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週六不上班668

    牛沙門氏菌病又稱犢牛副傷寒,主要侵害新生幼犢,主要症狀是下痢。臨床表現敗血症和胃腸炎的症狀,慢性病例還可表現肺炎和關節炎。病原常見的病原體為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和都柏林沙門氏桿菌。沙門氏菌對鹽醃、熏製的抵抗力較強,但常用的消毒劑均能很快將其殺死。本病主要侵害10~30日齡的幼犢。副傷寒病毒和帶菌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病牛和帶菌牛的膽囊內長期存有病原體,不斷隨糞便排出,汙染水源和飼料而散播本病。帶菌母牛有時可透過乳汁排出病菌。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帶菌牛隻在不良外界環境下,也可發生內源性傳染。飼料不足、管理不善、衛生不良、飲用汙水以及罹患其他疾病時,均能促進本病的發生和傳播。犢牛往往呈流行性發生,成年牛散發。症狀潛伏期平均為1~2周。幼犢發病後多呈急性經過。病初體溫升高到40~41℃,脈搏增加,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併發生結膜炎和鼻炎。常在病發後3天下痢,糞便呈灰黃色液狀,混有黏液和血液,具有惡臭。病情嚴重時出現腎盂腎炎的症狀。即排尿頻繁,表現疼痛。尿呈酸性反應並含有蛋白。病毒多因脫水和酸中毒而迅速衰竭,臥地不起,高熱不退,於發病後第5~10天死亡。未死者可能發生關節腫或支氣管肺炎。成年牛症狀多不明顯或取隱性經過,少數表現嚴重下痢,糞便帶血,劇烈腹痛,並可很快死亡。孕牛流產。即使症狀消失,仍帶菌,隨糞便排菌。汙染環境造成新的汙染。急性病例剖檢時在胃腸黏膜出現炎性病變,全身黏膜、漿膜及心膜可見多數出血點。淋巴結、脾、肝及腎腫大。肝及脾散佈有灰色小壞死灶。慢性病例有炎症灶,且伴發壞死。肝有壞死結節。小腸黏膜有出血點,膝關節及跗關節發生漿液性炎症。治療發生本病後逐頭檢查,將病畜和可疑病畜隔離治療。口服新諾明,每千克體重70毫克,首量加倍,每天2次。沙門氏菌易產生抗藥性,如用一種藥無效可換另一種,如土黴素、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恩諾沙星等。也可採用畜毒清、氨苄青黴素混合肌內注射。下痢較重時,應對症治療,如及時輸液,以防脫水等。用5%碳酸氫鈉防止酸中毒,心力衰弱者給予強心劑。預防主要是加強對犢牛和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以增強抵抗力。對新生犢牛在分娩後2~3小時,注射抗菌血清緊急預防,並於10~14天后再注射。防止犢牛吃汙染的墊草或飲汙水。牛舍、用具保持清潔,定期消毒。病死牛應深埋或焚燒。也可使用牛副傷寒氫氧化鋁菌苗進行預防接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尤拉公式“e^(iπ)+1=0”的哲學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