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傳奇歷史觀
-
2 # 蕭武
諸葛誕叛亂是淮南三叛的最後一次叛亂,從諸葛誕的角度來說,包括一部分盡忠曹魏的意思,但更多的還是自保。
諸葛誕和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同族,算是諸葛亮的族弟,也是三國中晚期的知名人士。諸葛誕和司馬師、夏侯玄都是當時的名士,在魏明帝曹叡時期受到浮華案的牽連和打擊,沒有得到太多重用。一直到曹叡去世,曹爽和司馬懿受遺詔輔政的時候,才開始進入快速升遷通道。
不過,夏侯玄和曹爽是姑表兄弟,所以受到曹爽的關照和提攜更多一些。曹爽當權時期,為了和司馬懿進行政治交易,讓司馬懿讓出關中的軍權,由時為中領軍的夏侯玄出鎮長安,拜徵西將軍,而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師則接替夏侯玄,擔任中領軍。當然,司馬懿也把夏侯玄視為通家少年,也很欣賞他。
高平陵之變後,夏侯玄雖然沒有受到牽連被殺,但在曹爽被誅殺之後,被從徵西將軍任上調回朝廷,擔任太常。司馬懿當權時期,司馬懿並未為難夏侯玄。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接替司馬懿,繼續執掌曹魏朝政。這期間發生了張緝和李豐合謀準備誅殺司馬師,由夏侯玄輔政的事件,事情敗露後,夏侯玄受到牽連被殺。
如果說夏侯玄被視為曹氏夏侯氏的第二代領袖,對司馬氏掌控曹魏政權多少構成威脅的話,諸葛誕對司馬氏其實並不構成直接挑戰和威脅。不僅如此,在鎮壓淮南三叛中的前兩次,也就是王凌叛亂和毋丘儉文欽叛亂的時候,諸葛誕還給司馬氏出了大力,表現是非常積極的。
夏侯玄被殺後,諸葛誕就感到自己已經成了司馬氏的下一個目標,開始進行叛亂的準備。司馬昭特意派他的親信賈充以巡視軍務的名義到淮南,私下試探諸葛誕對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態度,諸葛誕當即明確表示反對,從而引起司馬昭的猜忌。
之後不久,朝廷就任命諸葛誕為司空,徵召諸葛誕入朝。因為夏侯玄是從徵西將軍任上被徵召入朝擔任沒有實權的太常後被殺的,所以諸葛誕得到徵召自己入朝擔任當時已經成為榮譽職位的三公之一的司空的詔命後,就已經確定的知道,司馬昭已經決心要對他下手了,所以先下手為強,起兵叛亂。
但從王凌到毋丘儉再到諸葛誕,三次淮南叛亂的目的都不相同,做法也不相同。王凌實際上是支援司馬懿誅殺曹爽的,但是反對司馬懿專政。所以王凌起兵之後,就整頓軍隊,準備率軍向西進攻洛陽。毋丘儉叛亂的時候,主要是針對司馬師專權,所以在叛亂之後試圖馬上擴大影響,就開始進攻附近的州縣。而到諸葛誕叛亂的時候,就只是斂兵自保了,把周圍的軍隊都裹挾進來,囤積在壽春,並沒有主動出擊,這其實就已經是示弱了。
為什麼諸葛誕既反對王凌、毋丘儉叛亂,而且還幫助司馬氏鎮壓這兩次叛亂,最後卻又要自己起兵叛亂呢?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為什麼不在鎮壓王凌、毋丘儉叛亂的時候就乾脆直接加入進去,而要等到這兩次叛亂的影響都已被消除,他又自己從頭再來?
