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皇帝的權力利很大,完全可以讓寫歷史的人,把他寫成一個好皇帝吧?
11
回覆列表
  • 1 # 不二天君

    我舉個例子,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作者是康熙年間的大臣。《遼史》《金史》《宋史》是元朝大臣編寫的。《隋書》是唐朝魏徵編撰。看上去是不是挺有規律的?沒錯,都是後一個朝代編撰前一個朝代的歷史。後一個朝代如何建立的呢?自然是推翻了前一個朝代才建立起來的,後來人寫史如果把前朝人都美化成大英雄想來也是不合邏輯的。添油加醋的抹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旋律。當然也有《史記》《資治通鑑》這一類非主旋律的歷史書籍。這兩部書的特點都是年份跨度大,編寫時間較長,也是所有史書中知名度最大的。究其原因,想來也正是因為這兩部書能更客觀真實的還原歷史真相吧

  • 2 # 漂浮菌

    因為按照傳統本朝只寫前朝的歷史。本朝的歷史都是後面的朝代寫的。比如記錄宋朝歷史的《宋史》是元朝人編寫的,而記錄元朝歷史的《元史》是明朝人編寫的。

    為什麼呢?因為寫本朝的歷史是個非常危險的事情,幾乎掉腦袋是百分百的事情。不光是寫歷史,古代的文人們在寫詩詞文章的時候也會很小心。幾乎都不會去寫本朝發生的事情,或者本朝的名人。這樣就不會觸到雷電,導致殺身之禍。

    在古代修史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每一個朝代剛建立的時候,都是把修前朝歷史當做一件大事來做的。而這個工作都是由皇帝任命專人做的,挑選來執行這個工作的人也一定是很受皇帝賞識的人。而修史是一個非常榮耀的事情,只要被指定修史書的人幾乎都會得到重用升遷。

    而同時民間修史是被嚴厲禁止的,普通人去編寫史書被發現了,就是殺頭的大罪。漢書的作者班固就曾經因為私修國史被抓,差點被殺。

    而記錄皇帝言行舉止的起居注,雖然一直有人在編寫。但是卻禁止皇帝本人看,當然也有皇帝強行看的。但有些史官會寧死不從。

  • 3 # 彈指落年華

    春秋時期,齊莊公和大臣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經常到崔家尋歡作樂。崔杼懷恨在心,有一天召集了甲士,趁著齊莊公和棠姜幽會時,殺死了齊莊公,把持了朝政。其後太史伯在史書記下:崔杼弒其君。崔杼很憤怒,要求太史伯把齊莊公寫成是病死的。太史伯斷然拒絕。崔杼毫不客氣殺了他。

    當時史官是種家族式職業,所以繼任史官的是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他們倆都不顧崔杼的威脅,依然記錄下:崔杼弒其君。結果當然是難逃一死。接著老四太史季又來就職了。崔杼對他說:“你的三個兄長,為了區區幾個字,就斷送了自己的性命,你家如今只剩你一條血脈,你該明白怎麼做了吧?太史叔點點頭,取出了刻刀,在竹簡上刻下:崔杼弒其君。氣得發瘋的崔杼最終明白史官的氣節並不是死亡可以威逼改變的。無奈之下,崔杼放了太史叔。太史叔才出去不久,就在半路看見一個人抱著竹簡狂奔而來,這人南方的一位史官,他聽說了太史兄弟的事後,打定主意如果太史叔也遭到毒手,就自己頂上。聽說已如實記錄歷史了,他才放心而歸。

    所以史書上那些個簡簡單單的字,也許飽蘸過鮮血,歷經過刀傷,才得以衝破滄海千年留了下來。死是可怕的,但還是會有人前仆後繼,捨身取義,就如太史家四兄弟,就如素不相識,卻抱著竹簡狂奔冒死來頂替的南方史官,那以飛蛾撲火的姿態捍衛的是史官的責任和使命。

    這就是文天祥《正氣歌》中的------在齊太史簡。

  • 4 # 君之所見

    古代帝王的言行舉止一般是透過兩種方式記錄下來的。這就自然我們瞭解以往各代帝王的文字資料。

    1、各朝個代有專門記錄帝王的言行舉止的官員。

    對於這類官員,其主要工作就是隨時隨地緊跟皇帝,記錄皇帝的言行舉止。當然除了上茅房和睡覺,這類官員幾乎就是皇帝的影子。歷史上除了個別皇帝以外,幾乎都是不干預記錄內容的。這類工作人員的崗位通常是世襲制,對於當朝史實要客觀真實記載,這類人通常也是最有骨氣剛正不阿的。其身上有著非常令人敬佩的職業操守,如此高尚的職業道德確保了,其記載事件的真實性。

    個別案例:李世民在其執政晚年,曾多次干預史料記載。其干預的結果就是歪曲了當時的歷史真是面貌。但當朝的一個事件可以多次記載、多方面記載。這樣的干預歪曲事實導致與當時其他史料文獻有相當多的矛盾,自然也是經不起邏輯推理的。

