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鋒芒智庫同相

    說到“對唱”,人們腦海中或許很容易聯想到的一個人就是“劉三姐”,她不僅會對唱山歌,更能夠即興創作,例如“不種芝麻他吃油,不種桑田他穿綢,窮人血汗他喝盡,他是人間強盜頭。”

    當然,除了這樣針鋒相對的battle,劉三姐面對愛人,也是透過“對歌”浪漫表白,最終收穫了愛情。因此,可以說對唱是最能包含豐富情感表達的一種歌唱表演形式,而這一次,優酷繼兩檔小眾題材綜藝爆款《這就是街舞》《這就是鐵甲》之後,再次推出“這就是”系列,《這就是歌唱·對唱季》旨在透過對唱的形式提升音樂綜藝的敘事結構,給粉絲提供全新的觀感。

    而從節目製作上來說,“對唱季”也期待能夠打破音樂綜藝的固有“技巧比拼模式”,進而進行音樂綜藝的正規化創新。

    回望過去,音樂綜藝的關鍵詞解讀

    爬梳中國音樂綜藝的主流正規化,不難發現無論是《超級女聲》《中國新歌聲》《歌手》《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它們的核心都是“競技”,這似乎成為音樂綜藝的固有模式,一方面是因為“競技”所帶來的懸念感與刺激感,足以讓人熱血沸騰;另一方面,這也讓中國的音樂綜藝陷入固有僵局,審美疲勞在所難免。

    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總結過去十幾年中國音樂綜藝的發展,關鍵詞一就是:“同質化”。

    早期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選秀節目開啟了音樂類綜藝的1.0時代,低門檻的參與與觀看,讓這類“音樂+選秀”模式的音樂綜藝擁有龐大的粉絲基礎,而隨後出現的《我型我秀》《絕對唱響》《快樂男聲》等同類綜藝,也是“換湯不換藥”,其節目模式上其實是大同小異的。

    而中國音樂綜藝第二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則是2012年《中國好聲音》以超高收視率成為“現象級”音樂綜藝,而在2013年則迎來了音樂綜藝集中爆發的關鍵時刻:《我是歌手》《中國夢之聲》《中國最強音》等等。

    一時間,“音樂+明星導師”“音樂+明星卡司”的2.0模式成為焦點,2016年隨著《蒙面唱將猜猜猜》的出現,則又出現了“音樂+競猜”模式。

    但總的來說,音樂綜藝持續高數量的爆發,也讓音樂綜藝的短板暴露的明顯,模式的同質化、節目主體的快速消耗、明星資源“告急”等等問題,都不免讓觀眾審美疲勞。

    可喜的是,在“同質化”消耗掉了使用者大多數熱情的時候,節目製作者們並沒有因此放棄“音樂綜藝”這塊極易實現大眾化的節目型別,於是他們開始積極尋求創新,由此也出現了第二個關鍵詞“多元化”。

    多元化,首先是隨著網綜的強勢加入,以《中國有嘻哈》為代表,開啟了音樂綜藝垂直細分的成功先例。

    其次,則是以今年的《幻樂之城》《這就是歌唱·對唱季》為代表的劇情式音樂綜藝的突圍,表徵著音樂綜藝市場開始接受多元的音樂審美,這意味著音樂綜藝需要創新,也正在創新。

    “音樂+劇情”的底層創新,音樂綜藝3.0時代的制勝之道是什麼?

    無論音樂綜藝如何變,其核心“音樂”始終處於不可替代的位置。

    首先,《這就是歌唱·對唱季》以“音樂”作為男女之間溝通交流的載體,透過“對唱”他們互相認識彼此,而“拆CP”的操作又讓男女之間呈現出“相愛相殺”的故事感與戲劇性。

    例如第二期節目中的張婉清,首先是自己心儀的男選手遭遇淘汰讓她後悔自己當時沒能站出去選擇;而被王矜霖選擇“復活”後,風格上的差異又讓張婉清堅持拆局,再次組合,這種透過賽制設計推動節目情節發展的模式,無疑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包括第二期節目中,圍繞男選手田庚駿,流局女選手孫楚雯和李明燁紛紛選擇“拆CP”,這意味著男選手田庚駿首先要在初始隊友和李明燁之間進行一次選擇,隨後又需要在李明燁與孫楚雯之間進行第二次選擇。

    這種設定一方面為節目增設了不少懸念,另一方面也把選手處於選擇和被選擇兩難境地中的心路歷程赤裸裸的剖開在粉絲面前。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面臨這種人性選擇,粉絲是否能做出比選手更加理想的選擇,這就是節目的強代入感。

    而這樣的設定,顯然《這就是歌唱·對唱季》有了以往音樂綜藝不曾有的對生活哲學的探討,在組隊和拆隊的過程中“相愛相殺”,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節目本身故事線的連貫,這無疑不是一大創新。

    讓選手在人性選擇中“相愛相殺”,再透過對唱的形式讓這種感情變化附著在現場表演中,歌曲和表演組合之間必定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所以楊騰飛和孟慧圓默契十足的《你怎麼不上天呢》能成為第二期節目中印象最深刻的表演。