這也和三個人的政治態度有關。王凌支援司馬懿誅殺曹爽,但是反對司馬懿成為第二個曹爽。毋丘儉能夠接受司馬氏專權,但是因為他和夏侯玄、李豐關係密切,所以在夏侯玄李豐被殺後,他擔心自己也受到株連,從而起兵造反。諸葛誕的情況則是,他實際上並不反對司馬氏專權,哪怕是司馬氏就這麼一代一代專權下去,他也能夠接受,他不能接受的底線是司馬氏徹底篡奪曹魏政權的皇權。
王凌是反對司馬氏專權,要殺,毋丘儉是司馬氏專權下的異己分子,要殺,諸葛誕則是反對司馬氏篡位,也要殺。從司馬氏篡奪曹魏皇權的角度看,淮南三叛實際上就是不斷清洗曹魏政權內部的異己勢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對異己分子的定義不斷升級和擴大的過程。
剛專權的時候,只有公開反對我的人,才是異己分子;專權一段時間後,雖然你不公開反對我專權,但你不是我的人,也是我眼裡的異己分子;再過一段時間,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你不接受,你就是異己分子。也就是說,對曹魏當時掌握軍政權力的重要人物的態度不斷升級,步步緊逼,直到最後完全只忠於司馬氏的勢力。
實際上,在諸葛誕之後,還有鄧艾,實際上也是司馬昭準備清洗的物件。雖然鄧艾是司馬懿、司馬師一手提拔起來的高階將領,但是在是否支援司馬氏篡權的問題上,他沒有明確表態支援,也同樣成了清洗物件。這就比諸葛誕時期更進一步了。諸葛誕是明確反對,鄧艾只是沒有明確表示支援,也一樣要被清洗。
從這個意義上,與其說是他們要叛亂,不如說是他們是被司馬氏一步步逼迫到叛亂的路上去的。
-
3 # 歷史總探長
三國後期的司馬家族可以說是權傾朝野,整個司馬家族獨霸朝政大權,相比曹家之前三代的曹魏政權,在三國的後期已經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司馬政權,曹操在位時,司馬懿剛剛出仕,尚且稚嫩;在曹丕時期,尚且有曹氏宗親曹真、曹休制衡司馬懿;到了曹氏死三代,曹叡執政時,仍然有曹真制衡司馬懿;可是到了曹家的第四代司馬家族的勢力已經漸漸羽翼豐滿,朝堂之中處處都是司馬家族的勢力。
公元255年,曹魏政權內部動盪不安,毋丘儉和文欽在壽春發動叛亂,討伐司馬師,並且準備和諸葛誕聯手,但是當時的諸葛誕一向和文欽不和,於是斬殺了文欽派來的使者,公告天下,宣告他們倆的罪行,諸葛誕佔據壽春,毋丘儉和文欽也被司馬師所打敗,此戰之後,諸葛誕出任徵東大將軍。
可是好久不長,諸葛誕的好友鄧颺、夏侯玄被誅殺,諸葛誕又想到毋丘儉被誅滅三族的訊息,心裡面便開始感覺不安,畢竟朝堂上司馬家族的勢力滔天,現在整個曹魏集團能夠真正制衡司馬家族的人幾乎沒有。
王凌、毋丘儉、文欽,他們起義反叛雖然都是指向司馬家族,可是他們的目的性都不一樣,王凌是東漢末年王允的侄子,也正是因為王允的功勞,曾經那個禍亂朝綱的董卓被王允設計斬殺,但是他的目的是自己另立政權,一個可以和司馬家族相抗衡的政權;毋丘儉和文欽更多的想要回報曹家的恩情。
諸葛誕的反叛對於司馬家族來說也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王凌、毋丘儉、文欽相繼發動叛亂後,諸葛誕無疑成為了曹魏東線戰區的最高階指揮官。
可是這對於司馬家族來說,他也是最後的絆腳石。
