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伯仲季

    如果我是金軍統帥,採取如下幾步可擊敗蒙古人:

    一,築城而守,大量殺傷敵人。

    二,堅壁清野,不給敵人任何糧草和民力專持。

    三,發動民眾,實行轉移到山區和築堡壘堅守,做到村村築城堡抗擊,對漢奸進行打擊。

    四,組織優勢兵力斷敵退路,並沿途進行騷擾,阻擊。

    五,等敵人疲憊不堪後,聚齊優勢兵力聚而殲之。

  • 2 # 1314吐槽星君

    對金國的政治社會環境不是太瞭解,畢竟大這種衛國戰爭是要官民同心的。換成我是金國皇帝我只能說盡可能用我學到的歷史知識來改變未來。

    第一 金國處於長江以北以及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區,境內漢民很多,我會遷移漢民到長江北部地區墾荒,鼓勵耕織,減輕徭役,畢竟對付蒙古騎兵,是守不住北方邊境的,只好遷走部分農民,儲存有生力量。

    第二 不分種族,唯賢事舉,重用有威望有學識的漢人進入朝廷做官,籠絡人心。對於耶律楚材等契丹貴族賦予重任,鞏固邊防,堅壁清野,廣築屯堡。

    第三 減免宮廷開銷,做出典範,親賢臣遠小人,不納妃嬪,嚴教子嗣,遣散宮女,取消太監製度,對餘下的宮人設立基金和退休制度。

    第四 對南宋進行懷柔外交,主動歸還徽欽二帝遺骨,遣返宋王室宗親,派出使節闡述國際形勢,言明利害,要求互市。有效果後,拍出商貿團體進行貿易互通有無,要求南宋派出使節參觀邊境戰爭,得到南宋在經濟和糧草上的支援。

    第五 大赦天下,除殺人、忤逆、謀反者皆赦,但要按罪行大小在邊軍充軍抵罪。

    第六 與蒙古和親,麻痺、拖延蒙古步伐,收買蒙古商人作為暗探,收集蒙古情報。聯合蒙古敵對勢力,資助他們反抗蒙古。接納色目人來國內當僱傭兵。

    第七 鼓勵華人當兵,給軍人超國民待遇。全民練武,允許地方訓練組織民兵。大力培養血統優秀的戰馬,鼓勵製造火器、軍器,獎勵優秀者。

  • 3 # 夏有涼風61

    謝邀,如果我是金軍統帥,如何對付蒙古兵騎兵?這個問題有點難度,首先說金國是怎麼垮的,那是金國軍隊放棄了“居庸關”讓蒙古騎兵越過長城,踏入燕京之地,一馬平川叱吒風雲,作為一名金軍統帥也是無力迴天,什麼絆馬索、鵰翎箭都特麼扯淡,你絆馬索能拌幾匹馬?鵰翎箭能射過蒙古人?在加上南宋的趁機收復失地,那是幾面受敵。唯一的辦法只能建議金國向宋抵押人質,送上財物,向宋稱臣,以表誠意。然後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歸還於“宋”,然後金國收縮回東北,然後在來個金宋聯合對敵,這樣的話,還可勉強抵住蒙古騎兵。如果不聯宋抗蒙,金亡國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

  • 4 # 小書橦

    如果我是,我想應該堅壁清野,主動放棄一些邊遠城市,甚至大城市,遷出人口,讓蒙古人去守吧,給他一坐坐空城,以時間換空間,蒙古強,但金地盤大,人口多,大量的邊遠城市的兵馬可以形成幾個重兵集團,就憑蒙古那點兵根本打不垮,也可以機動,其實金就是被一座座城市打垮的,然後蒙古得了很多的投降的軍隊,越打越強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蒙古人崛起的時候,金軍曾經做過很多努力,傳統中原王朝對付遊牧民族的招數,基本都用過,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金國遠交近攻,分化瓦解,使得蒙古一直不能形成合力,政治上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為了削弱蒙古人的實力,每隔3年,金軍會到草原逢人就殺,謂之“減丁”。後來蒙古人勢力越來越不受控制,金國也開始學著漢民族對付遊牧騎兵的做法,修了長城。金國的長城,從黑龍江一直延伸到陝西,現在在黑龍江和吉林還能發現金國城牆的遺址。

    (黑龍江金代長城遺址)

    可是與契丹人不同,金國削弱蒙古人的努力往往都成了促成蒙古人勢力日益壯大的催化劑,因此看起來竟像是金國一手把蒙古培植起來一樣。契丹人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成功地進行了“一國兩制”的國家,他們在蒙古草原上的嘗試非常成功,即使遼國已經滅亡,耶律大石前往漠北依然能夠獲得部落的支援,並依靠著這些力量最終建立了西遼政權。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金國之所以在蒙古問題上犯下了大錯,乃是金國從立國開始就繼承了遼國和北宋的封建制度,對於契丹人治理漠北的經驗沒有很好的繼承,使得金國始終不能對漠北部族有很好的認識,做不到知己知彼,在對待蒙古人的做法上,始終處於被動,直至亡國。

    (金國沒有繼承遼國的政治遺產)

    因此,如果想戰勝蒙古,金國並不缺少軍力、國力,他們需要的是對蒙古人全方位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因勢利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蒙古人數不多,雖然成吉思汗勉力經營,在當時的各個民族中,都只是一個僅有100萬人口的小部落。之所以蒙古能夠積聚起強大的軍力,首要的原因是蒙古的兵民合一的制度。

