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瀟灑灑一二郎

    哪是你們天生小腦症!接收了西方學會了猴子搬玉米,最後手裡只剩下個缺養的棒子,早說過現華人的智商不是夏商周的古人智商,現如今接收了中西教育不少了,可笑的是都變傻了,哪些大考古家大叫!為何不承認五千年?我很恨!。自己玩的東西放到別人家裡不認識了,花高價在賣回來,比趙本山抓王八更傻,到了連國家都看不住的程度!可笑的是不知為此羞恥,西方文明裡有很多瞎扯蛋,可中的學者比人家專作還高尚去宣傳,這樣的人禍給自家引來的都是禍水,小腦症裝不了四兩熱油,能發展什麼?不是哪幾個科學家保衛著我們真的很嚇人,請問能看懂麼?

  • 2 # 資料完善度低

    《神農本草》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藥物志,部分藥物相傳是神農親自嘗親自試吃的藥物。實際成書無從查考。後世又有新增藥物,每次修訂都包含了《神農本草》中的藥物,每次修訂都有研究、查考、更正。你覺得現在還有研究的必要麼?

    研究來研究去,還不是"四氣五味",還能研究出新玩意兒?就像人類最早用"水輪車"抽水,現在有了機械電動抽水機、智慧抽水機,是不是還要去研究古老的"水輪抽水機"?你累不累?你腦子有毛病。

  • 3 # 我心自在無礙

    這個題目本身就是錯的,本身《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既然作為源頭,對於藥物的種類,數目都不算很多,總共365種藥物,後人以《本經》歸類方式不斷增補,不斷研究發現新的藥品,那麼何來研究少?

    歷朝歷代官方都會修本草,民間也有修本草,這些都是對《神農本草經》的補充完善和修正的過程。

    歷代官修本草都是官方嚴格制定,且限制在官方使用,因此大部分都原本已佚,其內容可以在後世官修本草和民間本草找到

    《新修本草》:一名《唐本草》《英公本草》,54卷。唐·蘇敬等23人奉敕撰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佈的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原書已佚,主要內容保存於後世諸家本草著作中。

    《蜀本草》: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將《新修本草》增補註釋,尤其是對藥物圖形的解說,更詳於以前的本草。計有20卷。本書基本內容是在《新修本草》的基礎上重新增補擴大而成。韓氏精於醫藥,正如《古今醫統大全·歷世聖賢名醫姓氏》雲:“韓保升精醫,詳察藥品,釋本草甚功。所以深知藥性,施藥輒神效”。

    《開寶本草》:宋開寶六年宋太祖詔劉翰、馬志等九人取《新修本草》、《蜀本草》加以詳校,參以《本草拾遺》,“刊正別名,增益品目。”計20卷。名曰《開寶新詳定本草》。開寶七年(974),宋太祖再次詔命劉翰、馬志等人重新修訂《開寶新詳定本草》。最後由園林學士李昉、知制誥王佑、扈蒙等重加校勘,成書後全書合目錄共21卷,命名為《開寶重定之本草》又簡稱《開寶本草》。全書共收載藥物984種,其中新增藥134種,它對時過300餘年的唐《新修本草》在編纂和傳抄中出現的謬誤進行了修訂。《開寶本草》還重視吸收其它本草著作的精華,在新增的134種藥物中,近百種都是從前代諸本草著作中篩選而來,如蛤蚧出自《雷公炮灸論》,仙茅出自 《海藥本草》 。

    《嘉祐本草》:北宋第四個皇帝仁宗,在嘉祐年間(1056—1063)編修的,故名《嘉祐本草》,原名《嘉祐補註神農本草》,亦稱《嘉祐補註本草》,簡稱《嘉祐本草》。由政府組織掌禹錫、林億、蘇頌、張洞、陳檢、高保衡、秦宗古、朱有章等人編修的,實際是掌禹錫主編。從嘉祐二年(1057)八月開始,至嘉祐五年(1060)八月完成,前後共歷三年。《嘉祐本草》在《開寶本草)基礎上拾遺補闕,仿《新修本草圖經》辨別諸藥。

    《嘉祐本草》20卷,目錄1卷,收載藥物1082種,其中新補82種,新定17種。在編纂過程中,掌禹錫等參考了大量文獻資科,引文涉及書籍達50餘種,大大超過了《開寶本草》。除繼承《開寶本草》舊有體例外,掌禹錫等把自家從歷代文獻中摘錄補入該書者標為“新補”,把民間採集到的新藥物標為“新定”,由掌禹錫等自家注說的內容則冠之以“臣禹錫等謹按”。《嘉祐本草》新增內容多為《開寶本草》的遺漏部分或歷代本草編修中的某些問題的討論,而缺少藥性理論方面的闡發,這與校正醫書局以校勘補遺為宗旨的原則是一致的。

