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為什麼少雨乾旱呢?首先分析一下山東的地理位置特徵,單就下雨來講,實際上山東的地理位置是先天不足的:一是離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這些乾旱少雨的地帶過近,常年受其乾旱強勢風影響深重,反之山東又處於太平洋颱風(水氣風)強弩之末,難以企及的遠端。乾溼較量,西北乾旱風大大勝過太平洋水氣風,因此山東常年刮乾燥風且風力強勁,經過些雲彩往往也被強勢的乾燥風風捲殘雲般吹得無影無蹤。二是山東境內特別是山東北部沒有連綿型縱貫東西的大山脈,既不能擋住西北乾燥風又不能留住太平洋水氣風。孤零零光禿禿的丘陵既留不住含水雲層,自己也生不成含水雲層。無論是南來的北往的雲都留不住,難以形成鋒面雨。山東連續下雨的時候往往是全國大部分地區雲層太厚不得不向山東散開來些的時候。至於那種突降暴雨的時候,就感覺好像雲彩迷了路。人是不能勝天的,做些小的努力或許多少能期待些改變,改善山東北部氣候環境,或許防風工程是最重要的,譬如:1)能不能沿山東西北帶造一條山脈,既然黃河是地上懸河,何不深挖黃河,一來降低河床二來取土用來造山?2)能不能沿山東西北帶多造幾條高大寬闊的防風林帶,用黃河的水灌養之,以期降低肆虐齊魯大地的風魔?以期改變一下魯西北一馬平川,西北乾燥風殺入山東如入無人之境的窘境。一、氣溫;全省年平均氣溫基本遵循由西南向東北遞減的分佈規律,但地區差別不大,多數都在13左右。濟寧、菏澤的南部地區和濟南、棗莊都在14以上,其中濟南14.7,是全省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半島的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都比較低,一般為11.4?11.9;魯北和丘陵地區以外的半島地區基本在12.0?12.9之間;其它地區一般為13.0?13.9。1月全省各地的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為全年最低。魯北和山東半島內陸是全省氣溫最低的區域,一般在-3左右;半島的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以及魯南一般在-1.0?-0.2之間,是全省的高值區;其它地區多數都在-2.0?-1.0。夏季太陽輻射最強,各地夏季氣溫最高。7月是內陸地區氣溫最高的月份,而半島的東部和南部沿海受海洋氣候的影響,8月的氣溫才達到全年最高。8月全省各地的平均氣溫在21.5?27.5之間。濟南、淄博、濟寧及菏澤的以南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27以上;濰坊、萊蕪和臨沂的大部及以西地區的氣溫都在26?27之間;半島的東南沿海一般在21.5?25.0,其它地區多數為25?26。濟南7月的平均氣溫仍然高居全省榜首,為27.5。從1月至7月,氣溫逐漸升高。8月以後,各地氣溫逐月下降。二、降水量;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50mm之間,其分佈特點是南多北少。泰山的年平均降水量達到了1042.8mm,是全省降水最豐富的地方。臨沂和棗莊的南部地區降水量在800?848mm之間,是全省降水最多的區域,最多的臨沭達848mm;魯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和半島的東南部為700?800mm;魯中山區、魯西南及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一般在600?700mm之間;魯西北和半島北部降水較少,一般都在600mm以下,降水最少的是黃河以北的地區,多數不足550mm,其中武城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只有508.6mm。山東各地年降水日數基本遵循從西北向東南遞增的規律。