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風宋月

    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到底是偶然創造歷史還是必然創造歷史。

    我們小時候的歷史教科書都說,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的車輪滾到這一步,必然會有一個大人物出來幹一件推動或者適應該階段歷史的大事。六國紛紛,肯定會有一位大人物統一天下,至於是秦始皇還是楚懷王並不重要。三國紛紛,肯定會有一個大人物統一天下,至於是曹操還是司馬懿並不重要。

    少林派發展到天鳴禪師時代,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底層僧侶無法出頭,上層僧侶又碌碌無能,整個少林派死氣沉沉,因此才接連出現火工頭陀和何足道事件,打的少林寺連參加華山論劍的高手都沒有。

    所以張君寶的出頭是必然現象,沒有何足道,也有何腳路,何腿途之類的高手打破少林派這一潭死水,改變武林格局。即使誰都沒有出現,根據少林寺規矩,不拜師不能練武,張君寶遲早會被發現,因此他跟覺遠下山只是早晚的事。

  • 2 # 孫少俠品金庸

    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如果張三丰繼續留在少林,以他小小年紀就有九陽神功的底子,跟著覺遠繼續“修煉”,那麼他未來就會成為另一個“掃地僧”似的傳奇人物。

    另外,即使沒有何足道,如果張三丰在未來的歲月中,自己無意當中暴露了驚世駭俗的武功,只怕也未必能被少林相容。宗師肯定還是宗師,但是究竟“緣歸何處”,就只能順其自然了。

    就《倚天屠龍記》而言,只有金庸本人才明白。

  • 3 # 古金武俠

    倚天屠龍記中的崑崙三聖何足道,曾經挑戰少林,當年張三丰俗家名為張君寶,他與崑崙三聖何足道有何關係呢?為何後來創立武當派呢?

    何足道綽號崑崙三聖,因為他琴、劍、棋三絕,故而江湖朋友送他三聖的綽號。此人十分喜歡與別人比武,而武林人士皆知天下武功出少林,何足道也不例外,故而挑戰少林。

    何足道武功卓絕,絕非泛泛之輩,少林眾多高手,也無濟於事,此時張君寶與何足道對戰,憑藉九陽神功和羅漢拳法,張君寶擊敗崑崙三聖何足道。二人比武過程中,張君寶未受傷,何足道也是如此,最後結果是何足道輕功連躍,離開少林寺。

    但是張君寶未經方丈允許,私自練武,這已經觸犯少林門規,少林寺之前俗家弟子,都可以練習武功,但是當年火工頭陀事件之後,致使少林寺衰敗數十年,故而少林寺立下門規,若非得到方丈允許,少林俗家弟子不可偷練武功,輕則挑斷經脈,廢去武功,重則處死。

    張君寶的師父覺遠大師,也深知張君寶闖下大禍,然後神威大發,利用九陽神功,將張三丰和郭襄救走,離開少林寺。郭襄對張君寶說,若無去處,你可以去投靠我的父親。我們都知道郭襄的父親是郭靖,母親是黃蓉,這兩個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大俠,若張君寶前去投靠,郭靖夫婦必定重用。但走到半路,張君寶看到一個鄉下夫婦走過,聽到二人口中談話,立即大徹大悟,而後創立武當派,張君寶也就是張三丰。成為一代武學宗師。

    若何足道沒有挑戰少林,張三丰也不會出手相救,這一切都是一個迴圈罷了,所以若非何足道,張三丰也不會創立武當派。

  • 4 # 一覽眾河小

    在金庸武俠體系裡,張三丰是首屈一指的大宗師,跟達摩祖師只是提一嘴不同,張三丰從少年到老年的經歷都有詳細描述,張三丰在《神鵰俠侶》裡露面,成為《倚天屠龍記》裡的靈魂人物,在裡面活成了陸地神仙,地位尊崇,翻遍整個金庸著作無人出其右。如此厲害的人物是怎麼養成的呢,《倚天屠龍記》給出了答案。

    應當說,張三可以成為一代宗師,開宗立派,主要跟覺遠和少林寺有關係,何足道的出現只是稍微加快了張三丰成為大宗師的歷程。

    先來說一說何足道,何足道絕對是一個超級無敵大醬油。何足道一露面就是一副世外高人的形象,丰神俊逸,儒雅大方,一看不是俗物。待他在少林寺展示身手的時候,也表現的可圈可點,少林寺無論是老一輩的天鳴禪師還是達摩堂高手沒一人武功及得上他,這樣的表現,就算對比五絕,恐怕也不遑多讓。然而,何足道這麼厲害,只是為了襯托小張三丰的,那時候張三丰還叫張君寶,只是跟著覺遠修行了一點九陽神功內功,並不會武功。但最後兩人比試之中張君寶卻贏了,這也為張三丰後來成為舉世無雙的大宗師埋下伏筆:十幾歲就能讓絕頂高手認輸,這是何等逆天的人物!何足道也算是悲劇,他對郭襄很是歡喜,曾經以曲名志,但郭襄還是一心一意的喜歡楊過。武功上輸給張三丰,愛情上無法替代楊過,在倚天開頭驚豔出場,曇花一現,匆匆收場,再也沒有出來。

