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種類很多,全世界已發現25000多種,中國常見的食用蝸牛是非洲蝸牛,又名褐雲瑪瑙螺,廣東人稱它“名菜螺”。每年5-11月間是蝸牛活動季節,冬季氣溫下降和夏季乾旱酷熱時,蝸牛進入休眠狀態。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及世界各地,僅中國便有數千種。蝸牛除入藥外均不可食用,中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雲瑪瑙蝸牛、高大環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現在世界各地作為食用並人工養殖的蝸牛主要有三種:
法國蝸牛
又叫葡萄蝸牛,因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內,以葡萄莖、葉、芽、果等為食而得名。又因其形似蘋果,故而又稱蘋果蝸牛,學名叫蓋罩大蝸牛。亮大蝸牛品種產於法國、義大利、前蘇聯等國。溫度與散大蝸牛適應界限基本相同。本品種體重可達400克。
貝殼呈圓球形,殼高28~35mm,寬45~60mm。殼質厚而堅實,不透明,有5.0~5.5個螺層,螺旋部增長緩慢,呈低圓錐形。體螺層膨大,殼口不向下傾斜,殼面呈深黃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並有多條黑褐色帶。殼頂鈍,成體之臍孔被軸唇遮蓋。殼口呈橢圓形,口緣鋒利,口唇外折,內質呈淡黃色或淡褐色。
華蝸牛
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高10mm,寬16mm。有5-5.5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殼頂尖,縫合線明顯。殼面黃褐色或黃色。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殼口橢圓形,其內有條白色瓷狀的肋。臍孔呈洞穴狀。
庭園蝸牛
屬“哈立克斯”蝸牛,原產歐洲中西部的法國、英國等地區,通常棲身於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又叫散大蝸牛。其成蝸牛體形略小,直徑約3釐米左右,螺殼質薄,呈黃褐色,並具有4條紫褐色帶,殼表面佈滿許多黃褐色的小斑點。目前,中國養殖的散大蝸牛,因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較差。
瑪瑙蝸牛
臺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於瑪瑙蝸牛類。瑪瑙蝸牛原產於東部非洲的馬拉加西島,後來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故又稱為非洲大蝸牛。螺形呈錐狀,螺殼表面包有一層黃褐色的殼皮,並帶有深褐色花紋。通常成蝸牛的螺殼長約6~8釐米,寬約3~4釐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唯一的動物性蛋白質。由於此種蝸牛肉味鮮美,倍受歐美老闆的歡迎,致使非洲大蝸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較適應在中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
蝸牛具畏光性,晝伏夜出,白天多潛伏於雜草叢生、樹木蔥鬱、農作物繁茂的陰暗潮溼環境,以及腐殖質多而疏鬆的土壤裡或藏在枯枝、落葉層和洞穴中。若遇地面乾燥或大瀑雨後,蝸牛往往爬到樹幹、作物莖和葉子背面。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溼、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沒,最怕Sunny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合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髮育最快);空氣溼度60%~90%;飼養土溼度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於15℃,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
蝸牛喜歡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溼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溼怕水淹。在潮溼的夜間,並投入溼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髮育和繁殖旺盛。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液體,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會有危險。 排洩
蝸牛排洩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洩的,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透過腹足和粘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
呼吸
蝸牛的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稱為“呼吸孔”,這是氣體進出的地方。仔細觀察,呼吸孔常會一開一關,就像是蝸牛呼吸用的“鼻子”;而當蝸牛縮排殼內時,還是會將呼吸孔的開口留於殼口處以便呼吸。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內臟團間,形成1個與外界相通的空腔,稱為“外套膜腔”。蝸牛的呼吸器官就藏於外套膜腔內,有時透過蝸牛的殼,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佈的肺血管網,大多位於前側,靠近頭部的方向,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食性
蝸牛覓食範圍非常廣泛,主食各種蔬菜、雜草和瓜果皮;農作物的葉、莖、芽、花、多汁的果實;各種青草青稞飼料、多汁飼料、糠皮類飼料、餅粨類飼料均食。蝸牛是靠口來攝食的。