魯西北地區較少,多數在65?70天,寧津最少,只有62.7天;魯東南和半島的東部地區是降水日數最多的區域,一般在80?90天之間,其中文登最多,為90.9天;其它地區多數都在70?80天。泰山年平均降水日數高達95.1天。三、日照;山東年平均日照時數的分佈和雲量的分佈規律相反,從南往北增多,大致呈西南-東北走向,全省變化範圍為2200?2800小時。半島的中東部和魯北的大部分地區在2600?2800小時之間;魯南最少,多數在2200?2400小時之間變化,其它地區多在2400?2600小時之間。蓬萊以2807小時居全省之首,魯西南的成武只有2148小時,是全省最少,也是唯一不足2200小時的站點。山東半島地理位置是在地球北緯30度與45度之間的36至37度之間,北有渤海灣,東南被黃海所圍,因此,受一定的海洋性氣侯影響,同時也受西北及北部冷空氣影響,是西北冷空氣與東南亞熱帶低氣壓,南來北往交會之地,因此無論是北冷與南熱氣流來到半島之地,多打擦邊球,是導致降雨量少,降雨次數少的一個重要因素。半島的特殊環境是華北東端,被海洋包圍,受海洋溫度調解與內地不同,冬不冷,夏不熱,不像東北乾燥,不像江南潮溼,是中性氣候,降雨次數與降雨量均比南北少,除非天氣有覆蓋中華大地較大的雲團有較大的降雨量外,一般很難有象樣的雨水光顧山東,尤其是山東東部的膠東地區。氣象環境是,亞熱帶風暴帶來的颱風,多在海南、廣東、福建等省登陸,當向北轉為低氣壓來到山東地面時,雨量多以消耗殆盡,既便降雨,也雨量不足。除非颱風北上,如“梅花”、“布拉萬”兩次過山東半島,給膠東半島帶來充足的降雨量,使山東東部的大大小小的水庫存滿了雨水,解決了半島乾旱問題。山東半島一般是北部冷空氣與海洋低氣壓交匯之處,是冷熱、乾溼氣候南來北往打架之處,所以降雨量少,是多旱之地。蒸發--降水是地球水的永恆的迴圈過程,蒸發量與降水量保持動態平衡才能使地球氣候保持相對穩定,我們所用的淡水資源均來自大氣降水,汙水集中處理模式使巨量的淡水資源白白流入大海、河道,這些淡水資源本來因該地面、水面、植物以蒸發的方式重返大氣,、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1998年以前北京市的汙水處理率很低,那麼這些汙水去了哪裡?一部分滲入地下補充了地下水在透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在蒸發到空中、一部分蒸發到大氣中、但汙水集中處理模式卻使地面的水蒸發變成“0蒸發”,切斷了正常的地下水的補充渠道,如北京的年均大氣溼度自2004年就逐漸降低,而且北京-河北的地下水位降到了50米以下,媒體報道長安街的大樹屢屢被旱死!因此汙水集中處理模式破壞了淡水自然的迴圈,根據官方媒體的報道:2008年北京城區的汙水率達到了90%以上,這又與北京霧霾的發生在時間軸是正相關的!按住建部的資料到2011年底全國汙水處理規模為1.36億噸/日,按年增10%計算到2015年汙水處理規模將達到2億噸/日,每年的汙水處理量達2*365=730億噸,現在的汙水利用率不足20%;絕大部分中水白白流入河道、大海,如果這些汙水全部蒸發到大氣中,可以使山東省1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每平米有0.48噸的降水,即480mm的大暴雨;可以使東海77萬平方公里的海平面上升9.4cm;再者大家可以計算一下這些巨量的汙水在揮發的過程中可以吸收多少熱量使大氣溫度降低多少度?因此汙水集中處理模式對氣候的影響是不能被忽略的!乃至是災難性的,從這個角度看什麼“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都是汙水集中處理模式造成的,而非什麼CO2!水透過其氣、液、固三態的變化、吸收、釋放熱量來調節地球大氣的溫度,沒有水地球就變成了月球,尤其大氣中水的含量即大氣溼度對氣候的影響是巨大的,汙水集中處理模式使大陸的大氣中缺少720億噸迴圈水,這也應該是造成夏季極熱、冬季極寒的重要因素。分析山東省乾旱的原因,分析地理特徵、緯度等不變數沒有任何意義的,應該分析變數,近幾年最大的變數就是建設了汙水廠減弱了地面的水蒸發,
