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傲公子
-
2 # 翻書公子
說到歷史,我們的腦海中肯定會浮現出很多往事。歷史,本來就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往事。人是歷史的主體。歷史即人生,人生即歷史。
所謂的歷史就是由一個一個的歷史人物所構成的歷史事件。無論哪段歷史,都是以人物的活動為線索。
有這樣一句話:“閱讀歷史等於遊覽人生,歷史比小說更精彩。”歷史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從中學習和領悟。千百年來,王朝的興衰成敗;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重大事件的隱含的曲折內幕;歷史不光向我們講述昨天所發生的事,它也告訴我們如何去解讀今天周圍的一切。
為什麼要學歷史?歷史到底有什麼用?
讀史可以鑑今,讀史可以明智。歷史中記載著過去幾千年以來的無數人,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他們面對時代的不同選擇和他們人生。
學歷史可以啟發智慧,學歷史就是要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我們的智慧,把古人的人生作為磨刀石,來磨礪我們腦子裡面名為智慧的那把刀。我們要從歷史中學到古代王侯將相治國、處世的成功之道,以及失敗的經驗教訓。歷來善於從歷史中獲得經驗的人,無一例外的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強者。
-
3 # 七分古風
歷史是非常有趣的,神秘而又變換莫測,無數人想去揭開它的面紗,但到頭來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我們所瞭解的歷史,全是來自古老文字的記載和古代文物的研究,至於歷史究竟怎麼樣,我想也許只有經歷者才真正瞭解。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特色,看似不同,但實則都遵循這某個特定的規矩。
放眼過去,再著眼當下,也許你正經歷著和古人一樣的事情。
所以,歷史是過去的事情,但卻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重演。
-
4 # 自抱卡車
歷史週期律
歷史週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權都會經歷興衰治亂,往復迴圈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極端的不公導致社會的崩潰,從而達到新的相對公平,週而復始。
歷史真相-冰冷而又真實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一般會遭到勝利者的扭曲,勝利的一方會把自己宣傳成正面,而失敗的一方則會被惡意醜化。所以在研究歷史的時候,要秉承“求是”的精神,才能學好歷史。
學習歷史的作用
讀史可以明智,正是可以以史為鑑,所以我們才能避免一些彎路。事實上,一個懂歷史的人氣心胸、格局、智慧等方面都會比不懂歷史的人優秀,所以學習歷史的確可以讓我們便的更具智慧。
這是我的一些簡單思考,有機會可以一起共同探討
-
5 # 熱狗愛電影
五千年來中國的改革與變遷,這條東方巨龍輝煌的事蹟.中華人民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屹立於東方,中國的成就曾不只一次讓其他國家大吃一驚.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文明燦爛.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華民國,世事蒼桑,歷盡了數不盡的悲涼與歡喜.
上
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中華民族自來以勤勞.勇敢.智慧著稱於世.我們的祖先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民族的優秀代表——許多傑出的思想家.政治
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不少民族英雄.起義領袖,都以他們的業績和成就,為民族的歷史畫卷增添了光彩.重溫五千年曆史,的確使我們每個炎黃
子孫感到自豪.
《中華上下五千年》彙集了人間的喜怒哀樂,淋漓盡致的描寫,引人入勝.當寫到夏朝國君壓迫百姓,荒淫奢侈時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團團怒火,為這些平民百姓打抱不平;當寫到秋瑾為
國犧牲時我又為他們滿腔的愛國熱血所振奮.當我讀到夸父逐日,感覺到夸父那種恆心,那種毅力,那種胸懷深深地打動了我;當我讀到蘇武牧時,雙又想到他真偉
大,有著無比的愛國心,足以讓每一位炎黃子孫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當我讀到後來喪權辱條約的簽訂時,更不由覺得心寒,中國如此任欺凌,心中不由感慨萬萬
千……
心中的潮起潮落完全根據朝代的變遷而變化,讓人有著身臨其境的閱讀快感.同時《中華上下五千年》又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書籍.在圖文並茂的故事中我又理解了“牧童畫家”“紅巾軍起義”“反間計”“忽必烈建元”等典故,讓我在娛樂休息中受益非淺.
曾幾何時,古埃及、古羅馬等國家都有著和中國同樣燦爛的歷史,但今天它們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澤,唯獨這東方的巨龍還閃耀著雄姿.中華漫漫五千年創造了無數世界之最和令人嘆為觀之的奇蹟.在外太空僅能見的兩大工程之一萬里長城,世界上最早最全的醫藥書《本草綱目》,還有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那都是凝聚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與智慧的結晶啊!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一起來看中國的歷史,看那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是面鏡子,上面映的是成功和失敗,榮譽與恥辱.
