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翻翻二十四姓家譜而已
-
2 # 啄木鳥405
柳下惠其人名聲很大,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臧文仲其竊位者與!其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與!”。意思是臧文仲這個人尸位素餐,明知柳下惠賢能卻不向國君推薦他出來做官與自己並立於朝堂。《孟子》中盛讚柳下惠“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就是說誇他即使自己被遺棄也不怨恨,自己貧窮也不憂愁,凡事不必認真記較。
孔孟都從儒家的觀點出發誇柳下惠能維護儒家所重視的“禮”,他是儒家家著力肯定的一個人,史上也真有其人,他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大夫,展氏,名獲,字禽,諡號為惠,因食邑在柳下,故以柳下惠名世。
關於他的故事主要是道德楷模方面的,孔孟誇讚他用以勸世。第一故事即“坐懷不亂”,那是在柳下惠未顯達時,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有位無家可歸的女子前來投奔柳下惠,要求留宿,於是柳下惠答應了,拿出外衣裡住女子的身體,因天太冷,柳下惠為了不讓女子被凍到,就抱著女子以互相取暖,直到天明,但對女子秋毫無犯,諸位莫要想多了。
第二件事是有次柳下惠外出郊外訪友,天空突然下來瓢潑大雨,瞬時柳下惠被澆成落湯雞,他知道不遠處有座古廟可以暫避一下,於是快速奔向古廟,他推開廟門,愣了!原來有位一絲不掛的女子正在廟裡擰溼衣。柳下惠趕忙退出,關上廟門,就守在廟門口任狂風吹,任大雨打,他所以守在廟門口,是怕還有別人來避雨衝進廟裡。
以上兩事都有點玄,我們且不管他真假,古人把柳下惠作為楷模加以學習宣揚是非常正確的,遠比現在有些媒體炫富誨色誨淫好得多!
-
3 # 肖鄅
柳下惠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坐懷不亂。
體現的是克己復禮的精神。
克己就是一個人能夠剋制自己,戰勝自己,不為外物所誘,而不可以任性,為所欲為。
復禮就是要恢復到合理化,也就是,不能逾越禮法。
有此精神的人,古來很多。
一、東漢人楊震。
楊震是個頗得稱讚的清官。他做過荊州刺史,後調任為東萊太守。
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冒邑。冒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吏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到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
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薦舉表示感謝,二是想透過賄賂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
可是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說:“幕夜無知者。”意思是說晚上又有誰能知道呢?
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二、春秋蘧{qú}伯玉。
蘧伯玉是春秋末年衛國大夫。當時衛國的君主衛靈公,有一位賢惠的夫人。
有一天晚上,衛靈公與夫人坐在屋子裡閒聊,忽然聽得遠處傳來車駕的聲音,這聲音越來越清晰,這馬車自然也越來越近,眼看著這車就要從宮門前飛馳而過。
可就在這時,馬車的聲音不見了,車子似乎停了下來。又過了那麼一小會兒,馬蹄的踢踏聲,車輪的枝扭聲重新又響了起來,聽起來那車已過宮門而去。
衛靈公很奇怪,說這是誰的車啊,怎麼這麼怪?他的夫人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
衛靈公越發的奇怪了:“夫人,你門都沒出,怎麼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車子呢?”
夫人答道:“我聽說,為了表達對君王的敬意,路過宮門要停車下馬,步行而過。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因為光天化日才持節守信,更不因為獨處暗室就放縱墮落。蘧伯玉是我們衛國的賢人,對朝廷尊敬有加,為人仁愛而智慧。他一定不會因為是在夜裡就不遵禮節,駕車賓士而過。因此這一定是他了。”
以上個人想法——知新
-
4 # 歷史戰爭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我們熟知的典故。其故事的大意是指柳下惠懷抱受凍的女子而卻沒有對女子進行非禮。
在《三國演義》裡也有一個典故和柳下惠坐懷不亂十分相似。在《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開篇便提到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資助劉備成就霸業的糜竺。糜竺是東漢末年有名的大富豪,有一次他乘坐馬車前往洛陽做生意。在旅途的路上,糜竺遇到一個美麗的女子。這位女子請求搭乘糜竺的馬車同行,糜竺將女子請上馬車二人同行數里地。糜竺在和女子同行正襟危坐、目不斜視始終沒有對女子起非禮之意。後來女子下車對糜竺說道,她本是火德星君奉上帝之命要去燒糜竺的家。因為糜竺的德行感動了女子,女子才特意將這件事告訴糜竺。
糜竺聽聞女子之言急忙趕回家中將家中的財物全部搬出,後來糜竺宅院果然因為廚房失火被全部燒燬。
《三國演義》裡的這段典故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援引了《搜神記》裡的記載。糜竺和柳下惠一樣,他們都是古人所說的君子。在美色面前依然能恪守禮儀,這一點是值得大家讚揚的。
搜神記曰:竺嘗從洛歸,未達家數十里,路傍見一婦人,從竺求寄載。行可數里,婦謝去,謂竺曰:"我天使也,當往燒東海麋竺家,感君見載,故以相語。"竺因私請之,婦曰:"不可得不燒。如此,君可馳去,我當緩行,日中火當發。"竺乃還家,遽出財物,日中而火大發。參考資料:《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搜神記》
回覆列表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姬姓,展氏,名獲,表字禽、一字季,中國春秋時期魯華人,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後代。“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諡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因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
1柳下惠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
2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曆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
3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如唐代河東柳氏的柳宗元。
4莊子《南華經》中,率領九千盜匪,橫行於各諸侯國的大盜盜蹠,即柳下惠的弟弟。
5孔子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為柳下惠沒有得到任用鳴不平。後來柳下惠做了“士師”(掌管監獄的官),但是三次上臺三次遭到罷免,人們勸他離開,他卻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意指用正道事人,到哪裡不會被罷黜呢?但是如果要用歪門邪道的方法去對待人,那又何必去治理國家。
6柳下惠還有更直的時候。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麼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於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7柳下惠好像老和臧文仲過不去似的。一隻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於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聖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麼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麼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8孔子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臺,視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
9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