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請客觀評價)?康熙皇帝在位政績卓著,全國統一,並且承諾“永不加賦"。
11
回覆列表
  • 1 # 楊懷斌4

    不算。康熙帝只能算作是守成之主。我個人認為,能算得上千古一帝的,只有秦始皇和漢武帝。明太祖勉強算是。

    秦始皇的功績就不用說了,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都是秦始皇的徒子徒孫。秦始皇領導秦國統一六國,首創皇帝制度,首創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這些都是開天闢地的偉業。漢武帝沒有秦始皇那麼大的氣魄,但是在思想文化上,他確立儒家思想為朝廷的官方思想;在軍事上,他派衛青、霍去病等將領討伐匈奴,把匈奴打回了漠北,還殺了一個匈奴單于;在外交上,派張騫西出西域,聯絡西域國家,後來又派軍隊討伐西域,確立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附帶成功打通了絲綢之路,為漢朝和中亞、西亞、南亞國家的交流奠定了基礎;在政治上,徹底削弱了諸侯王,坐實了中央集權制度,還把中國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納入到中原政權的統治範圍,此後的幾千年,這些地區一直沒能像越南那樣從中國獨立出去。所以說漢武帝雖然是守成之主,但是他的功績實同開創,說他是千古一帝,那是一點水分都沒有。

    說明太祖是千古一帝,那是因為明太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平民出身的皇帝。

    康熙皇帝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軍事等各項政策,都是在前人的改進版,根本沒有什麼開創之舉。說他是千古一帝,實在是誇大到沒邊了。

  • 2 # 攸揚文史

    不算。

    我們不妨來詳細分析一下康熙皇帝的建樹。

    康熙繼位時年僅六歲(虛歲八歲),順治為他留下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

    康熙首先面對的就是鰲拜問題。鰲拜居功自傲,盛氣凌人。康熙六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14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但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康熙大權旁落。康熙隱忍不發,召集少年侍衛在宮中作“布庫”之戲,後來突然命令這些侍衛在鰲拜進見時將其逮捕,成為少有的從權臣手中奪回權力的皇帝,由此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對少年康熙的這一成就,不得不說是少有的。

    康熙隨後面臨的是三藩問題。康熙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隨後,吳三桂假裝請旨撤藩,康熙同意。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提出反清復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他又派人四出散佈檄文,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著,福建耿精忠、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三藩之亂,全國鼎沸。康熙採取堅決打擊吳三桂,招撫其他人的政策,孤立吳三桂。隨後,經過數年的戰爭,成功平定三藩之亂。年輕的康熙面對全國性叛亂,沉穩應對,安排得當,他的這個成就當比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更勝一籌。

    就在三藩平定前夕的康熙二十年,鄭經中風而死,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是進攻臺灣的好時機,並向康熙推薦了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臺,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鄭氏政權投降。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三縣,隸福建省,並在臺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大大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在對臺管理問題上,康熙的貢獻也是卓越的。

    又是在即將解決臺灣問題之前,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康熙又開始了對沙俄問題的解決。經過雅克薩之戰,清朝最終迫使俄國攝政王索菲亞公主向清廷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廷答應所請,准許沙俄軍殘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勘定了兩國邊疆。《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邊界條約,在這一份條約中,“中國”一詞第一次被正式用作我們這個國家的名字,從此我們才正式的有了華人這個名字。對於有些堅持滿清非中國理論的人來說,倒是挺諷刺的。康熙透過《尼布楚條約》維護了東段領土主權,但同時因內奸、形勢(葛爾丹)、實際掌控力(部分領土當時並沒有被清政府管轄)等因素,還是割讓了部分領土。最重要的是,此戰中康熙皇帝雖然見識到了火器的巨大戰鬥力,卻以不得中斷前人的弓箭長矛為理由,禁止清軍配備火器,只是自己留了兩把把玩。一方面瞭解甚至喜歡近代科技、甚至已經看到了蓬勃發展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威脅,另一方面卻防範、不發展近代科學,是康熙非常矛盾的一個特點。這一點對後世可謂遺害萬千。幾百年後,西方國家果然如同康熙所預言的那樣,打破了中國的國門。只是既然已經想到,為什麼不做出改變,恐怕康熙的這份心思是很難猜透了。

