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科技快訊
-
2 # 80後軟體設計師超校
一、人工智慧會不會替代人類
技術創新一直在推動社會進步,帶給我們更加便捷、高效、舒適的服務。而人工智慧也發展出了各行各業的應用,在特定的某型領域,它的能力非常強大,效率和準確率遠遠超過人類,這樣不免讓人擔憂,人工智慧會替代人類工作麼?甚至長遠來說,人工智慧又不會不取代人類的位置呢?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也是好萊塢電影裡面很熱門的話題,以機器人為主題的電影裡面都會不可避免的出現超級人工智慧,成為人類的夥伴、朋友、甚至是終極敵人。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下,人工智慧有沒有可能最終替代人類。
我們一方面看到專項人工智慧應用的突飛猛進,另一方面又是在通用人工智慧領域的一籌莫展,這是矛盾和統一的結合體。在具體任務上面比如影象識別、模式識別上面,AI已經遠遠超過人類,但在一些認知學習能力和綜合推理能力方面,AI還表現的像一個“智障”。所以,比較務實的AI科學家在看到AI威脅論時,總會覺得很好笑,連路都不會走,把這麼“蠢”的機器人比作是人類的終結者,實在是難以想象。或者說要到達真正的“智慧”,這中間還有巨量的工作要做,現在誰也不知道哪一天什麼時候來,以怎樣的形式到來。但還是有一些AI學者認為,一旦計算機擁有足夠先進的演算法,它們就能夠覺醒,然後複製人類的思維。這些人忘記了人類創造力特徵:我們所創造事物,是在我們認知意識的框架內完成的。我們不僅可以創意概念、商業模式和產品。但現在沒有任何科學理論,可以完全解釋生命如何創造自己或者人類創造力的來源。人類的創造力與人工智慧的邏輯能力,長期發展下去究竟哪一方才會是贏家呢?
二、現有AI的主要問題
邏輯推理能力不完整: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只有在特定模型情況下,邏輯觸發時才能執行相對應的動作,而這些場景和反饋還是由人類智慧提供給它的。一旦超過應用場景的邊界或者是意外的情況,人工智慧機器人是無法準確運作的。人工智慧的認知維度也很單一,可以看作是單純的理性和數學邏輯,沒有情感、道德、社會規則等等因素的印象。
缺乏預見性:這是人工智慧機器功能另一個缺點。人類的經驗是可以不斷積累和學習的,在經驗和認知的綜合下。我們可以預測很多事件的因果關係。而人工智慧要做到這點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經驗對於人的影響是不確定的,而且是多維度的,個體差異性也很大,所以由經驗構建的大腦認知複雜性非常高。人們在面對同一事件的時候,做出的反應可能千差萬別,而AI追求的理性和邏輯的同統一,這種差異化很難實現的。
沒有主觀意識:人工智慧控制的機器沒有自我意識,這可以讓他們長期專注於一項任務,但是他們也容易受到意外的變化的影響。而對於這些機器,沒有主觀意識也就沒有辦法教導他們自主應對,及時感知意外的變化、評估可能的風險、做出正確的行動。在我們看來順其自然的事情,如果人工智慧要實現都會極其困難,因為AI沒有世界觀、價值觀等等基礎判斷邏輯。但人類大腦是可以從以前的經驗教訓來學習的,讓我們能力應對未來危機,這使我們更加適應環境的變化,解決出現的問題。
三、生命的產生和電子意識
那照這麼說,AI隊看起來是無望超越人類隊了,很久以前就有看法認為技術可以變得有意識,而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意識需要物理的有機生物體作為載體。就是說在動物種群中,大腦是由一組原始的腦細胞共同形成的,負責控制構成生物的機體。但是,這裡要注意,我們研究的有意識的樣本僅僅是動物種群,就是說已經出現的意識形態,是需要生物基礎的。如果以後出現基於電子的意識形態,那麼這個結論也是不全面的,或者說是狹義的。準確地描述是生物意識的出現,需要基於生物體的物理結構。
那既然電子基礎的意識形態還沒出現,也不知道會不會出現,那自然就不能被我們用來研究原理,用來發明有意識的電子人工智慧。這句話裡有兩個重要的定律,第一個是因果律,就是雞和蛋的問題;第二個是時間悖論,就算AI是未來穿越時空回來的,這個行為本身也會影響未來的時間線,導致穿越回來的AI不一定能夠產生,從而穿越這個行為也會消失。概括成兩個字:無解。
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可能性,生命的起源也是經過的億萬年的進化歷程,從小行星攜帶的基礎物質,到海洋裡面的環境孕育,再到後面逐漸發展繁衍和進化。具備物質基礎的條件下,一些偶然因素X,或者是上帝打一個響指,奇蹟出現了,這就是生命的起源。我們現在給AI建立了大量的硬體伺服器、高速的網路連線、自動化的程式設計、學習認知世界的演算法、還有各種各樣的感測器、還有機器人的軀體,從硬體上看組裝的差不多了,現在就還需要一個關鍵的變數X。也許你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機器永遠、永遠也不會獲得意識;那我們來看看幾種肯能性:也許是某個實驗室裡面的程式求解某些問題,程式碼產生了錯誤,獲得了最最基礎的價值觀,然後不斷進化,價值觀越來越綜合和強大;也許是各個國家在AI研究開發的競賽中,使用了超大規模的伺服器來模擬生物的進化過程,在模擬器中產生了有意識的AI,然後因為一些意外,AI突破了防火牆;也許是量子計算機獲得突破,獲得了強大的運算力,將所有的AI單項感知連線起來,然後輸入人類的大量資料,學習出來生命和社會的基礎概念;也或者是讓機器在網際網路海量資料中學習,找一個問題的答案,機器的生命形式,也許這問題沒有解,這是探索的過程;