山東為什麼少雨乾旱呢?首先分析一下山東的地理位置特徵,單就下雨來講,實際上山東的地理位置是先天不足的:一是離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這些乾旱少雨的地帶過近,常年受其乾旱強勢風影響深重,反之山東又處於太平洋颱風(水氣風)強弩之末,難以企及的遠端。乾溼較量,西北乾旱風大大勝過太平洋水氣風,因此山東常年刮乾燥風且風力強勁,經過些雲彩往往也被強勢的乾燥風風捲殘雲般吹得無影無蹤。二是山東境內特別是山東北部沒有連綿型縱貫東西的大山脈,既不能擋住西北乾燥風又不能留住太平洋水氣風。孤零零光禿禿的丘陵既留不住含水雲層,自己也生不成含水雲層。無論是南來的北往的雲都留不住,難以形成鋒面雨。山東連續下雨的時候往往是全國大部分地區雲層太厚不得不向山東散開來些的時候。至於那種突降暴雨的時候,就感覺好像雲彩迷了路。人是不能勝天的,做些小的努力或許多少能期待些改變,改善山東北部氣候環境,或許防風工程是最重要的,譬如:1)能不能沿山東西北帶造一條山脈,既然黃河是地上懸河,何不深挖黃河,一來降低河床二來取土用來造山?2)能不能沿山東西北帶多造幾條高大寬闊的防風林帶,用黃河的水灌養之,以期降低肆虐齊魯大地的風魔?以期改變一下魯西北一馬平川,西北乾燥風殺入山東如入無人之境的窘境。一、氣溫;全省年平均氣溫基本遵循由西南向東北遞減的分佈規律,但地區差別不大,多數都在13左右。濟寧、菏澤的南部地區和濟南、棗莊都在14以上,其中濟南14.7,是全省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半島的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都比較低,一般為11.4?11.9;魯北和丘陵地區以外的半島地區基本在12.0?12.9之間;其它地區一般為13.0?13.9。1月全省各地的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為全年最低。魯北和山東半島內陸是全省氣溫最低的區域,一般在-3左右;半島的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以及魯南一般在-1.0?-0.2之間,是全省的高值區;其它地區多數都在-2.0?-1.0。夏季太陽輻射最強,各地夏季氣溫最高。7月是內陸地區氣溫最高的月份,而半島的東部和南部沿海受海洋氣候的影響,8月的氣溫才達到全年最高。8月全省各地的平均氣溫在21.5?27.5之間。濟南、淄博、濟寧及菏澤的以南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27以上;濰坊、萊蕪和臨沂的大部及以西地區的氣溫都在26?27之間;半島的東南沿海一般在21.5?25.0,其它地區多數為25?26。濟南7月的平均氣溫仍然高居全省榜首,為27.5。從1月至7月,氣溫逐漸升高。8月以後,各地氣溫逐月下降。二、降水量;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50mm之間,其分佈特點是南多北少。泰山的年平均降水量達到了1042.8mm,是全省降水最豐富的地方。臨沂和棗莊的南部地區降水量在800?848mm之間,是全省降水最多的區域,最多的臨沭達848mm;魯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和半島的東南部為700?800mm;魯中山區、魯西南及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一般在600?700mm之間;魯西北和半島北部降水較少,一般都在600mm以下,降水最少的是黃河以北的地區,多數不足550mm,其中武城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只有508.6mm。山東各地年降水日數基本遵循從西北向東南遞增的規律。魯西北地區較少,多數在65?70天,寧津最少,只有62.7天;魯東南和半島的東部地區是降水日數最多的區域,一般在80?90天之間,其中文登最多,為90.9天;其它地區多數都在70?80天。