    蒙古人作戰,經常是舉族遷徙。如征服花剌子模,蒙古人趕著牛羊一路放牧過去,然後就在撒馬爾罕城下放牧。蒙古人把生活需要用的所有的物什都搬過來了,這讓守城計程車兵感到絕望了,因為蒙古人不會遇到糧盡而退的問題。為了維持這樣的作戰形勢,蒙古人因此設計了一個與其他民族國家截然不同的“奧魯營”制度。

    (蒙古人奧魯營制度)

    蒙古在各地劫掠人口為奴,為數眾多。奴僕在主人出征的時候需要隨軍出征,充當勞役,有時也被當作敢死隊去送死。如果能夠作戰勇敢活過幾次敢死隊,則可獲得自由編入民籍。此外,蒙古士兵出征時,攜帶妻小的,這部分人被稱為軍眷。軍眷裡的婦女兒童平時負責後勤補給,在作戰特別緊急的時候,也上陣參與作戰。

    奧魯本來有兩種,一種是隨軍,一種是留守放牧。比如說,成吉思汗就經常帶著忽蘭妃子出征,而大妃孛兒貼就經常是留守大後方的。不過在定都和林之後,留守軍團就沒有了意義,因為當時的形勢下,蒙古草原已經統一,不可能後方大帳被突襲,而隨著蒙古帝國的擴大版圖,蒙古諸王公也逐漸被分封到帝國的各方,離鄂嫩河越來越遠,他們各自的留守奧魯也必然隨軍前進到各方去,因此留守奧魯最後也都變成了隨軍奧魯。

    因為奧魯是蒙古軍隊的生命,不但大帳、財產、妻小在那裡,而且各種人力物力的補給,都是靠奧魯來補給的,這才是蒙古軍隊的命根子。1230年,在衛州之戰中,蒙古軍被移剌浦阿從後掩殺,全部的隨軍奧魯都被金軍俘虜了,是以致使華北方面的軍隊大敗。此後,隨軍奧魯就一般設定得離大軍比較遠,比如忽必烈徵大理,就在大渡河邊留下奧魯,而只率大軍渡河做短時間突襲作戰。

    (蒙古把奧魯放在大渡河北部)

    因此,蒙古人的作戰正面越來越寬,前鋒突出的越來越靠前,他們必須要留給奧魯營足夠多的安全餘量。所以蒙古人大量散佈斥候和間諜,有些斥候都灑出去200公里以外。按照一般的部隊的行進速度,這相當於10天的路程。加上蒙古人灑出去的諜報系統,使得蒙古人始終處於以暗打明的態勢中,雖然蒙古軍人數少,但是卻往往能夠佔據戰役的主動權,能夠自由地選擇作戰地點和作戰形式。與之對陣的其他軍隊,則往往疲於奔命,受其所制。即使本來有戰術優勢或者兵力優勢,都難以發揮出來。

    因此,如果金軍想戰勝蒙古軍隊,就應“師夷長技以制夷”,全面學習蒙古人的作戰系統,做到“寇可往,我亦可往”,尤其需要關注情報工作。蒙古人有成百上千個百夫長,這些人的姓名往往都被用來作為軍營夜間口令。因此金國的諜報系統如果能把蒙古人的組織結構全部瞭然於胸,那麼就很容易打入蒙古軍營內部,探知他們的訊息。

    除了諜報系統外,鑑於蒙古人的寬正面作戰,一千個騎兵,都恨不能灑成一百公里的正面,金國也應該組建自己的精銳斥候部隊。由於蒙古人訓練士兵,從三五歲時就已經開始,長到十五歲入伍時,普通的蒙古士兵,都像特種士兵一樣精銳,不管是進攻還是撤退途中,都能做到箭無虛發。所以,蒙古的斥候兵在歐洲也往往能做為機動兵力使用。同樣,金國的斥候兵就不能太弱,不然與蒙古斥候遭遇的時候不能戰而勝之,斥候也就失去了意義。

    (蒙古斥候都被撒出去200公里)

    金國的斥候騎兵撒出去200公里用來做什麼呢?用來發現蒙古人的奧魯營。然後透過暗語系統傳遞到金軍主力大營。此時,如果金國主力全部撲過去,行軍速度肯定趕不及蒙古騎兵,而且動靜太大,蒙古人的斥候很容易偵知金軍主力的動向,就達不到奇襲的效果。因此,金軍還需要一支“玄甲軍”,人數並不需要太多,3000人足矣,如同李靖雪夜襲陰山一樣,曉行夜宿,突然襲擊。同時,金軍主力正面發動攻擊,轉移蒙古人的注意力,並且牽制蒙古人主力不能回援。

    (三千越甲可吞吳)

    如此奇正相合,一戰而解決蒙古人的奧魯營,逼迫蒙古人每次作戰都不得不顧忌背後的輜重大營,不能做到大開大合,將蒙古人輕騎兵的機動能力降到最低,使得蒙古人大迂迴作戰的意圖不可能實現。那麼,蒙古人作戰的威力就將降低50%,陷入到與尋常部隊一樣的水平。如此,再透過正面的消耗戰,哪怕是一比二的消耗,都能將蒙古100萬人口消耗乾淨。

    所以,金軍統帥要做的事情是:

    1、組建諜報系統;

    2、訓練精銳斥候;

    3、組建“玄甲軍”。

    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蒙古人的“奧魯營”展開,逼迫蒙古人進行正面交戰。如此,才可以國力碾壓的優勢擊敗蒙古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國留學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