學習歷史,不僅僅是懷戀過去,重要的是創造未來,發揚我們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當今,中國已經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擁抱中國.在我們祖國日趨強大的今天,燦爛的古文明也給祖國增色生輝.
作為新時期的少年,在學習現代科技的同時,也要紮紮實實的學好中國淵源的歷史文化,把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代代相傳,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心潮澎湃:“今天我以祖國為榮,明天祖國會這我而自豪,我今後一定要努力學習……”!
-
6 # 碧落檀軒觀影
由必然規律促生的偶然事件引發的必然結果。它真實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被我們大多數人忽視,卻又早已根植於我們的血脈。
-
7 # 銘辛談
歷史,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環境來看。
“事後諸葛亮”,任誰都會做。很多人看待歷史問題,都會說如果當時怎麼怎麼樣選擇,那就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這就是“脫離了歷史背景去看待問題”的典型。
說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會說扶蘇和蒙恬傻,單憑一道旨意,完全都沒去核實就自殺了。為什麼都不願意去核實一下真假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
(1)即便扶蘇去核實,也見不著始皇帝。因為當時的李斯與趙高已經站在同一陣線,作為秦始皇的左右手,而且還在巡視途中,只要他們一口咬定不讓見、“扶蘇、蒙恬”必須自盡的旨意是真的,他們還是得死。
(2)即便扶蘇透過其他的細作知道了始皇帝已經駕崩,他決定不聽從旨意,然後起兵稱帝,結果也好不到哪去。
首先,整個大秦的法制體系是李斯建立的,他有無數的理由站在法律的制高點,給他們安上造反的名義而進行制裁。
接著,扶蘇起兵,名正言不順。“名正言順”,這個詞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詞。幾乎所有的造反起義,都是從說自己是順應天意開始的。
可是,扶蘇能順應什麼天意?說自己的父親殘暴,老天爺看不過眼了?如果是這樣,不單是給自己找了個藉口,還順勢給無數的民間人士或者六國舊人找了藉口。一個統一的皇朝瞬間就會因為內訌而分崩離析。
所以,扶蘇連道德的制高點也不可能把握得住。
最後,扶蘇素有賢明之名,在儒生或者各家門徒中有也有不錯的名聲,而扶蘇被派去監軍之前,發生了一件事:焚書坑儒。而這件事上,秦始皇與扶蘇發生了矛盾,秦始皇到底有多惱怒,這個不得而知,但在扶蘇心裡,肯定是種下了驚恐的梗。
而某位研究秦史的學者提出過一個觀點:扶蘇之所以那麼害怕,以至於一聽到旨意就自殺的原因,還有一個:扶蘇的母親,是楚華人。
“楚雖三戶,滅秦必楚。”這句話,成為了秦始皇心中揮之不去的陰霾。
擔心扶蘇掌權後,外戚勢力的坐大,而打壓扶蘇的身邊勢力,這也許才是扶蘇過得小心翼翼、膽顫心驚,毫不猶豫選擇自殺的爆炸點。
沒有法制制高點、沒有道德制高點、加上自己的背景身世,在已經被定死的歷史框架與背景中,扶蘇從李斯決定與趙高站在同一陣線的那一刻開始,除了自殺,就無其他選擇。
所以,只有不脫離那個特定的歷史框架與背景去看待歷史,才會明白歷史顯得如此真實,卻又如此無可奈何。
回覆列表
歷史上所發生的事情,所出現的的人,都是靠經歷者記述或者靠後人推測記錄出來的。比如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漢朝之前的內容大部分是靠史料和自己去考察,透過記錄口口相傳的故事,總結記錄出來的。
歷史上發生的事情 ,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來了解。在西方有一句話:“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史料裡的記述,有真有假,還有很多都是記述者自己的觀點。所以,歷史可以作為現代生活的參考,但是也不可以全信。
歷史上所發生的事情,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不可以改變。我們都只是一個看客而已。我們可以以史為鏡,讓自己不犯歷史上那些蠢人曾犯下的錯誤,去做正確的事情,少走一些彎路。在不遠的將來,未來的人也會把我們當做參照,不犯那些我們曾經犯過的愚蠢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