也不追查行蹤洩露的兇手來看,很可能是孫權把孫策的行蹤洩露的。要是其他江東士族洩露的話,孫權和周瑜肯定對孫策的護衛們動用大刑逼問。

    (孫策之死)

    所以《江表傳》裡才會有那段漏洞百出的記載:

    貢奴客潛民間,欲為貢報讎。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問:"爾等何人?"答雲:"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後騎尋至,皆刺殺之。

    這個記載,就連距離年代最近的東晉人都開始質疑,見於下文:

    孫盛異同評曰:凡此數書,各有所失。孫策雖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黃祖乘其上流,陳登間其心腹,且深險強宗,未盡歸復,曹、袁虎爭,勢傾山海,策豈暇遠師汝、潁,而遷帝於吳、越哉?斯蓋庸人之所鑑見,況策達於事勢者乎?又案袁紹以建安五年至黎陽,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雲策聞曹公與紹相拒於官渡,謬矣。伐登之言,為有證也。又江表傳說策悉識韓當軍士,疑此為詐,便射殺一人。夫三軍將士或有新附,策為大將,何能悉識?以所不識,便射殺之,非其論也,又策見殺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錯尤甚矣。

    種種矛頭,都指向了孫權,這份江東基業唯一享用者。

    (孫權)

    這種猜測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孫策甚至腦殘的對孫權交口稱讚過,這個稱讚估計為他日後被刺埋下了禍根。

    見於《江表傳》:權生,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堅異之,以為有貴象。及堅亡,策起事江東,權常隨從。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每請會賓客,常顧權曰:"此諸君,汝之將也。"

    什麼意思呢?孫策經常宴請他部下的各位大將,當著這麼多人的面,經常說:”這些人啊,以後都是你的手下將軍了。”

    這讓筆者想到一個狗血的爭奪財產的案件:

    有錢的哥哥,經常邀請貧窮的弟弟吃飯,而且每次請客的時候,都會說:哥哥這些身家,我死以後都歸你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會心想,你什麼時候死啊?所以孫策很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被孫權出賣暗算了。當然了,只是猜測而已哈。

    孫權的帶頭做樣,他的兒子們也有樣學樣。

    公元241年,孫權最大兒子孫登死了,不知道怎麼就死的沒記載,反正是死了。

    這孫登本來是太子,他一死,就引起連鎖反應了。

    太子位置空出來,孫權第三個兒子孫和,與第四個兒子孫霸開始較勁了,為了爭奪儲君之位,兩人開始明爭暗鬥,發起歷史有名持續八年的“二宮之爭”,又叫南魯黨爭。

    (二宮之爭戰火)

    當時朝堂上的大臣,分為兩派,一派支援新立太子孫和,一派支援魯王孫霸。

    兩派人鬥得水深火熱,孫權見整個朝堂被弄得一團糟,又借鑑於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譚的下場。

    深思熟慮後,一舉廢了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兩派骨幹同黨全部被誅殺。而立了自己喜歡的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

    這個立小兒子的舉動,就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孫權死後,太子孫亮登基,因為孫亮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大權旁落,被諸葛恪、孫峻、孫綝等三人先後專權朝堂。

    (這麼小,懂什麼?)

    二宮之爭的根源,是因為孫權猶豫引起的,他根本沒有第一時間確立新太子孫和的權威,導致魯王孫霸心心念念,以為有可乘之機。才有了長達8年的宮廷內亂。

    一旦下定了決心,又殘忍地處死了第四個兒子孫霸。

    所以裴松之評價孫權:雖然有才治理江東,形成鼎立局面。但是,又刻薄寡恩,性格猶豫,喜歡殺戮,晚年昏庸至此。又立小兒子繼位,難怪吳國衰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速效救心丸VS硝酸甘油,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