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痕320201
-
2 # 聊影君
父母死亡,兒女須戴重孝;夫亡,妻不必戴孝;妻亡,夫不必戴孝;小輩亡,長輩不戴孝。長輩死,所有小輩都得戴孝;長孫,長侄要戴重孝。戴重孝者須著麻衣麻鞋,一般戴孝只穿白,束白布條,或佩戴白紗、黑紗,在鞋頭嵌一塊白布即可。戴輕孝數日後即可脫去,戴重孝頭髮須留蓄四十九天,有的須“百日”、“週年”或“三年”後方才脫孝。
人死後,在廳堂設神主牌位,俗稱“靈牌”。人亡七日,多請僧道誦經(拜懺)超度亡靈,俗稱做道場,又叫“過七”。人亡三年,親屬除靈脫孝叫“做三年”。殷富之家逢“三七”、“五七”、“七七”、“百日”、“週年”都要做追薦佛事。做過道場,就在大廳設神主牌位及簾桌,早晚供祭茶飯,有供四十九日的,也有供百日的,此後每逢初一、十五日定期上供,直到三年為止。1949年後,隨著後廳棺木及時安葬,孝簾供祭的已漸稀少。
不過,戴重孝已不時興,具體還要看當地風俗。但是如果要去別人家,要看人家有沒有忌諱,如果忌諱的話,最好還是別去了。
-
3 # 茶如心境
對活人就是孝敬父母贍養老人,對亡人戴重孝者須著麻衣麻鞋,一般戴孝只穿白,束白布條,或佩戴白紗、黑紗,在鞋頭嵌一塊白布即可。戴輕孝數日後即可脫去,戴重孝頭髮須留蓄四十九天,有的須“百日”、“週年”或“三年”後方才脫孝。
-
4 # 寶媽瑩瑩日記
重孝指的是直系親屬。父母死亡,兒女須戴重孝,長輩死後,所有的小輩都要戴孝,長孫,長侄都戴重孝,戴重孝者都得穿麻衣麻鞋,我們這裡一般戴孝頭頂戴寬白布,穿白衣,束白布條,然後在鞋頭縫一塊白布即可,戴輕孝數日後即可脫去,戴重孝著頭須必須留四十九,有的須“白日”、“週年”、或“三年後”後才能脫孝。我們這邊就是這樣的。
-
5 # 味哎兒
重孝是守期的表示,守孝三年的才歸重孝,不到三年的都不算,與服喪儀禮隆重否無關。
守期有三年.一年.百日.七七.五七.三七的。
守期內戒沐浴.葷.房事.迎來送往,僅添油長明燈,一天三次叩首焚香燒紙,睡息都在靈前,未入土在靈堂陪侍,入土在墳結庵陪侍,迎送禮都用跪叩頭進行,身不出陪侍處。
而披麻白服是常孝服式,即通身白布衣裝的帽衣褲鞋襪外,麻條由頭扎至拖地於身後。
現在把喪儀辦的隆重耗錢多為重孝與否的表示了,從而有了“活著不孝.死了瞧叫”比誰花費多為孝了。
-
6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重孝”一詞,華人大約都知道什麼意思。比如父母去世,兒女為父母服喪,身穿喪服,就是所謂“重孝”在身。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孝”又絕不僅僅指為父母服喪。在古代,諸候為天子,臣子為君,妻妾為丈夫,長房長孫為祖父,都是所謂重喪。要把這事講明白,而是要講講中國古代的社會倫理關係,以及與之相關的喪葬制度。
中國古代是家國同構的社會關係。家庭是小國家,國家是大家庭。所以,家庭是社會的核心。而在家庭關係中,是以我(男性)為中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而構建起社會倫理關係。從我向上下向各數四代,稱為九族,分別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身、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這種以自我為中心上下垂直的血緣關係,稱之為正支,以兄弟姐妹,形成的關係,稱為旁支。這種關係,北方人過年時供的族譜上,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古代宗法社會之下,人與人關係的遠近,與血緣關係是息息相關的。如果不明白這種關係,就會被認為不知遠近,不知好歹。喪葬制度的建立,體現的就是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係。
親人去世了,血緣關係近的,要服喪志哀,這是制度建立的第一個原因,除此之外,還牽扯到社會地位和財產的繼承問題。我們看電視劇中傳統出殯的情節中,有孝子摔盆的環節,聽人說,去世的人可能會有幾個兒女,摔盆的人,是去世者生前房子的繼承者。
簡單的明白了上面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古代的喪葬制度,除了誌哀以外,還有明確人倫和財產繼承關係的法律宣示意味。正是因此,古代喪葬制度在服飾設計上,充分體現了與死者關係的遠近。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形成了血緣關係“五服”制。一提起這些,有些人立馬會以封建落後視之,但是,我們現代婚姻法所禁止的近親結婚規定,與古代的五服血親制,是有明顯的繼承關係的。