泰山年平均降水日數高達95.1天。三、日照;山東年平均日照時數的分佈和雲量的分佈規律相反,從南往北增多,大致呈西南-東北走向,全省變化範圍為2200?2800小時。半島的中東部和魯北的大部分地區在2600?2800小時之間;魯南最少,多數在2200?2400小時之間變化,其它地區多在2400?2600小時之間。蓬萊以2807小時居全省之首,魯西南的成武只有2148小時,是全省最少,也是唯一不足2200小時的站點。山東半島地理位置是在地球北緯30度與45度之間的36至37度之間,北有渤海灣,東南被黃海所圍,因此,受一定的海洋性氣侯影響,同時也受西北及北部冷空氣影響,是西北冷空氣與東南亞熱帶低氣壓,南來北往交會之地,因此無論是北冷與南熱氣流來到半島之地,多打擦邊球,是導致降雨量少,降雨次數少的一個重要因素。半島的特殊環境是華北東端,被海洋包圍,受海洋溫度調解與內地不同,冬不冷,夏不熱,不像東北乾燥,不像江南潮溼,是中性氣候,降雨次數與降雨量均比南北少,除非天氣有覆蓋中華大地較大的雲團有較大的降雨量外,一般很難有象樣的雨水光顧山東,尤其是山東東部的膠東地區。氣象環境是,亞熱帶風暴帶來的颱風,多在海南、廣東、福建等省登陸,當向北轉為低氣壓來到山東地面時,雨量多以消耗殆盡,既便降雨,也雨量不足。除非颱風北上,如“梅花”、“布拉萬”兩次過山東半島,給膠東半島帶來充足的降雨量,使山東東部的大大小小的水庫存滿了雨水,解決了半島乾旱問題。山東半島一般是北部冷空氣與海洋低氣壓交匯之處,是冷熱、乾溼氣候南來北往打架之處,所以降雨量少,是多旱之地。蒸發--降水是地球水的永恆的迴圈過程,蒸發量與降水量保持動態平衡才能使地球氣候保持相對穩定,我們所用的淡水資源均來自大氣降水,汙水集中處理模式使巨量的淡水資源白白流入大海、河道,這些淡水資源本來因該地面、水面、植物以蒸發的方式重返大氣,、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1998年以前北京市的汙水處理率很低,那麼這些汙水去了哪裡?一部分滲入地下補充了地下水在透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在蒸發到空中、一部分蒸發到大氣中、但汙水集中處理模式卻使地面的水蒸發變成“0蒸發”,切斷了正常的地下水的補充渠道,如北京的年均大氣溼度自2004年就逐漸降低,而且北京-河北的地下水位降到了50米以下,媒體報道長安街的大樹屢屢被旱死!因此汙水集中處理模式破壞了淡水自然的迴圈,根據官方媒體的報道:2008年北京城區的汙水率達到了90%以上,這又與北京霧霾的發生在時間軸是正相關的!按住建部的資料到2011年底全國汙水處理規模為1.36億噸/日,按年增10%計算到2015年汙水處理規模將達到2億噸/日,每年的汙水處理量達2*365=730億噸,現在的汙水利用率不足20%;絕大部分中水白白流入河道、大海,如果這些汙水全部蒸發到大氣中,可以使山東省1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每平米有0.48噸的降水,即480mm的大暴雨;可以使東海77萬平方公里的海平面上升9.4cm;再者大家可以計算一下這些巨量的汙水在揮發的過程中可以吸收多少熱量使大氣溫度降低多少度?因此汙水集中處理模式對氣候的影響是不能被忽略的!乃至是災難性的,從這個角度看什麼“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都是汙水集中處理模式造成的,而非什麼CO2!水透過其氣、液、固三態的變化、吸收、釋放熱量來調節地球大氣的溫度,沒有水地球就變成了月球,尤其大氣中水的含量即大氣溼度對氣候的影響是巨大的,汙水集中處理模式使大陸的大氣中缺少720億噸迴圈水,這也應該是造成夏季極熱、冬季極寒的重要因素。分析山東省乾旱的原因,分析地理特徵、緯度等不變數沒有任何意義的,應該分析變數,近幾年最大的變數就是建設了汙水廠減弱了地面的水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