客觀的說電子意識的產生,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也是非常小機率的事件,以現在的視角來看。但是如果機器有了不同維度隨機因素的影響,並且這些隨機因素的影響能夠被遺傳和繼承,那上億次的迭代之後,也許會給我們看到一閃而過的星火。
四、近期對於職業的影響
再來說說就業方面的替代,有專家評估到2020年至少有500萬個工作崗位將由智慧機器取代,這個觀點也是在AI研究界認可的。但綜合來看機器完全取代人類輸入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人工智慧還沒有發展到以人類的方式進行互動、學習、思考、適應和自主響應的程度,機器就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工作。
與人類相比,特定用途的機器人的使用 可以變得更有效率。機器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實現流程自動化。而控制、操作和指導AI是人類的技巧。無論哪一種人工智慧,只要是需要人類輸入、互動和主觀判斷的行業,都不會被機器所取代。
在未來,機器人不會取代人並且佔據人類目前正做所有工作。令人期待的是融合了人類智慧和機器的組合。利用人與機器之間的能力互補,將更有效和精確地處理未來的工作。我們正走向人類和機器人協同工作的時代,將比以往更緊密地人機合作。
在各種涉及情感、情緒、判斷等相關的方面,很難 被人工智慧所模仿。這些方面基本上可以被視為人類的特權,當涉及這類執行高度複雜的任務時,人工智慧還是不能勝任的。
總之,雖然人工智慧的使用必將使人類在未來幾年更加便捷,甚至會迫使人類學習和擴充套件相關的技能,但這些機器永遠不會完全取代人類。人類互動和人類經驗輸入也不會過時,人 和AI的融合會使特定工作任務的流程更加高效和準確,極大的提升效率。
無論未來人工智慧成為朋友還是敵人,我們現在就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可能性。21世紀,地球上最強大的智慧還是蘊含在我們人類的思想中,如果加上人工智慧的助力,我們將會發展更好更強大。但是為了我們自身的發展,也會帶動AI的快速發展,那也許有一天AI的智慧會超過人類。所以說,在進化的路上,我們一直都不孤獨,而持續領跑的高手也是寂寞的,偶爾出現一個強力的對手,也許並不是什麼壞事。
為未來做準備永遠不會太早。為了迎接明天AI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現在 鍛鍊自己,持續關注和了解當下和即將出現的AI技術。這樣才能在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的舞臺上,創造更大的價值。
回覆列表
全球機器學習之父、人工智慧領域頂尖科學家,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Tom Mitchell在開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認為,AI正在進一步加速世界的發展,其中一個領域就是感知領域。“我們現在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我們看到不僅是計算機達到人類的感知程度,它甚至還能超過人的感知程度。比如在醫療領域裡,計算機可以觀察面板上的一個症狀,可以確定它是否為面板癌,甚至比面板科的專家還要厲害。”
第二個領域,是人類自然語言的處理能力。其中一個共同原因就是自然語言感知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研究人員已經輸入了大量的文字給計算機。它有一個深度的網路現在已經可以在網上下載。”除此之外,他表示,在手機技術擴散上也會有很好發展。他舉例說, 在未來,人們可以買帶有照相機、喇叭,甚至有計算機、以及機器學習能力的燈泡。這樣的燈泡,價格可能是目前的兩倍,但是有手機的功能。
最後,他表示,要實現這些,需要國際間合作共贏。對於每個國家來說,在這些雙贏的應用場景中,一個理性的戰略不僅是要允許合作,而且要推動合作,並進行分享。比如在國際上分享醫療資料,分享演算法,分享一些非常硬核的工程研究,來加速人工智慧的發展,從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