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聖鵬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因很簡單社會制度發展跟不上實際發展速度,階級之間的鬥爭加劇,社會不公平現象長期無法調和,天災人禍導致民眾無法生存,外敵入侵,諸多原因在一個時間點爆發,自然預示一個朝代的更替

  • 2 # 聞魯生

    翻閱秦漢以來史書,感觸良多 —— 無非形散神聚朝廷輪迴!終歸非禮勿言皇帝輪流!黑格爾嗟嘆中國只有歲月重複,沒有歷史進步。其實,黑老爺子只看到了蒼生的感恩戴德,卻未看到心底裡的忍辱負重。明清兩朝山呼萬歲,偏偏造化弄人,皆未逾越三百年。都說清宮戲妖言惑眾喪天害理,高高收視率卻給了迎頭棒喝!俺很欣賞篷噠噠蓬噠噠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毋論寒暑肆虐還是人言可畏,始終沉浸昨時音樂回憶、始終執拗年輕夢想激勵 ……

  • 3 # 甬城阿斌

    先要指出:並不是每個朝代都能綿延三百年左右的,秦、隋就二世而斬,元朝不到一百年,至於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諸多小國,旋興旋滅,往往只有數十年甚至十來年,冉魏只有三年!遼、金都只有百來年。真正有近三百年左右壽命的,不過漢(兩漢四百年)、唐、宋、明、清而已。好比人的壽命有長有短,有的人能活到八九十歲,有的人三四十歲,甚至不到二十歲就死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也就應了古人一句老話"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也就是說:創業的一代是最艱苦的,也最懂得江山來之不易,倍加珍惜,但以後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能撐過三、四代而不衰落,是辦不到的。國運好,出了一箇中興之主,幾個能幹的大臣,又能把江山維持一段時間,如漢被王莽篡奪,劉秀和雲臺二十八將出來收拾江山,又建立了東漢王朝;唐在安史之亂後也是岌岌可危,幸有"元和中興"和"小太宗"即宣宗治國,又延長了一段時間;明朝若不是張居正改革,萬曆時已經完了;清若不是慈禧明白,知道滿人無能,提拔了曾、胡、左、李等漢大臣來維持局面,也撐不到二十世紀的!這幾個王朝算是較長壽的,但有的王朝第二、三代就開始腐敗,國運又不好,沒有中興之主和能幹的大臣,那很快就完了,典型的就是秦和隋。

    應該說:中國的王朝,能維持到三百年左右已相當不易!若是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也就是說富不過四五代,後來出了一個比較爭氣有作為的,其"澤"又拖了"五世",三百年左右,你算算有多少代了?子子孫孫哪裡還會懂得祖宗創業的艱難?還不享樂腐敗了?清末的八旗子弟和清初的八旗精兵能比嗎?而這時必然有一股新興勢力蠢蠢欲動!本來嘛,"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而居之"是許多人潛意識中的信條,王朝強大時,他們被壓著不敢動,一看其後代孱弱無能,還不取而代之?看看社會上的公司、工廠、商店吧,大大小小,數不勝數,但能長盛不衰的有幾家?總是興旺一段時間就不行了,另外崛起一批來取代了它們的位置,這和王朝興廢,沒什麼二樣!

    最後用孔尚任"桃花扇"裡"哀江南"的幾句作結束語:"我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是啊,三百年的老房屋,十代左右了,已經破敗不堪了,該拆掉再建了;老人氣息奄奄,也該讓位給一批新人來幹了!

  • 4 # 玩味的歷史

    黃宗羲定律,無論那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利益團體,當某個矛盾激化時,必然面臨動盪。而自身的朝廷又擁有著一大堆的既得利益團體,他們就是靠著利益聯絡在一起,當黨同伐異,相互傾扎,利益無法再把既得利益集團捆綁在一起時,那麼鉅變就會發生。

  • 5 # 金兔歷史

    一個朝代自產生到滅亡,它的歷程跟一條拋物線差不多:先慢慢發展,在中間到達一個頂峰,之後慢慢走向衰弱,直至滅亡。

    哪怕像漢唐兩朝,也沒能逃過滅亡的規律,那麼,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嗎?拋物線到達頂點之後,就逐漸下降,很多朝代的發展歷程也與此類似。

    朝代前期屬於恢復期,先前的戰亂,使得人口銳減,出現了大量的荒地,加之統治者有不少出身市井,知道百姓要什麼,典型的代表就是朱元璋,他上位後,便頒佈了許多有利百姓的政令。朝代的中期,因為前期的休養生息,給中期的盛世打下了物質基礎,所以很多朝代的盛世都發生在這個階段,不如漢武盛世、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但盛世之後,朝代開始走向下坡路,像開元盛世後,是安史之亂,唐朝步入衰弱;康乾盛世後,嘉慶即位,之後傳位道光,之後清政府內憂外患。這其中的原因,在於盛世之下更容易滋生腐敗,這種腐敗,一開始不是很明顯,等慢慢滋生壯大,就會威脅到朝代的統治根基,進而使朝代走向滅亡。