    2、本朝往往修訂編寫前朝歷史文獻。

    本朝往往會組織相當規模的人力物力去修訂編寫前朝歷史,其作用也是以史為鑑。以往常見的《宋史》是由元朝編寫、《元史》是由明朝編寫、《明史》是由清朝編寫,但所謂的《清史》是不存在的,清朝滅亡後,民國曾組織人員對清朝歷史進行修編,但礙於當時的戰爭環境,清朝歷史的編修工作也就停止了,按當時的工作程序只完成了清史的初稿,所以現在研究清朝歷史的史料叫做《清史稿》。

    勝者王敗者寇的歷史定律註定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本朝編寫前朝歷史資料,對於前朝皇帝的記載自然有詳細記載,其中也不乏有歪曲事實,肆意誇大抹黑之劣質行為。這也註定了本來就不光彩的帝王言行,再經放大描黑,遺臭萬年也是很自然的了。

    個別案例1: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和荒淫無道,經過各朝各代的誇大抹黑,商紂王已經成了昏君的教科書般的人物了。如果商紂王真的是如此荒淫無道,為什麼當時諸侯國中起兵只有周部落,為什麼在牧野之戰中以囚徒奴隸為主力的商朝軍隊還能跟周朝部隊打的血流成河、血流漂櫓。而不是更符合邏輯的商紂王大失民心,導致自家軍隊倒戈相向的過程呢?

    個別案例2:李建成真的如歷史記載的那樣無能和卑鄙嗎?如果李建成智力不存在嚴重問題的話,就其居太子之位,也縱然不會冒險屢次陷害李世民。其最符合的行為就是安安穩穩,順順利利接班當皇帝。因為他本身就是太子,無需去爭,也無需擔心。李世民故意醜化李建成,也是其為了維護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 5 # 文史學生仵三源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可以檢視一下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當朝編寫前朝的歷史,很少有編寫本朝的歷史的,即使有,個人認為水分也是很大。

    其實你問得古代皇帝權力很大,這句話並不全對,翻開歷史書,尤其是古代朝廷,你會發現君權和相權一直在此消彼長,沒有說哪一個佔了絕對的上風,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強勢的君王,也少不了一些權臣,當然到了朱元璋廢除宰相,設定內閣,清朝設立軍機處,皇帝的權力是大了,但他依然不能為所欲為,還是有很多的限制。

    起居錄,是史官們記錄皇帝的言行舉止的,甚至會有史官跟隨著皇帝,就拿唐太宗李世民來說,他就特別想知道他的史官是怎樣記錄自己的,可是史官太堅持原則了,弄得李世民根本看不到,說白了就是不給看。試問,一個史官,能有幾品,依然管不住皇帝,但他是朝臣的代表,是對皇帝的一種監督。

    也不要把皇帝想的太過於輕鬆,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皇帝的寶座哪有那麼輕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是足以讓皇帝忙的焦頭爛額的,當然我這裡說的是一般的皇帝,對於那種昏君,他們是會由著性子來,甚至胡作非為,可結果呢,基本上都是早死,很難善終,等他們死了,他的史書記載也好不了。

    事實上,本朝記錄前朝的歷史,有時候也會有偏差,這就是感情問題,一般編撰史書的人都是當朝的重臣,比如房玄齡,歐陽修,他們編寫的前朝書籍難免不帶有感情色彩,把前朝皇帝醜化一點也是有可能的,畢竟要顯示本朝的正統地位是一種需求。

    皇帝也好,百姓也罷,都是需要監督的,沒有監督的權力,帶來的都是災難!所以,法制,真的是種必須!

  • 6 # 國史記聞

    先來給大家講個故事,雖然很簡短,但是也會讓我們每個人對古代史官的職業操守肅然起敬。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大美人,名叫東郭姜,她本是棠公的妻子。在棠公的葬禮上,齊國權臣崔杼看中了東郭姜,便把她娶回家。齊國當時的國君齊莊公是個花花公子,一次邂逅之後也被東郭姜迷得神魂顛倒,便與她通姦,並且在崔杼家公然調戲她。崔杼無法接受這頂綠帽子,便殺了齊莊公。

    當時的史官甲便在史書上寫下了:“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崔杼得知之後大怒,要求史官改寫,但史官不從,便將他殺害。史官甲的弟弟史官乙隨後繼任,繼續秉筆直書:“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崔杼再次將他殺害。史官乙的弟弟史官丙繼任,仍然在竹簡上寫下:“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崔杼見他們不可奪志,便認命了,放過了史官丙。

    這事還沒完,《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繼續寫道:“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意思是齊國以南的某個諸侯國的史官聽說齊國史官都已被殺,便拿著竹簡趕到齊國,想把“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這件事記錄下來,但是聽說史官丙沒有被殺,而且已經記錄過了,才回到了自己的諸侯國。很明顯,他也是衝著捨命直書來的。

    二十四史固然是後面的朝代修的,就像清朝修明史,民國修清史,但是在當朝也都有史官作每個皇帝的“實錄”,記錄皇帝每天都幹了什麼事,見了什麼人,說了什麼話。這些記錄連皇帝本人都沒有權利觀看。唐太宗是第一個強行觀看並且修改實錄的皇帝,所以唐以後的正史,也都被嚴重篡改了,史官的地位也明顯降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的手術費應該由兒子兒媳婦全部支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