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陽熱線yu心理諮詢

    直接給答案,叫“創傷性事件”,即生活中不曾預料突然發生的對人身心有嚴重傷害性的事情。包括地震等天災,也包括親人意外死亡(人禍)。

    “創傷性事件”帶給不同人的影響不同。程度可重可輕。輕的一段時間會從心裡漸漸忘記。重的,則會給人留下長期的“創傷性心裡”,這種創傷心理,如果不透過專業的心理干預,會影響當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大地震後,通常都有專業諮詢師去災區給大家進行心理干預。當然,這種干預,效果很難評估。

  • 2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心理學上將那些“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定義為創傷性事件,面對創傷性事件所產生的一系列情緒生理狀態,稱為應激(Stress)。應激是正常的身心反應,很多時候機體在應對危機時會自主的開啟作戰系統,只為了調動充分的生理心理機能來應付當前的事件。而當創傷性事件遠遠超出自身能夠承受的範疇時,會出現應激相關的一些障礙。

    急性應激障礙

    在遭受強烈的心理應激後立即出現、持續時間短暫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木僵狀、解離障礙等,常在幾小時或幾天內消退。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在遭遇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事件後延遲出現或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一般在創傷事件之後數天到6個月內發病,病程多持續1月以上。臨床表現以創傷體驗復現、持續性警覺增高、持續的迴避與反應麻木為主要特點,嚴重程度可有波動性。

    適應障礙(AD)

    在明顯的生活改變或應激事件之後出現的以焦慮、抑鬱等為主的情緒障礙、適應不良的行為障礙或生理功能障礙,同時伴有社會功能受損的異常狀態。誘發事件產生後1個月內起病,應激源消除後,症狀持續一般不超過6個月。

    以上參考自DSM-5及《精神病學第6版》

    不要小看“生活改變”,同一個生活事件,對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意義,由此感受到的壓力也有所不同。當自覺承受的壓力已遠遠超出自己的應對能力時,人會感到無力無助,有時候真的是會崩潰的。

    那麼,為什麼遭受創傷性事件後,有的人因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卻能夠重新振作呢?來看一張壓力的心理學模式圖:

    面對應激源,我們的內在世界會自動快速地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自己有能力hold住,是否有攜手並進的戰友。這個評估體系是根據我們從小到大逐漸形成的角色定位,一路打怪所積累出來的經驗值和戰鬥力建構起來的。

    若評估無法應對,那麼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感。當然,這是一個動態的評估過程,隨著個人應對策略的調適,以及周圍環境的支援,壓力感會慢慢的緩解。反之,長期的疲於無效的應對,身心耗竭,自然就無力承受了。

    前面提到過,當人們面對巨大的壓力時,會產生無助感和無力感。事實上,這兩個感受是我們原始的最本能的呼喚,那就是此刻的我們需要主動向家人、朋友、社會尋求幫助,需要提升能力、找到更有效的應對辦法。

    應對壓力,源於每個人的生命智慧。

    作者簡介

    於平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透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 3 # 每日談心

    在生活中突然發生的讓人幾近崩潰的事情,例如戰爭、地震、空難、遭受攻擊、綁架、被強暴等,都稱為破壞性壓力事件也叫做破壞性應激事件。

    在實際生活中,這類壓力並不罕見,比如說女性遭受侵犯時,有些女性會變得痴呆、記憶喪失、迴避社會活動、失去安全感等,這類強烈的破壞性壓力會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

    而如果是遭受的強大的自然災害後的心理反應,有時會接近“創傷後應激障礙”,但是它們的官方名字叫做“災難症候群”,他們的特性會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驚嚇期,在這一階段,受害者對創傷和災難失去知覺,就像是通常說的“失魂落魄”,事件過去之後,往往對事件不能回憶;二是恢復期,在這一階段,受害者會出現緊張、焦慮、失眠等等,三是康復期,在康復之後,心理重新達到平衡。

    對於這些破壞性壓力造成的後果,心理干預是很有必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地震之後為什麼奔赴救災現場的除了醫生和警察還有心理專家的原因。

    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準確理解孔子“無可無不可”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