  • 6 # 羽書遲

    封建社會從經濟上看是農業經濟,農業生產由多個環節組成,一旦哪個環節遭到破壞,這一年就可能減產甚至絕收。影響農業生產的除了天災就是人禍。人禍有戰亂,兵役,傜役過甚,匪災,外族入侵等。一旦糧食生產大規模中斷,就會發生饑荒,導致農民流亡,甚至起義,從而動搖一個王朝的基礎。

    從階級角度看,封建社會主要有兩個階級: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一個王朝建立初期,統治者親歷戰亂,知道百姓疾苦,懂得緩和階級矛盾,會讓耕者有其田。時間一久,統治者大多驕奢淫逸,放任對農民土地的兼併。農民失去土地,沒了活路,除了逃亡,又是造反。

    從政治上看,加強中央集權和利益集團化是一對矛盾體。圍繞皇權宦官、外戚、朝臣、宗族勢力好生熱鬧,一旦失控,就會動搖上層建築的基礎,導致社會割裂,混亂割據就會出現。

    而中國在地緣上相對封閉,使得我們國家受到不可知外來干預力量少,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形態,中國的封建社會成為世界歷史的典型。各種因素綜合下來,中國封建王朝很少超過三百年的。

  • 7 # 源稚生

    中國歷史上,秦朝亡於農民起義(舊貴族反撲);西漢亡於貴族篡權;東漢亡于軍閥混戰,農民起義;西晉亡於異族入侵,貴族內戰;隋朝亡於農民起義,軍閥篡權;唐朝亡於農民起義,軍閥割據;宋朝亡於異族入侵;元朝亡於農民起義;明朝亡於農民起義,異族入侵;清朝亡於資產階級革命,軍閥逼宮。

    中國自秦朝一統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王朝,到清政府滅亡。二千多年來,無數封建王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為何封建王朝少有能邁過三百年這個“坎“的?

    封建政治體制和土地制度決定的,中國封建時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民耕種土地,向皇帝繳納賦稅,提供勞役,兵役,理論上說,如果土地越平均,自耕農越廣泛,國家越穩定,隨著朝代的發展,作為統治支柱的官宦,縉紳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兼併土地,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自耕農失去了土地,為了謀生,或成為流民,或成為地主的佃農,縉紳掌握了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口,並且利用自己的優勢隱瞞賦稅,逃避勞役,國家的財政就會不斷惡化,對地方的掌控力不斷削弱,流民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矛盾不斷激化。

    自從中國出現了大一統王朝之後,就出現了一種怪圈:國家統一——皇帝分封——貴族佔地——土地兼併——農民失地——天災人禍——百姓造反——推倒重來。每一次王朝毀滅,都會對人口有毀滅性打擊,因為戰亂導致土地拋荒,之後就帶來了糧食減產,饑荒瘟疫之下,生產力極低的古代人口根本無法抵禦。

    由於生產力的限制,在沒有產業革命或者高產作物引進之前,土地的生產力是固定的。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會減少。但是新出生的人口會開墾更多的土地,於是一個王朝的前半部分是比較好過的。

    但是土地資源終究是有限的,當土地資源無法再擴充套件,古人沒有計劃生育意識,人均耕地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和土地兼併怪圈是封建王朝走不出的迷宮,也是封建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兩千年來的權力鬥爭歷史,貫穿始終的只有兩條線——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君權與臣權的矛盾。這兩條貫穿始終的矛盾線,是中國權力舞臺的絕對主角,權利的漏洞是封建王朝時期的不解之謎。

    封建時代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貫穿始終,很難解決好,這幾乎是封建國家的一個頑疾,強枝弱幹,地方造反,強幹弱枝,異族入侵,很多王朝實際上是亡於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中國大一統王朝之下這個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國家就接近滅亡。而任何制度都有自己的劣勢,發展到最後,一定會出問題。所以封建王朝一般在三百年內就會有一次中央和地方矛盾的爆發。

    文官,武將,宦官,外戚,後宮,宗室 是埋在封建王朝基座下面的六枚定時炸彈,是懸在皇帝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任何一個爆炸,都有可能把帝國給炸死。

    由於皇帝是世襲的,開國皇帝再厲害,也不能保證之後的皇帝都像他一樣厲害,絞盡腦汁的設計一個制度保證這六個隱患不危機皇權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之所以不能超過300年,因所有的王朝裡,這六個隱患幾乎都會發生一個,直接或間接的把王朝給滅亡了。

    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在通常情況下,一方面死於人口增長與糧食產量的矛盾,另一方面死於土地兼併與貧富分化帶來的分配不均。這整個過程取決於王朝的組織能力,按照中國的體量,封建王朝的組織能力很難維持超過三百年。

  • 8 # 伯樂公

    在中國歷史上,一個朝代的更新無怪乎亡於外戚、宦官、權臣和基層造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於國家戰略和接班人出了問題,亡於基層造反;西漢亡於外戚篡權;東漢亡於宦官亂政;南北朝之後,隋朝統一了中國,仍然是由於國家戰略和接班人出了問題,亡於權臣;唐朝也是亡於權臣;宋朝是分裂時期就不說了;元朝和明朝均亡於基層造反;清朝亡於權臣。為什麼中國在五千年曆史中沒有走出這個怪圈,但中華民族仍然生機勃勃呢?這確實是一個歷史之謎,或許是天意使然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裡皮會再次出山執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