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寅哥解惑
-
2 # 黃河邊的縴夫
宋朝不是不想海禁,而是不能海禁!北方的出口已經被異族封鎖。只能從南方出海口進行貿易。
而作為明朝,在明出得時候,海患已經非常嚴重,那時的日本還沒有統一,幾個縣長總是打來打去,日本國內不好混,好多浪人出來做了海盜。明太祖有非常瞧不起日本人,說他們說話像青蛙叫,乾脆不和他們來往,埋頭做好自己的事,比什麼都重要,這可能是當時太祖的想法!
-
3 # 涵江66261669
明朝禁海的原因是倭寇,海賊,前期主要是海賊。作為明帝國,對海上貿易沒有需求,禁海是打擊海賊的有效手段。在鄭和下西洋之後,海上貿易都是官方行為,但是這附帶而來的海賊問題把帝國搞煩了,乾脆一禁了之。剿滅海賊,又有倭寇。乾脆就一直禁下去了。
-
4 # 歷史老頑童
明太祖朱元璋實行海禁政策,最嚴時“片板不得入海”斷絕民間海外活動,究其原因,我想有當時現實的問題,也有朱元璋本身的問題。
首先就是倭寇之亂,倭寇自元代就有,還很猖獗。元朝實際上也實行了海禁。朱元璋在平定天下過程中所消滅的地方勢力,不少與倭寇有勾結,如方國珍。所以太祖海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斷絕與倭寇的聯絡。
其次太祖布衣出身,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微的皇帝。太祖幼年悽苦,對百姓的生活最關心的還是溫飽問題。所以朱元璋認為只要官員廉潔,國內足以養活所有百姓。對海外貿易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眼界。
最後朱元璋在胡惟庸謀反一案中定了一條罪狀:勾結倭寇。太祖登基後,先後發生了多起大案,藍玉謀反案、胡惟庸謀反案、空印案等等。太祖透過這些案子基本把開國功臣屠戮一空,殺了十幾萬人。這是朱元璋為了自己的江山,把可能威脅到皇權的人都滅了。所以實行海禁,斷絕與海外的聯絡,維護統治,也在情理之中了。
-
5 # 茅臺文化傳承
明朝的禁海令最初的物件是商禁,禁止華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永樂年間海禁的鬆弛也為當時的明朝增加了一定的國庫收入,而永樂後的洪熙到弘治年間海禁的再強化,嘉靖年間海禁的高度強化,一直到隆慶年間海禁才廢除。
當然,大家也都明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商業貿易自從北宋開始興盛起來,商業所產生的巨大利潤也使得一些人鋌而走險。在嚴厲海禁的政策下,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被視為非法行徑,被迫走上畸形發展的道路,被迫轉讓為走私和武裝走私,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倭寇”。倭寇之亂實際上是嚴禁民間海外貿易政策的必然結果,但是倭寇之亂為何屢殺不絕?這就要談到明朝官員的結黨營私,一部分官員的家人親戚,甚至同鄉的非法走私為這些官員帶來了巨大的灰色收入,他們的黨派林立甚至波及到明朝的權力中樞內閣。說到這,大家也都明白了,一旦禁海令的廢除,民間大量的貿易總額對於這些走私集團將會損失掉巨大的利益,也對整個明朝特權最高階級的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明朝很多的皇帝也想解除海禁為國家帶來額外的財政收入,但都被當時的大臣官員阻止,畢竟那些經過文官教導的皇帝不是朱棣,沒那大的權威和軍事力量。
明朝為什麼禁海?是因為動了一些人的乳酪
明朝禁海令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到明朝中葉已經變成一紙空文,明朝海禁禁的只是百姓,限制了沿海民眾的謀生之路,但對面明朝的特權階級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富了官員,窮了國家。
-
6 # 一口酥
明朝的“海禁”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後期。因為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明朝中後期“海禁”主要是因為倭寇橫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許寸板下海”的祖訓,後來“海禁”一度鬆弛(鄭和下西洋就發生在明朝)。再後,為了防禦倭寇的侵擾,又曾厲行“海禁”。“寸板不許下海”(《明史》卷205,《朱紈傳》),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華人對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明太祖實錄》卷49)。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卷139)。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釋出“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釋出命令,禁止華人下海通番。
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大明律》)。明政府對參與買賣外國商品的居民也不放過,“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在這一錯誤政策的指引下,明政府於洪武十九年(1386)廢昌國縣,二十年將舟山島城區和鎮外鼓吹兩裡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島)的居民徙遷內陸。本來,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由於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物件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他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貿易。明太祖“嚴交通外藩之禁”,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如“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明太祖實錄》卷159)。他們除起來進行鬥爭之外,已經沒有其他選擇。誠如顧炎武所指出:“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天下郡國利病書》,冊26)。此外,濱海地區的居民還採取了另外一種鬥爭的手段,逃亡、潛往海外。“國初......兩廣、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為生者萬計”(張煊:《西園見聞錄》
-
7 # 不一樣鄉野生活
1、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 2、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 3、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 4、早期海禁的主要物件是商業(商禁),禁止華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 5、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
8 # 掃花煮史
在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朱元璋頒佈的《祖訓》中,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之一,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對日本又特別指出“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將實行海禁政策原因推給了胡惟庸。
實則因日本從1336年起,國內發生了分裂(明朝是從1368年開始的),分裂為南北兩朝,直至1392年,這期間國內就生產了混亂。1467年至1573年,日本因國內幕府、諸侯、封建領主間矛盾不可調和,又發生了內戰,這個“戰國時期”持續了100多年,戰亂造成土地荒廢、糧食不夠,就使更多人為盜為寇,謀食於沿海及鄰國,成為倭寇。日本在分裂期有兩個朝庭,戰國期均處於混亂無主狀態,故明朝和日本幾次關於禁倭的外交均告失敗。明朝庭認為,倭寇之起是由於對外通商把倭寇招來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市舶司封閉掉,對一切國家一概不做買賣,因此就實行了海禁。
回覆列表
朱元璋雖然走上了權力的頂峰,但他畢竟是農民出身,決定了他的眼界沒有那麼寬,沒有那麼遠。這是一個因素。
朱元璋奪取天下後,深知創業艱難的他迫切希望朱家統治能夠迅速的穩定下來,一方面打擊元朝殘餘勢力,一方面休養生息,快速恢復農業生產,鼓勵生育,這些都是封建社會新王朝建立後的必然措施。國家的精力就要向這個方向傾斜,實施海禁可以集中力量來搞生產,也可以擺脫來自外界的干擾,當時已經有倭寇騷擾沿海地區了,這也是海禁的一個原因。
朱元璋是一個心中有理想的皇帝,他心目中的理想國度就是耕者有其田,官吏清明,邊疆太平,他極度反感工商業,重農抑商的執政理念根深蒂固,海外貿易對他來說就是洪水猛獸,他看不到海貿的巨大利潤,這也是他要求海禁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他這種思想,後世子孫嚴遵皇明祖訓,明朝錯失了大航海時代,這也是中國開始落後的開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