    何足道在張三丰面前,完全成了一個陪襯,沒有他,張三丰最後肯定也會出來自立門戶,只不過會晚一些,但絕對不會缺席。

    首先來說,張三丰跟著覺遠修行。覺遠本身不會武功,也沒有想著要如何培養自己身邊這個小弟子,只是日復一日的在少林寺做苦力,閒暇之餘就看看經書,修身養性,他把九陽神功完全當做健身養體的法門來修煉,順便帶著張三丰一起修煉。雖然覺遠沒有給予張三丰任何理論上的指導,但是九陽神功的內功基礎可就是在這個階段打下的,沒有這一段,張三丰就算天賦再厲害,也沒有辦法在對付何足道的時候挺身而出,很有可能一輩子就在少林寺碌碌無為,打水掃地,了此殘生。

    覺遠給了張三丰內功基礎,那少林寺的死板規矩就給了張三丰脫穎而出的理由。本來何足道技壓群僧,讓少林寺顏面掃地,是張三丰師徒為少林寺挽回了顏面。這個時候少林寺應該對兩人大加讚賞,收納為正式的長老弟子,這樣才是名門大派該有的氣度。但是少林寺非但沒有獎勵他們,反而要把他們抓起來廢掉,這就逼得覺遠和張三丰逃跑。正是這一跑,跑出來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宗師。

    少林寺為啥容不下張三丰師徒呢,原來幾十年前有個同樣的雜役僧人火工頭陀偷學少林武功,學成以後大鬧少林寺,少林僧人死傷無數,還有不少好手,更可氣的是還讓這火工頭陀逃跑了。可以說,這是少林寺奇恥大辱,也是他們永遠的痛,後來就規定嚴禁少林工作人員偷學武功,有違者重罰。這個規定說實話情有可原,但過於一刀切了,火工頭陀天生心狠手辣,心思歹毒,這樣的人偷學武功危害很大。可是張三丰師徒都是十分良善之輩,他們問也不問,就準備一棍子打死,嚇得覺遠只能領著張三丰跑路了。跑路途中,覺遠消耗太大去世,而張三丰則決定要自強不息,精研武功,跑到武當山山洞修行十幾年,終有所成,最後開宗立派,威震武林。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少林寺不那麼死板,認真考察一下張三丰師徒的武功人品,那麼完全可以把他們吸納為少林正式弟子,張三丰可以做個小沙彌,覺遠可以做個長老。這樣一來,張三丰肯定也不會離開少林寺,將少林武學發揚光大,一改火工頭陀帶來的頹勢。少林寺會隨著張三丰的崛起而再度崛起,再也不用蟄伏在遺忘的角落了。不過這樣的話,張三丰肯定不會想著出走自立門戶了,也就沒有武當派什麼事情了。

    如果沒有何足道出現,少年張三丰可能還是那麼不起眼,但隨著他年紀漸長,內力越來越深厚,遲早有一天會在少林眾僧面前暴露自己身懷絕技,那時候張三丰一樣會被少林寺脅迫,最終還會走上出逃自立門戶的道路。而假如少林寺突然開明起來,收納張三丰為正式弟子,那他可能就成為少林僅次於達摩祖師的傑出存在。

  • 5 # 週會567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是一個草根逆襲的典範,他原本是少林最底層的雜役弟子,透過自立自強的奮鬥、最終開山立派,自創武當,成為一代宗師。

    事物的發展變化,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外因只是條件。何足道的插科打諢,只是影響和改變了張三丰的人生軌跡,並不是決定因素。

    無論是否有何足道的“插科打諢”,都無法改變張三丰取得成功的事實。

    換句話說,張三丰建立武當派的成功,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不是何足道插科打諢“打”來的。

    當年張三丰十三四歲,彼時他叫張君寶,在少林寺跟著覺遠大師,地位低微,就是一打雜小僧。

    那時少林寺因“火工頭陀”事件,內部管理僵化,固步自封,嚴禁門下弟子私自習武,否則重罰。

    少林寺自身也因此人才凋敝,再無昔日天下第一大派之雄風。

    何足道,江湖人稱“崑崙三聖”,琴、劍、棋三絕,他以一己之力,獨自挑戰少林,少林寺眾僧竟無人能敵,在此情形下,少年張君寶因隨覺遠大師習了部分“九陽神功”,出面應戰何足道,最後取勝。

    為少林挽回顏面的張君寶師徒,非但沒成為功臣,反而因私自習武要被重罰,情急之下覺遠大師用木桶,一頭挑著張君寶,一頭挑著當時來少林寺作客的郭襄狂奔而出,逃離少林寺。

    此時的少年張君寶情竇初開,對郭襄暗生情愫,無奈自感身份卑微,在才貌、家世皆是一等一的郭襄面前,他連表白都不敢。

    郭襄“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終身誤”,心中再也裝不下第二個人。張君寶只好將這種感情深藏心底,化為動力。

    武當山下,一對農民夫婦的對話,大意是那農婦責怪丈夫在窮困潦倒時不自立自強,而去投奔親戚自取其辱,這讓張君寶內心大為震撼,如菩提灌頂、大徹大悟。從此,他深居武當山,刻苦修煉,終自創武當派,成為一代開山創派宗師。

    因此,張三丰自創武當派,是必然的,何足道的“插科打諢”何足道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沒有本來是好人,是英雄,後來被逐漸傳說成是壞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