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麥中有“來”,過去學者多認為這說明小麥是從國外傳入中國的。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從考古看,西方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小麥比中國發現的小麥要早2千年,且古代中國長期以米食為主,對小麥較排斥。

    小麥西來,雖然路途遙遠,但中國原產的小米也在德國有發現,比中國也晚了上千年,可見古代東西方交通並不是絕對隔絕的,物種之間的交換可能很頻繁。

    對於小麥何時傳入中原,日本學者曾認為是張騫出使西域時,但隨著考古的新發現,這種說法已靠不住,一般認為,小麥在商代盤庚時期就已傳入中國。

    然而,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中國很可能也是小麥的原產國:

    1、中國小麥品種特別多,如果是外來物種,應該就像驢、玉米、黃瓜那樣,變種很少,因為DNA豐富度不夠。

    2、在中國發現了半野小麥,比如西藏的半野小麥,以及雲南的半野小麥。

    3、中國小麥種和西方不同,中國小麥產量比較高,特別是留種比很低,西方小麥在很長時期留種比高達1/3,在引進中國小麥後,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4、西方多硬芯小麥,與中國不同。

    不過,這些說法目前只是一家之言,也有明顯漏洞:

    首先,西方考古發現的小麥早於中國很多年,如果中國也是小麥原產地,為什麼長期棄之不用呢?

    其次,西藏、雲南的半野小麥可能是小麥的野化版,而非相反,何況西藏、雲南並非產麥區。

    其三,考古與文字記錄均表明小麥來自西方,目前尚不易推翻。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一句話回答:「來、麥」是互相顛倒的兩個字。

    漢字「出、重」「射、矮」曾被人們誤認為是顛倒,但其實,「來、麥」兩字才是正宗的顛倒,只不過一般人不知道而已。

    作為考據黨的「五道槓」黨員:第一原則是絕不信口開河,必須持之有據,言必有證,下面我就證明「來、麥」二者的演變關係,為什麼說二者是顛倒的。

    --------------------------------------------------------

    「來」是「麥」的初文;象形;「來」像「麥穗下垂」之形貌,本義是五穀之一「麥子」。

    在甲骨卜辭中有表示本義的用法如:

    《甲骨文合集》33260:「乙亥卜,受來禾。 二」「受來禾」就是「授麥禾」。甲骨卜辭中經常出現的「受年、受黍」就是表示「神靈授予豐收」,是商王占卜今年神靈是否賜予農業豐收。

    《甲骨文合集》9565:刈來,意思是「割麥子」

    後來,假借「來」表示「來去、來往」的「來」。

    因為「來往、來去」的意義太過於抽象,是無法造字的,所以只有用假借的法子,如甲骨文經常出現的短語:往來無憂,就是用「來」的假借義。

    《甲骨文合集》4259正:【戊午這天,「古」(貞人):般(人名)往來無憂】,相當於說來往很順利,沒有災禍。其實,在甲骨文中「來」表示假借義「來往、來去」之來更頻繁,用於表示本義「麥子」只有幾例。這也就是古代訓詁學所說的「假借義奪本義,鳩佔鵲巢」。

    老二(後起假借義)把老大(本義)的職務奪了,別人(漢字使用者)也就分不清誰是「老大」職務是什麼,誰是「老二」的職務。

    「老大」就對「老二」說,你不要跟我爭「來」字了。

    你乾脆就另立門戶:你喜歡「來來往往」的跑,我也就給你加一隻腳:「夊」,「來」加「夊」,也就是是「麥」字。

    用語言文字學的話說:這個時候一字多義,影響記錄語言的精確性,就要分化造字。然後,就在「來」字下面加偏旁「夊(止)」造了「麥」字,表示「來往、來去」。那麼,「麥」字也就成了一個形聲字。

    (二字的上古音極其相近,有可能是ml複子音分化)

    「夊」是「止」旋轉90度,在漢字學中叫做「動符」,表示「運動」

    「麥」字的「甲、金、篆」三體:

    這個時候,老大、老二都有自己位子,各司其職,各有所專:

    老大,生下來就長得像「麥子」的「來」,表示本義「麥子」

    老二,有腳的「麥」,表示假借義「來回、來往」。

    本來這樣也就萬事大吉。但是,偏偏「愛來回跑」的老二屁事多,不願意要加「夊」的「麥」字,還是要佔據「來」字不願走。

    老大沒有辦法,那好吧,我去佔據「麥」字,履行表示「穀物麥子」的職務吧。

    從文字學來看,「來、麥」構字理據非常清晰,分化模式叫做:明確假借義而加義符,如同:師——獅;

    (「獅子」最初寫作「師子」,也就是假借「師」表「獅」這個意義,為明確這個假借義,就加「犬」部造了「獅」字)

    「來」中分化出「麥」,是表示假借義「來回、來往」的。「夊」在文字學中叫做「動符」,強調運動的。但是,「來回」之「來」在漢字中是高頻字,越是常用高頻字越趨簡,簡化偷懶是人的天性。所以,當時的古人不接受比較複雜「麥」字,表示「來回」之義。反而願意用更簡單的「來」字。

    很簡單,文字記錄的是語言,你平時說話,「來」你可能天天會說,「麥」就不一定。

    如果「來麥」回到不顛倒狀態,組詞就是:

    表示名詞穀物:來子、小來、大來

    表示動詞:麥回、麥到、往麥所以,「來、麥」是互相顛倒的漢字,是漢字「高頻常用字趨簡」這個規律導致的。

    比如:一級常用字平均筆畫7.24筆,二級8.7,三級9.68

    引自: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北大出版社,1994)頁30。

    不管是古文字,還是今文字,繁體還是簡體,高頻常用字都比較簡單,這是千百年來漢字使用者偷懶簡化導致的。

    ――――――

    關於【小麥西來說】,西方學者認為原產地是中東,但有日本、中國學者認為中國是原產地,。

    關於這個問題需要生物學和農業史的知識,我沒有能力回答,我看到的文獻有兩種答案,我不具備批判性審閱的能力。

    我們只要知道,這個問題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致性。

    好,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再來談有個答案所說的所謂【考古與文字記錄均表明小麥來自西方,目前尚不能推翻】。

    先不談考古,古代那個文字記錄小麥來自西方?

    我看到嚇了一跳,今天科學家用現代科學都沒有得出一致性的結果,古人怎麼可能麥子來自西方。

    文字學中依據《說文》中語焉不詳的一句【天所來也,故行來之來】,學者張瞬徽的一個猜測,認為這句話有可能說的是【麥種自西來】。

    還是那句話:許慎能知道小麥從西邊傳播來的嗎?

    其次,這句【天所來也】能有【麥種西來】的含義嗎?

    【來】表示【來往】之來就是假借,沒有那麼多么蛾子。

  • 3 # 漢字谷主

    看了有些專家的回答,說來和麥搞顛倒了,這個說法應該是站不住腳的,

    來,象形獨體文,象麥子的樣子,也就是說,有了麥子,根據麥的樣子造出一個字,象麥子,這個字就是來,也是用於命名。這一點在記錄夏朝農事的《夏小正》中有種植農作物來,而無麥。來字,造出來時代表一種農作物,後來才改稱為麥

    2、先造出來字,後造出麥字

    【麥】=【來】 + 【止】(倒過來的 止)

    來是獨體文,麥是合體字,麥字肯定比來晚,在沒有造出麥字之前,來就是現在說的麥子。

    3、【來】為什麼有往來等意思?

    這裡必須科普下:根據考古文獻,【麥】從西方域外傳到中原本土的,目前考古記錄大約有六千多年。【禾】本水稻是中國本土生,據目前考古記錄中國種植水稻歷史已有一萬二千多年。而【來】象麥子形,指的從外而來,當來引申為往來的意思,就加 止 另造一個 【麥】字,指外來的小麥,小麥是外來的。

    這也是為什麼【禾】組成全體字多(如稻秧稿等),而【麥】構成的全體字很少的歷史原因。也是為什麼歷史文獻中來的用字很多,而麥很少的緣故。

    漢字的產生,源於生活,源於生產實踐,源於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源於自然,源於對自然規律的發現。對於漢字的論證,不能僅僅看單字的字形,同時要看由其產生出的文字,還要根據考古年表、文獻記錄等綜合起來審定。

    總之,大道至簡,不要文字說得太複雜,讓普通人害怕文字。

    .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炎帝和糧食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