    上面也提到了,《尼布楚條約》中方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葛爾丹作亂。康熙隨後三徵葛爾丹,最終殺了葛爾丹,將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中原王朝與蒙古高原遊牧民族打了幾千年,終於得了一個消停(徹底消停得到乾隆)。這份功業,大約可望唐太宗的項背。

    下面我們再談一下立儲問題,康熙在立儲問題上處理得不好,造成了九子奪嫡、黨爭激烈的結果,雍正上臺後兄弟相煎,康熙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君權問題上,康熙設立南書房,強化皇權。大批漢族士大夫先後進入南書房任職。南書房的設立,一方面籠絡了漢族知識分子,一方面使康熙受到更多漢文化的薰陶,最重要的是削弱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外朝內閣的權力,強化了康熙的皇權。

    治國方面,康熙推崇禮義教化,實行仁政,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與敗家子乾隆的出巡純屬費錢不同,康熙的巡視是真的深入百姓,南懷仁記載他巡視時“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對民情的瞭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康熙親政後,宣佈停止圈地,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和發展經濟。秉持“藏富於民”的思想,在陝、雲、貴、川、粵等省全國二十多個省區蠲免錢糧丁銀、通賦,其中重大蠲免計32次。並從康熙五十一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普免天下錢糧。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間,清政府蠲免錢糧共計545次,免除天下錢糧計銀1.5億兩。同時,康熙還對按丁徵收丁稅的方法進行改革。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稅額數作為定額,以後新增人丁,不收丁稅,所謂“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但可惜的是康熙晚年倦勤,官吏貪汙,吏治敗壞,不復早年之風。

    上文也提到了康熙對西方科學的矛盾態度。事實上,大家有一個錯覺,就是明清閉關鎖國。實際上閉關鎖國是分階段的,康熙前期因為對付臺灣而實行海禁政策,在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由鄭氏那裡瞭解到對日貿易的眾多好處,於是清政府於康熙二十四年正式廢除了“遷海令”,頒佈了“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著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全球通史》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同時,康熙對歐洲國家表示警惕,“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很遺憾,康熙不幸言中。雍正時期由於與羅馬教廷的禮儀之爭不斷加劇,雍正再度閉關鎖國,直到鴉片戰爭。

    上面說了這麼多,大家可以看到,康熙的文治武功都很卓著,基本上符合中國傳統上對一個明君的標準。但是康熙後期怠政,吏治腐敗極其嚴重。同時,康熙大興文字獄,並且在見證了西方先進科學的情況下仍然採取消極態度,雖然他在位時期中外交流密切但他仍然起了一個很大的阻礙作用。千古一帝,應當是空前絕後的有著傑出成就的皇帝。康熙皇帝大約只能比肩文景、貞觀、永樂,算一個明君,稱不上千古一帝。能配此殊榮者,中國歷史唯秦始皇、漢武帝兩位皇帝耳。

  • 3 # 老李好樣的

    擒鰲拜,平三藩,復臺灣,阻沙俄;尊孔孟,開鴻儒,重農桑,修水利。可謂文功武治。但開海又禁海,閉關鎖國;別漢滿,文字獄,扼血性,造奴性,斷文化,使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失去脊樑,影響至今;後期吏治腐敗,政不清明;不善建設,國庫虧空,百姓貧困。難稱千古一帝。

  • 4 # 雲淡風清3176

    康熙皇帝算千古一帝。康熙大帝文治武功卓越,在位時間六十多年,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

  • 5 # 使用者62617554040

    說康熙不行的,還不是因為人家是滿族人。秦始皇雖統一中國,但是焚書坑儒,大興土木,功勞固然大,但過失足以抵功,功過相抵,沒啥說的。煬帝雖修運河功大,但貪圖享樂,暴政害民,更是直接導致隋朝滅亡。太宗李世民治國功大,但是奪位時弒父殺弟是為不孝。成吉思汗更不用說,只識彎弓射大雕。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但統一後殺盡功臣是為忘本。康熙雖然沒有讓中國走向資本主義,但是平外患,治內亂,讓剛成立的大清走向昌盛。試問除了康熙,還有哪位皇帝,不是開國皇帝在死後的廟號可以用“祖”完全是因為康熙卓越的功績,死後廟號定為“清聖祖”,無論怎樣說,康熙就是“千古一帝”古之皇帝有誰可以與之匹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高質量的網路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