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之策

    趙匡胤將其中一個送給了潘美,由潘美撫養長大,就當做他只是潘美的侄子,從來都不是什麼柴榮的兒子。

    趙匡穎雖然是武將出身,可是他明白怎麼樣籠絡人心。當年進攻京城的時候,守著陳橋門的兩位守軍死死地守住了城門,不讓趙匡胤通行。

    趙匡胤為了不耽擱時間,所以他選擇繞道從封丘門進入京城。封丘門的守軍知道趙匡胤的到來,也不用他人指點,自己就早早地將城門大開。趙匡胤順利地進入京城,並掌握了最佳的時機。

    佔領京城成功之後,對自己的部下進行賞罰,其中,守著陳橋門的兩位兵長被重賞,而開啟封丘門的兵長卻被殺死。為什麼呢?因為陳橋門的守兵們在最後的時刻也選擇忠於他們的皇帝,而封丘們的將首卻為臣不忠。

    當然,這都只是趙匡胤的說辭而已。實際上他是想要靠這個來作秀,從而拉攏官員和百姓。陳橋門的將守們真的會領賞嗎?早在趙匡胤攻入京城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選擇上吊自盡了。

    確認自己能夠籠絡人心後,他偽善的面具就開始摘下,展現出它真正的心狠手辣。其中就表現在對周世宗的其他兒子身上。

    根據《新五代史》的記載,周世宗柴榮一共有七個兒子,前面三個兒子都死在後漢的政權手裡,而他的老五,老七又在史書中無從尋找。趙匡胤為了能夠名正言順地登上皇位,選擇了像曹丕一樣——禪讓。

    於是老四柴宗訓被趙匡胤冊封為鄭王,然後遷徙到房州生活,在21歲那年死去。老六柴熙謹具體的去向也不明確,只是記錄了他在十歲左右的時候死去。

    那麼老五和老七呢?當年趙匡胤入宮,看到有一個宮女抱著一個小孩兒,便知道這是周世宗的一個孩子。他問他身邊的趙普和潘美要怎麼處理這個孩子。潘美不說話,趙普說要殺了他。

    趙匡胤問潘美應該怎麼做,潘美依舊一言不發。趙匡胤看上那個孩子還在襁褓之中。於是便生起了同情心,給周圍的人說:我既然搶了人家的位置,再殺了人家的孩子,我實在是不忍心。

    聽到趙匡胤這樣說潘美立刻跪下謝恩,此時的潘美雖然是投靠了趙匡胤,卻仍然對周世宗的孩子有一絲舊情。趙匡胤便讓潘美將這個前朝皇子認作自己的侄子,領回潘府進行撫養,並下令不準有任何人提及他的身世。

  • 2 # 史論縱橫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一直以比較厚道的形象傳世,登基後杯酒釋兵權而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大殺開國功臣,重要的是不但沒有屠殺前朝皇室子孫,還在太廟立下碑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其意告誡後人善待柴家子孫,不負柴榮禪讓之恩,也為自己贏得天下歸心。

    那麼,歷史上趙匡胤到底是如何對待柴榮子嗣的呢?

    後周世宗柴榮育有七子,其中越王柴宗誼,吳王柴宗誠,韓王柴宗諴都在柴榮起兵反叛後漢的時候,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害了。所以當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柴榮還有四子在世,分別是恭帝柴宗訓、曹王柴熙讓、紀王柴熙謹、蘄王柴熙誨。

    當趙匡胤攻進皇宮時,幼年周恭帝柴宗訓早已經到天青寺準備以身殉國了。趙匡胤下令,任何人不得騷擾恭帝。趙匡胤登基後,柴宗訓貶為鄭王,遷往房州。十三年後,柴宗訓因病逝世,享年20歲。

    當年趙匡胤入宮時,看到一位宮女抱著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大家都清楚這一定是柴榮之子。趙匡胤問跟在自己身邊的宰相範質、心腹趙普、潘美,應該如何處理這個孩子呢?範質低頭不應,他本是周世宗舊臣,心裡希望留下世宗血脈,可是自己剛剛投靠趙匡胤,這時候表態並不明智。

    趙普是趙匡胤心腹,瞭解趙匡胤的心思,說了一句:去之,就是殺掉的意思。

    趙匡胤問潘美有何看法,潘美遲疑說:“微臣不敢反對您的意思,只是殺了這個孩子恐怕於理不合,昔日我與您共侍世宗,我若勸您殺了他,就是不忠不義,我若勸您留下他,您會懷疑我有二心,所以趁下不敢進言。”

    趙匡胤聽後,陳思良久說:“我已經奪了柴家的天下,不能在殺掉世宗的兒子了,你既然念及與世宗情義,那這個孩子就由你撫養,認作侄兒,不要再提他的身世了“。至此,柴熙謹成為了潘美的侄子,後在10歲左右就去世了。

    關於五子柴熙讓、七子柴熙誨在陳橋驛兵變後,為躲避趙匡胤追殺,在兵荒馬亂中失蹤了。還有一種說法說柴熙誨被趙匡胤的開國大將盧琰收養為義子,隨義父盧琰一直隱居在浙江永康生活。

