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貞

    無可無不可就是作自我和局勢的主宰,而不是被自我和局勢所掌控。事順則順勢而為,事逆則逆天改命。孔子做到了沒?但應該是有了一定把握。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即此境界。

    有了順逆的能力才能無可無不可,而隨心所願。憂悲煩惱失控暴躁老病,都是痛苦無益的,為什麼持續存在且愈演愈烈?逆的能力缺失是根本,一味順其自然,只有為芻狗奴隸的份!

  • 2 # 感照

    無可無不可,就是隨機應變的意思。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冀東老李

    所以大家在現實生活中不要執著某件事到底怎麼去做。只要我們秉持一種生活理念,追求一個政治理想,這不能變,至於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改變的,也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只要遵循宇宙規律就行。

  • 4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孔子是聖之達者,無可無不可。這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說他比較通達,不死板,不教條。孔子自己也說“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就是不憑主觀猜測做事;做事不要一定咋樣,一定不咋樣,根據情況確定對策;做人不拘泥、不固執己見;做人做事不自以為是,也要聽聽別人咋樣說,看看別人咋樣做。

  • 5 # 使用者76067480749

    如果你知道,就不用我說了。如果你不知道,我說了你還是不知道,說與不說有什麼用呢。狗從幼兒園一直上到大學。狗一點沒變。

  • 6 # 李庚19

    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語出《論語》,我的想法是不同於世俗俗流,是即不認可絕對肯定也不不認可絕對否定,於人於物,異於是,孔先生追求精神獨立自由,不同流合汙不模稜兩可,彰顯文人特立獨行風骨,無可無不可,是一種認知境界,是從心所欲不逾距,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的認知方法,因萬物皆可與不可間,需定界區別,無可,否定肯定即否,即事物自我否定方面,辯證,屬陰,無不可,雙重否定又肯定即肯定,即事物自我肯定方面,唯物,屬陽,孔先生深修,易,懂陰陽不足為奇,感嘆,盛名之下必有乾貨,只是吾輩後人淺薄或別有用心,孔子深究僅大學者一位無他,

  • 7 # 名門書院

    “無可無不可”,這句話出自《論語·微子》,孔子是在評價了幾位隱士之後,接著說:“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意思是說,我與他們不同,未必非要這樣做,也未必不這樣做。孔子所言,看似模稜兩可、圓滑世故,沒有原則、立場,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其實,在這平淡無奇的言語中,卻含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體現出極其高深的修養,它與老子所云:“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隨波逐流,不自是自見,通達圓融,執其兩端用其中,不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正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儒家之道。

    所以,欲若準確理解“無可無不可”這句話的思想內涵,必須首先要了解儒學的中庸之道,弄清楚孔子本身與他所評論的幾位隱士有什麼不同,這幾位隱士,有者“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有者雖“降志辱身”,但善於守孝,他們與孔子本身所不同者,乃是積極入世與消極隱世的區別——志之高下,行之不同。孔子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他非是強而為之,而是知難而進,遇難不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後來,孟子進一步詮釋道:“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孟子認為,孔子是聖人中最合適宜的人,他的行止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既有靈活性,也有原則性。他的原則性在於上不違背天理,下能合乎人情,不偏不倚;他的靈活性在於上能體悟天心,下能體恤民意,大中至正

    天下蒼生,形形色色,而“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這是何等的智慧,何等的氣度與胸懷,偉哉大矣——孔子。

  • 8 # 顏小二述哲文

    孔子“無可無不可”需要結合孔子“中庸思想”來理解,這句話實則是孔子在強調做事要有靈活性,不可偏激。

    同時,孔子亦在“無可無不可”的基礎上指明,想要做到“無可無不可”,就要做到“四絕”,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做事不要帶有成見,不要不留餘地,不要固執,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1、“無可無不可”與中庸思想

    如果沒有聯絡“無可無不可”的上下文,可能會把這句話理解為“沒主見”,繼而認為孔子沒主見,這樣的理解肯定是不對的。要理解這句話,先結合這句話的上下文,然後以孔子的中庸思想進行分析,就能明白其真意。

    《論語》是這樣記錄這句話的:

    孔子說:“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孔子這是在說,像虞仲、夷逸這樣的隱士,他們為了能夠保持自己高潔情操,不受世俗所叨擾,選擇隱居,這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孔子卻認為自己還是和虞仲、夷逸有些不一樣,自己沒有什麼非要隱居的理由,也沒有什麼一定不去隱居的念頭,只是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罷了。或者這樣說,在孔子心裡,沒有什麼是非要做的,沒有什麼是一定不能做的,只有什麼時候適合做什麼事情罷了。

    可見,孔子之“無可無不可”並不是說孔子沒有主見,而是孔子在借這句話強調做事要靈活,不能走極端。對於孔子“無可無不可”的理解,我們可以結合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強調不偏不倚,但是卻並不贊成“盲目折中”,而“無可無不可”的“適時而為”正是中庸不偏不倚之靈活性和原則性的體現。

    2、想要做到“無可無不可”,就要做到“四絕”

    同時,孔子亦指明想要做到”無可無不可“,就要做到“四絕”,所謂四絕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下面,我們來分別理解一下“四絕”裡的智慧。

    (1)毋意:做事不宜又先入為主的主觀成見

    所謂的“毋意”就是說,遇到事情,不要進行先入為主的主觀判斷,我們的主觀情緒往往會遮蔽我們的眼睛,引導我們做出錯誤判斷,以至於引發“一葉障目”之悲。說得直接點,就是做事要客觀,切忌感情用事。

    (2)毋必:做事要留有餘地

    做事不留餘地,不是什麼太好的習慣。如果在與他人交往中總是不給別人留餘地,那麼就顯得自己太過於“自私”,不會考慮別人,這屬於“不仁”的體現。而對待自己時“不留餘地”,這不是精益求精的體現,而是一種極端,往往會導致得不償失的結果。所謂的精益求精,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做到極致,而非無視範圍胡亂作為。

    (3)毋固:做事不可固執

    固執往往是“有勇無謀”的體現,並且會將事態推向更糟,是一種極端的體現。所以做事情一定不可以固執,尤其是領導者,要廣泛聽取他人意見,進行實事求是的客觀分析,以求做出不偏不倚的處理。

    (4)毋我:不能太過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往往是反中庸的,做事的動機總是利己的,這樣的人,一般難以獲得他人真誠的幫助與信任。而且在“自我”之利己心的驅使下,人容易走極端,這對自己個人發展來說,弊大於利。

    3、總結:“無可無不可”是中庸之道靈活性的體現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無可無不可”並非是說孔子沒主見,而是孔子中庸之道靈活性的體現,告訴我們做事不可極端,不可偏激,要在不偏不倚中把握靈活性。而要做到“無可無不可”,首先在為人處世上不可有先入為主的主觀成見,要冷靜客觀,不可感情用事;其次,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都要把握度,在合理範圍內留有餘地;再次,固執往往會阻塞人的視聽,是一種極端的表現,屬反中庸,不可取;最後,要杜絕以自我為中心,不要讓自己的利己之心驅使自己做出極端的事情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非常生氣,我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