    《這就是歌唱·對唱季》講故事的高明之處大概在於,透過賽制設計升級敘事結構,把講故事的權利交給選手,而並非依靠後期剪輯。

    另一檔劇情式音樂綜藝《幻樂之城》作為音樂綜藝表現方式上創新的代表,其在敘事結構與情感表達上,也與《這就是歌唱·對唱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將音樂電影與現場直播的手法結合,《幻樂之城》中每位唱演人在表演過程中必須和燈光、音樂、特效一氣呵成,沒有剪輯、沒有NG重來的機會。而將音樂、表演結合在一起,也早已讓《幻樂之城》貼上了劇情式音樂真人秀的標籤。

    演員要會唱歌,歌手要會演戲,表演與音樂的結合,讓使用者能夠對歌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譬如首期表演嘉賓中,易烊千璽的單元劇《對不起》將易烊千璽本人未釋出的新歌《舒適圈》情景化的展現在粉絲面前,“追夢”與“親情”同時幻化在這8分鐘的唱演中,頗有代入感。

    而昨晚,竇靖童在《幻樂之城》中表演的《幻月》,彷彿一個《恐怖遊輪》式的迴圈往復的故事,用《猴子撈月》的典故展開幻覺般的敘述,她在寓言、夢境、音樂與空間的交織裡,戰勝著恐懼、探索著虛妄與真實、體驗起點與終點的迴圈,尋找著無數可能性的自己,而這也賦予了音樂更強的感染力。

    由此,試圖總結出3.0時代音樂綜藝的制勝之道:

    首先是敘事結構的創新。不論是《這就是歌唱·對唱季》讓選手“相愛相殺”的賽制設計,還是《幻樂之城》的情景式表演,都在節目構思之初對敘事結構的全新升級做了考量。

    其次,則是呈現方式創新。正如《幻樂之城》的“音樂+故事”的模式,用音樂電影+現場直播的方式,創新了音樂綜藝的符號呈現一樣,其實音樂綜藝的視覺呈現也可以“大片級”。尤其是在戶外綜藝降溫,棚內綜藝回暖的當下,如何在有限的物理空間打造奇觀化的視覺效果,這是很重要的。

    因此,如果說《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幻樂之城》在2018年的暑期檔讓人看到了音樂綜藝一絲亮色,那就是它們抓準了“音樂+劇情”的模式創新和 “大片級”的呈現方式的創新,而當這一切又都緊緊圍繞著“音樂”和“情感”的時候,或許音樂綜藝在表達音樂性的同時,也滿足了使用者更多的共情需求。

  • 2 # 娛樂看臺最前線

    賽制和場地都挺迷的,剪輯也被人吐槽

    尤其不懂三位發起人與選手隔開是什麼操作

    感覺鹿晗在裡面的表現還不錯,也體現他有一定的音樂素養,我知道鹿晗在知乎日常被嘲,也有人說他粉絲在彈幕刷引起不適,但沒辦法,節目就是需要流量啊,而且他表情豐富,而且因為粉絲多優酷彈幕難得沒怎麼撕(手動滑稽)

    其實對唱這個形式還挺難搞的,我對此瞭解的不多也不清楚具體會怎麼定標準,小豬哥和李榮浩老師的音樂素養都比較高,他們對於對唱更多會依賴自己的音樂素養和現場感知,鹿晗組合出道對於不同人如何一起演繹同一首歌曲也能給出一套評判標準,所以目前對於發起人我沒有任何意見。

  • 3 # 東方仙閣

    《這!就是歌唱·對唱季》 是優酷出品的劇情型別的音樂綜藝節目。由羅志祥、李榮浩、鹿晗等擔當對唱的發起人,另外有張韶涵、陶喆為特邀發起人。節目以“對唱”為模式,男女歌手組成音樂搭檔演繹對唱歌曲。

    節目於2018年7月27日起每週五20:00在優酷上線全網獨播。

    《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初始有90名選手,男女各半。首輪以單人形式參賽,在節目中組成音樂搭檔,經過磨合、彩排後完成舞臺首秀,由“對唱發起人”進行評價打分。首秀結束後進行第二輪重組,組成最終的音樂搭檔參加後面的多輪比拼。

    這檔節目舞美設計採用以場景講故事的形式,歌手踏上舞臺到最終登上王座,而場景將會伴隨選手們的整個成長全過程。

    這檔節目的舞美也很有看點,霓虹燈管式的方塊座椅、白色氣球吊頂、綠色植被、漂浮的音符燈等都極具視覺衝擊力。

    《這就是歌唱·對唱季》兩座高達16米的現代青年男女雕塑。而另外有創新理念的360度全景舞臺也讓觀眾耳目一新。本次舞美被命名為“神域”,象徵著音樂在追求夢想的年輕人心中的神聖地位。

    節目還有的特點就是區別於傳統歌唱類節目,它更強調選手之間的合作競爭和團隊作戰,依託複雜賽制激發人物性格,對唱這種也是對當今音樂市場的最好補充。

    個人認為:《這就是歌唱·對唱季》這檔節目全程充滿了創新,給每一位觀眾帶來懸念感,如果在評價人選擇人們最熟悉點的嘉賓,看點可能還會更多點或爆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火系列小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