蝸牛種類很多,全世界已發現25000多種,中國常見的食用蝸牛是非洲蝸牛,又名褐雲瑪瑙螺,廣東人稱它“名菜螺”。每年5-11月間是蝸牛活動季節,冬季氣溫下降和夏季乾旱酷熱時,蝸牛進入休眠狀態。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及世界各地,僅中國便有數千種。蝸牛除入藥外均不可食用,中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雲瑪瑙蝸牛、高大環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現在世界各地作為食用並人工養殖的蝸牛主要有三種:
法國蝸牛
又叫葡萄蝸牛,因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內,以葡萄莖、葉、芽、果等為食而得名。又因其形似蘋果,故而又稱蘋果蝸牛,學名叫蓋罩大蝸牛。亮大蝸牛品種產於法國、義大利、前蘇聯等國。溫度與散大蝸牛適應界限基本相同。本品種體重可達400克。
貝殼呈圓球形,殼高28~35mm,寬45~60mm。殼質厚而堅實,不透明,有5.0~5.5個螺層,螺旋部增長緩慢,呈低圓錐形。體螺層膨大,殼口不向下傾斜,殼面呈深黃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並有多條黑褐色帶。殼頂鈍,成體之臍孔被軸唇遮蓋。殼口呈橢圓形,口緣鋒利,口唇外折,內質呈淡黃色或淡褐色。
華蝸牛
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高10mm,寬16mm。有5-5.5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殼頂尖,縫合線明顯。殼面黃褐色或黃色。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殼口橢圓形,其內有條白色瓷狀的肋。臍孔呈洞穴狀。
庭園蝸牛
屬“哈立克斯”蝸牛,原產歐洲中西部的法國、英國等地區,通常棲身於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又叫散大蝸牛。其成蝸牛體形略小,直徑約3釐米左右,螺殼質薄,呈黃褐色,並具有4條紫褐色帶,殼表面佈滿許多黃褐色的小斑點。目前,中國養殖的散大蝸牛,因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較差。
瑪瑙蝸牛
臺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於瑪瑙蝸牛類。瑪瑙蝸牛原產於東部非洲的馬拉加西島,後來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故又稱為非洲大蝸牛。螺形呈錐狀,螺殼表面包有一層黃褐色的殼皮,並帶有深褐色花紋。通常成蝸牛的螺殼長約6~8釐米,寬約3~4釐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唯一的動物性蛋白質。由於此種蝸牛肉味鮮美,倍受歐美老闆的歡迎,致使非洲大蝸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較適應在中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
蝸牛具畏光性,晝伏夜出,白天多潛伏於雜草叢生、樹木蔥鬱、農作物繁茂的陰暗潮溼環境,以及腐殖質多而疏鬆的土壤裡或藏在枯枝、落葉層和洞穴中。若遇地面乾燥或大瀑雨後,蝸牛往往爬到樹幹、作物莖和葉子背面。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溼、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沒,最怕Sunny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合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髮育最快);空氣溼度60%~90%;飼養土溼度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於15℃,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
蝸牛喜歡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溼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溼怕水淹。在潮溼的夜間,並投入溼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髮育和繁殖旺盛。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液體,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會有危險。 排洩
蝸牛排洩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洩的,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透過腹足和粘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
呼吸
蝸牛的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稱為“呼吸孔”,這是氣體進出的地方。仔細觀察,呼吸孔常會一開一關,就像是蝸牛呼吸用的“鼻子”;而當蝸牛縮排殼內時,還是會將呼吸孔的開口留於殼口處以便呼吸。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內臟團間,形成1個與外界相通的空腔,稱為“外套膜腔”。蝸牛的呼吸器官就藏於外套膜腔內,有時透過蝸牛的殼,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佈的肺血管網,大多位於前側,靠近頭部的方向,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食性
蝸牛覓食範圍非常廣泛,主食各種蔬菜、雜草和瓜果皮;農作物的葉、莖、芽、花、多汁的果實;各種青草青稞飼料、多汁飼料、糠皮類飼料、餅粨類飼料均食。蝸牛是靠口來攝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