    《本草圖經》:簡稱《咽經》,又名《圖經本草》。為了編繪《圖經本革》宋仁宗敕令全國各郡縣進獻藥物標本,舉凡藥物根、莖、苗、葉、花、實之形色大小,並蟲、鳥、獸、玉石等等堪入藥者,逐件畫圖,且一一註明開花、結實、收採時間,以及功效等等。 至於進口藥物,即詢問市舶藥商,並取藥物各一二兩,或一二枚封角送至京城,以作編繪註解之憑據。 這是繼唐代之後又一次全國範圍內所進行的規模浩大的藥物普查。將蒐集到的涉及150多個州郡所產藥物和外來藥物的標本、實物圖形及文字說明,分類甄別編次整理。因考慮到“出異手則其體不一”故《圖經本草》實際上是由蘇頌一人執筆完成的。《圖經本草》20卷,共載藥物780,並在635種藥名之下繪製了933幅藥圖,這是中國第一部板刻印刷的藥物圖譜,該書還詳細介紹了藥物的產地、形態、性味、功效等,並記載了大量臨床經驗,其中尤其注重當時異間及民族他幫的用藥經驗。《嘉祐本草》與《圖經本草》二書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把宋代本草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紹興本草》:宋朝南遷,高宗紹興年間,由王繼先領銜、張孝直、柴源、高紹功等奉詔重修本草,以《大觀本草》為底本,進行整理校勘。紹興27年(1157)8月25日上於朝廷,由秘書省潤色,國子監刊行,紹興29年為該書刊行時間。書成,命名為《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紹興本草》,是為南宋唯一的也是宋代最後一部藥典性本草著作。該書共32卷,釋言1卷,共載藥物1748種,新添6種,如爐甘石、錫藺脂、豌豆、胡蘿蔔、香菜、銀杏等即為《紹興本草》新增藥物,該書雖不如《嘉祐本草》等以文獻校正見長,但能根據臨床實踐和實際觀察補充更正,亦頗有見地。此外,該書還明顯具有了注重藥性理論的趨向。

    《大元本草》:《元史·世祖本紀》雲: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公元1285年初),忽必烈命翰林承旨撒裡蠻、翰林集賢大學士許國禎,集諸路醫學教授增修《本草》。由於原書已佚,不僅無法找到殘本,甚至後世本草著作注引都沒有提及此本,故無法證明《大元本草》是否已經完本。

    《本草品彙精要》:明孝宗於弘治16年(1503)8月下詔太醫院編修的一部國家藥典。該書由司設監太監劉文泰任總督,組織太醫院編寫班子共46人歷時一年多編寫完成。這本書在宋代《證類本草》的基礎上,刪繁去復,載藥1815種(新增藥物8味),繪製彩圖1358篇。此書打破了舊本草的體制,重新做了編目分類,工筆重彩,藥圖精美逼真,而且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孝宗皇帝親自寫了序言,完成時間比《本草綱目》要早70年,它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此書完稿後僅兩個月,明孝宗意外死去,死因成為當時的天大疑案。本來這本書在編纂時,太醫院醫官與翰林院詞臣便有矛盾,如今整個編寫班子49人中有12人涉嫌謀害孝宗皇帝而遭到查辦,加上新皇帝武宗朱厚照也未必願意讓老皇帝寫的序言流芳百世,於是這部明代藥典一直封藏在內庫裡。《本草品彙精要》至康熙39年(1700)於秘庫中發現弘治原本後,曾照原本摹造了一部,又詔令太醫院吏目只錄文字刪去圖譜繕寫了一部校正本。後來弘治原本流入日本。明代抄本原藏於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的安樂堂,以後流落民間,於道光末年被德貝斯主教搜獲並攜回羅馬,現藏於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2001年,經中國文化研究會與義大利羅馬維多里奧·紐曼盧勒二世國立中央圖書館交涉,將全書文圖拍攝完畢,東歸故里,使這部500年間從未出版印刷過的本草鉅著,由九州出版社於2002年正式出版發行。

    《中華本草》:新中國成立後,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南京中醫藥大學總編審、6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協作,於1999年正式編成出版的官修本草《中華本草》是對中國2000年本草學的繼承和發展,可謂2000年本草學著作之集大成者。全書分10冊,共30卷,收載藥物8980味,是迄今為止收載藥物數量最多的一部本草專著,並附插圖8534幅。

    官修本草就如此豐富了,民修本草就更多了,這些都是基於《神農本草經》為基礎不斷修正增補,因此說研究、應用少的說法是錯的。

  • 4 # 一鑫先生

    經典!如果總是拿著這個“碗”,那就得要飯吃。這只不過只是一個“敲門磚”,得發展、得創新、才能前進。什麼年代了,看看電子、看看航天、看看潛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姓起源讀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