終於戰爭的導火索爆發了,諸葛誕藉口為了抵抗東吳,向朝廷請求增兵十萬,司馬家族敏銳的嗅覺已經覺察到諸葛誕要興兵反叛,便下令徵調諸葛誕回朝廷任職,但是諸葛誕怎麼可能會上當,當機立斷聯絡東吳,發動叛亂,此時的司馬師已經去世,司馬昭親率20餘萬大軍前去征討。
壽春乃是軍事重鎮,長期鎮守在此的諸葛誕深知壽春一帶,每年都會下大雨,淮河水就會暴漲,到時候駐紮在壽春城下的司馬家族的軍隊就會不攻自破,可是天公不作美,今年出奇意外的沒有下大雨,諸葛誕被困壽春。
無奈之下,諸葛誕帶領著剩下為數不多的死士,率軍突圍,不幸被殺。
大將軍司馬胡奮部兵逆擊,斬誕,傳首,夷三族。誕麾下數百人,坐不降見斬,皆曰:"為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可是他培養的死士,卻寧死不降,可以看得出來諸葛誕深得人心,和其他人相比,他沒有名揚三國,卻為三國後期畫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回覆列表
諸葛誕的反叛是著名的“淮南三叛”中的最後一次,淮南地區發生了三次反對司馬氏的叛亂。第一次是太尉王凌想要推翻司馬懿,第二次是毌丘儉和文欽想要推翻司馬師,第三次是諸葛誕想要推翻司馬昭。諸葛誕與夏侯玄,鄧颺是好友,魏明帝時期他們就一起任職,估計走的比較近,魏明帝覺得他們這幫人沽名釣譽,於是把他們免官了。曹爽主政的時候又把夏侯玄等人請出來做官,諸葛誕地位不如夏侯玄,不過也出來做官了,說明他們的關係確實不一般。高平陵之變後,夏侯玄被剝奪兵權,鄧颺被夷滅三族。諸葛誕這時還在帶兵,只不過他這時的官位還不高,應該難以形成對司馬氏的威脅。
司馬懿死後,曹芳想要剷除司馬師,讓夏侯玄代替他,夏侯玄的名望雖然不及司馬懿,但是卻比司馬師高。曹芳的計劃敗露,夏侯玄也被殺,司馬師廢了曹芳,立曹髦為帝。毌丘儉和文欽從壽春起兵,反對司馬師廢帝,他們派使者聯絡諸葛誕,諸葛誕與文欽不和,他殺死了毌丘儉的使者,向全國宣佈了毌丘儉和文欽的叛亂。諸葛誕協助司馬師平定了這次叛亂。自從夏侯玄死後,諸葛誕就不安了,但是這時他卻還是幫助司馬師平定毌丘儉的叛亂,可能這時司馬師至少只是廢帝,沒有說禪讓吧。平定了毌丘儉叛亂後,諸葛誕升任徵東大將軍,駐守壽春。從這時起諸葛誕就開始暗地準備造反了,養了很多忠心的死士,這些人後來在諸葛誕死後他們沒有一個投降的,幾百人慨然赴死。
司馬師死後,諸葛誕請求朝廷為他增兵十萬,司馬昭派賈充去打探諸葛誕的想法。賈充問諸葛誕:“目前洛陽的人們都想要實行禪讓,你怎麼看?”諸葛誕厲聲問他:“你難道不是賈逵的兒子?你們賈家世代受魏的恩惠,怎麼能說這種大逆不道的話?”這是明擺著不給司馬昭面子,這就算撕破臉皮了,賈充建議司馬昭給諸葛誕升官,召他來赴任,引誘他來,他如果來就除掉他。他如果不來肯定會造反,那也比等他做大再造反強。所以司馬昭封諸葛誕為司空,諸葛誕果然不來,隨即起兵討伐司馬昭。諸葛誕最終兵敗被殺。
諸葛誕畢竟與夏侯玄是一派的,司馬氏對他不會太放心,隨著他逐漸兵權越來越大,威脅也就變大了。另外一方面,司馬懿父子三人經過了兩次權利交接,威望自然也一個不如一個,所以每次權利交接都有人反叛,也是再次洗牌的結果。不管怎麼說諸葛誕沒有像賈充那樣去討好司馬氏,也算對曹魏盡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