    雖然太祖未誅殺柴家後人,但是罹經戰亂,柴榮子嗣或早夭、或失蹤,柴榮一脈已無後人。宋仁宗時期下令尋來柴家家譜,從柴氏家族尚在世的旁支中,找到輩分最長者,給與一定封賞,由他及他後人承擔奉祀後周皇族之職。《水滸傳》裡擁有丹書鐵券的小旋風柴進應該就是被選中的柴氏旁支的後人。

  • 3 # 仁勇校尉

    趙匡胤對柴榮的兒子,表面上厚道,實際其實是比較狠毒的,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優待。

    柴榮一生有7個兒子,前三個兒子柴宗誼、柴宗誠、柴宗諴均在幼年時在後漢隱帝劉承祐企圖殺郭威時和郭威家人一起被殺。趙匡胤陳橋兵變時,柴榮在世的兒子還有4個。

    (柴榮)

    壽命只有二十歲的後周恭帝柴宗訓

    陳橋兵變時,柴宗訓只有7歲。趙匡胤篡位稱帝后,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安置。房州位於現在的湖北十堰市房縣一帶,向來是高階官員貴族的熱門流放地點。趙匡胤對柴宗訓的這一安排,其實相當於流放,待遇遠遠低於曹丕稱帝后對漢獻帝劉協這類先例,不過沒有直接殺了已經算相對不錯了。

    柴宗訓雖然沒有直接被殺,但也沒有活太久。北宋開寶六年(973年),柴宗訓去世,年僅20歲。年紀輕輕就去世,不好說有沒有北宋朝廷的因素,但其去世對北宋朝廷也是去除了一個不穩定因素,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柴宗訓)

    年幼夭折的柴熙謹

    柴熙謹的年齡,只能確定比柴宗訓小,陳橋兵變後的第四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就死了,只活了不到十歲。

    不知所終的柴熙讓、柴熙誨

    柴榮的另外兩個兒子柴熙讓、柴熙誨,《新五代史》只記載為不知所終,大概是不明不白就死了。也有傳說宋朝開國大將潘美收養了其中一人,改姓為潘,但這種說法可信度不好說。

    柴榮後人在宋代並沒有爵位富貴

    柴宗訓雖然被封為鄭王,但這個鄭王並不是世襲的,後代沒有繼承爵位。在柴宗訓死後幾十年後的宋仁宗時代,才找了柴家後裔奉為周世宗柴榮奉祀。北宋朝廷趙的後裔,不是柴榮的直系後代,而是柴榮的從孫,柴榮族人某個堂兄弟之類的後裔。北宋朝廷這樣處置,多半柴榮這時候已經沒有直系後代,徹底斷絕後嗣了。

    南宋初期,出現了趙匡胤有“不殺柴氏子孫”的碑誓的說法,但從柴榮子孫的實際遭遇來看,這個碑誓可能是偽造的。真正的柴榮子孫在北宋事情多半已經血脈不存了。

    最後說一句,宋太祖趙匡胤即使實際做了清除柴榮子孫的事情,在古代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常政治行為,沒有必要太苛責

  • 4 # 帝國的臉譜

    有人說:“趙匡胤對柴榮的兒子,表面上厚道,實際狠毒。”我不這麼看。

    竊以為,歷代數百數位皇帝之間,趙匡胤是最有人情味的一個,雖然他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奪去了對自己有恩的周世宗柴榮的江山,在節操和道德層面,屬於恩將仇報的人,這是他洗刷不掉了人生汙點,但是,他這個人不是那種“我是流氓和怕誰”的壞,壞中有著一絲憐憫,有惻隱之心的體現,對待後周的舊臣如此,對待柴榮的兒子柴宗訓也是如此。

    960年,後周殿前司都點檢,也就是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在黃河邊上的陳橋驛發動了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宋朝,是為宋太祖。兵變之後,他沒有馬上黃袍加身坐上金鑾殿,而是回到京城,進入了自己的官邸,殿前司公署,特地安排潘美去宰相府,把後周的宰相範質等一班大臣重臣請來,範質來了後,劈頭蓋臉大罵趙匡胤無情無義。面對範質的責罵,趙匡胤沒有動粗,而是痛苦流涕,裝出委屈的樣子,說是為部下所迫,兵變實屬無奈。

    範質作為顧命大臣,罵則罵矣,但書生到底硬不過帶兵的,他因為當年在柴榮臨終有過承諾,發誓照顧好柴氏孤兒寡母。如今兵變已變,天下已經不是後周,他只得退求其次,向趙匡胤提出三個條件:一是要求趙匡胤向少帝柴宗訓行禪讓之禮;二是發誓對待太后如母,要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柴榮的妻子;三是發誓照顧好柴宗訓。趙匡胤連連點頭,一一答應。這時,範質和其他大臣才跪拜新主。

    不僅如此,962年,趙匡胤還安排人在太廟寢殿立了一塊“誓碑”,內容三條:一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是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他規定,每次新皇帝登基,都由宦官引領新皇帝進去,焚香,跪拜,默讀“誓碑”,然後離開,直到下一代皇帝再來例行手續。

    一個皇帝,對自己奪取政權皇帝的後代,能夠如此優待的,並不多見,也反映了趙匡胤這個人的心腸並不是那麼狠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田園生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