“五服”,就是五種喪服。人去世之後,按血親的遠近,可以穿五種服裝誌哀。這五種服裝的名稱按從近到遠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其中斬衰是喪服中最重的一種。它是用粗麻布做成,不縫邊,故成斬。它的的材料是最差的,做功是最次的,以此表達孝子哀痛無心修飾之意。齊衰之下,隨著關係的越來越遠,喪服的材料和做功越來越好,最好的是緦麻。除了材料和做功上的差別,服喪時間上也有差別。越靠前的,時間越長,越靠後的,時間越短。
斬衰的服喪時間為三年。一般是子女為父母,古代臣子為君王也類似於倫理上的父子關係,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下,女子為丈夫也服斬衰。
齊衰和斬衰差不多。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都與社會倫理關係相關。在清代,男子為妻子服齊衰,為庶母,為叔伯等都服齊衰。時間也根據情況的不同,有所差別。
大功,是又次一級,比如父母為子女服喪。用大功,侄子為姑姑服喪,也用大功。
同理,之下的小功及緦麻,是更遠一層的親緣關係。
從上邊的簡單介紹能夠看出。古代倫理關係,以血緣為核心。以男性為中心。現代喪葬習俗中,男尊女卑的觀念已經被摒棄。但血緣關係,還是最重要的。
上面這些講明白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重孝”不是一個絕對概念。當一個人去世之後,他們親屬按血緣關係的關係服孝,關係越近的,孝越重,就是所謂的重孝。一般而言,父母之喪,稱為重孝,是對的。
下面是我在網上找到的《本宗九族服五服圖》。它從血親的遠近上歸納了應服喪服種類。很直觀。有興趣的可以做為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看一看。實用性已經不是很大了。但是,其中的文化精神在今天仍然不過時。
-
7 # 崔英閣工筆重彩
什麼是重孝:重孝指直系親屬,旁孝指的是其他親戚。父母死亡,兒女須戴重孝;夫亡,妻不必戴孝;妻亡,夫不必戴孝;小輩亡,長輩不戴孝。長輩死,所有小輩都得戴孝;長孫,長侄要戴重考。戴重者須著麻衣麻鞋,一般戴孝只穿白,束白布條,或佩戴白紗、黑紗,在鞋頭嵌一塊白布即可。戴輕孝數日後即可脫去,戴重孝頭髮須留四十九天,有的須"百日"、"週年"或"三年"後方才脫孝。人死後,在廳堂設神主牌位,俗稱"靈牌"。人亡七日,多請道誦經(拜懺)超度亡靈,俗稱做道場,又叫"過七"。人亡三年,親屬除靈脫孝叫"做三年"。殷富之家逢"三七"、"七七"、"百日"、"週年"都要做追薦佛事,做過道場,就在大廳設神主牌位及簾桌,早晚供祭茶飯,有供四十九日的,也有供百日的,此後每逢初一、十五日定期上供,直到三年為止。1949年後,隨著後廳棺木及時安葬,孝簾供祭的巳漸漸稀少。
-
8 # 倚齋聽風雨
重孝,意為最重的孝服,指直系親屬去世,小輩所穿的孝服。戴重孝者須著麻衣麻鞋,古代戴重孝者,有的須四十九天,有的須百日,更有甚者,須一年或三年後方可脫孝。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很多繁文縟節已被逐漸淘汰或簡化,戴重孝已不時興,關於重孝的諸多禁忌,人們也逐漸不太在意。
著重孝,是小輩對亡故直系親屬所表達的悲痛以及不捨之情,以顯對長輩的孝順。雖說“百行孝為先”,但這種流於形式的孝道不是真正的孝順,人一旦去世,在世的人無論做什麼他們都已經不知道了,所謂“死去原知萬事空”。
對在世的親人盡孝道,才是真正的孝順!
-
9 # 一號儍子
這是最簡單的問題,兒子及兒媳,閨女,長孫夫妻二人等,只要全身戴孝的都是重孝!有錢的人家把侄兒夫婦及侄孫都給全身白布戴孝,沒有錢的及不大方侄兒孫子們都是頭頂孝帽,身上的孝衣是租的,窮人家的孫子只給打幡的穿新孝衣,其餘都是租的!!這是街裡親眼所見!!!侄兒全家與兒子全家,閨女的區別是鞋:重孝鞋白布邊縫成淨的,傍孝白布邊縫成毛邊!
-
10 # 誠信的人
各地風俗不同,說法不一,一般情況下,就是父母亡者,兒女們穿重孝,頭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衣,鞋子縫白布鞋,如果兒子不在世,由長孫代父穿重孝,:直到老人入土為安,過去時代孝子穿到五七日,不出家門守孝,現在時代改革了,孝衣只穿到老人入土為安為止。
回覆列表
重孝指為直系親屬,旁孝指的是其他親屬。
父母死亡,兒女須戴重孝;夫亡,妻不必戴孝;妻亡,夫不必戴孝;小輩亡,長輩不戴孝。長輩死,所有小輩都得戴孝;長孫,長侄要戴重孝。戴重孝者須著麻衣麻鞋,一般戴孝只穿白,束白布條,或佩戴白紗、黑紗,在鞋頭嵌一塊白布即可。戴輕孝數日後即可脫去,戴重孝頭髮須留蓄四十九天,有的須“百日”、“週年”或“三年”後方才脫孝。
人死後,在廳堂設神主牌位,俗稱“靈牌”。人亡七日,多請僧道誦經(拜懺)超度亡靈,俗稱做道場,又叫“過七”。人亡三年,親屬除靈脫孝叫“做三年”。殷富之家逢“三七”、“五七”、“七七”、“百日”、“週年”都要做追薦佛事。做過道場,就在大廳設神主牌位及簾桌,早晚供祭茶飯,有供四十九日的,也有供百日的,此後每逢初一、十五日定期上供,直到三年為止。1949年後,隨著後廳棺木及時安葬,孝簾供祭的已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