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豬明
-
2 # 圍爐史話
相對蒙古人,滿清的統治手段顯然更成熟有效,滿清作為外來民族,它對漢地十八省基本上就是沿襲原先明朝的一整套政治思路,明末的一系列頑疾在新王朝建立之後也頃刻間煙消雲散了,比如困擾大明幾百年的黨爭問題,反正,臣子們都是奴才,相較明朝,清朝的文武百官的地位更加卑賤。
滿洲貴族進兵中原,由於基礎薄弱,人口過少,只能依靠大量的“帶路黨”作為進攻的先鋒,滿洲人只打難打的仗,對於漢人降軍,忽必烈打發漢軍去吹海風去了,滿洲人除了讓他們做炮灰,好歹還劃作綠營鎮守地方。
蒙古人雖然佔了漢地,但統治國家過於粗放,草原上的那一套思路還沿襲在元朝,中央對地方實際控制並不強,反正元朝的統治給人的感覺亂哄哄的,每當皇帝一死,子孫們就按照蒙古人的習俗開打搶皇位,統治階級的內鬥持續了整個元朝,大量的精銳部隊就在內訌中賠個精光。
大清國在入關之前,就建立了一整套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把北韓和蒙古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入關之後,繼續成功地把漢地、西藏、新疆等地也納入一個“天下”範疇內,較好地處理了民族矛盾、權力繼承、接班人培養等問題,並一股腦地把歷朝歷代的藩鎮割據、外戚專權、太監干政等問題都解決了,大清帝國在治國上是2000年以來最成熟的,不過畢竟已經臨近近代了,它達到了封建帝制的高潮,也最終迎來了自己的末日,並給中國的千年帝制時代劃上了句號。
-
3 # 歷史雜貨鋪
那區別可就大了去了,元朝的統治是遠遠比不上清朝的,雙方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元朝的統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非常失敗的。我個人覺得元朝的統治更像是一種殖民統治,他們都將人分為了四等,甚至一度漢人連起名字的權利都沒有。
元朝的統治者民族分化太過嚴重,蒙古人殺個漢人,就相當於以前人殺死奴隸一般,賠幾個牲口就行了,而且漢人基本是無法做官的,清朝則不同了,漢人是完全可以做官的,而且很多漢人都能做到一品大員,在這一點上清朝就做的非常好,雖說漢人和滿人也是有地位差距的,但是相比元朝,要好得多。
元朝的漢化程度是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元朝的統治階級壓根不知道什麼叫入鄉隨俗,只是靠著武力征服,他們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語言,有趣的是有很多蒙古貴族,在中原住了好幾年都不會漢話,而且很多蒙古貴族更是搭起了帳篷居住,當然這是他們看不起漢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融合太難了。
清朝的統治者則不然,他們知道漢文化的長處,就拿皇帝來舉例,皇帝自幼是要讀聖賢書的,還會專門找漢族大儒做老師,治國也是按照漢人的方式,文化什麼都漢化。他這樣治理的結果就是雖說滿族人數很少,但和漢人融合的很好,更好的統治。至於剛剛入關的時候殺漢人,那只是一開始,後來則沒有這樣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元朝的統治者似乎不知道什麼叫經濟,他們大批的印發紙幣,沒錢就印,導致了通貨膨脹,人民矛盾嚴重,元朝也不存在盛世,而在清朝則恰恰相反,康乾盛世便是清朝時期。總之各方面來比,清朝統治中原是要比元朝成功的,兩者區別也很大。
-
4 # 疫情下的一枚平民
同樣都是少數民族對漢人的統治,元朝和清朝在佔領關內後,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元朝統治者把漢人劃分為低等民族,進行殘酷的剝削與統治,清朝統治者則採取了安撫的策略,對於滿漢平等地位的推動也是積極的。
-
5 # 歷史大學堂
悉數中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之建立,大多是一代人完成江山易主,例如漢高祖劉邦,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自己完成王朝締造。但是,中國有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大元王朝和大清王朝,這兩個王朝締造情況較漢族王朝就比較特殊了,它們從建立之初到完成“大一統”,都至少歷經三代人的努力。為什麼少數民族王朝會“與眾不同”?
這兩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之建立,還真是有幾分類似。
首先,他們都是第一代領導人為王朝打下基礎,而且都只是稱汗並未稱帝,大清王朝的奠基人是努爾哈赤,大元王朝的奠基人是成吉思汗鐵木真,這兩位都在各自王朝締造之後,被追封為開國之君,廟號都是太祖;
其次,都是第三代領導人完成“大一統”,大清王朝完成“大一統”的是努爾哈赤之孫福臨,而大元王朝完成“大一統”的是鐵木真之孫忽必烈,這兩位的廟號都為世祖。當然,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只是都沒有完成“大一統”。其中,“遼”、“金”兩朝雖然沒有統一全國,但是統治北方甚至是中原大部分地區,也是國祚延綿時間比較長。這兩個王朝都是太祖皇帝完成建國和稱帝。
圖1 努爾哈赤半身朝服像
既然這兩個王朝之建立如此類似,我們就比照大元王朝和大清王朝的建國曆程,看看兩大王朝異同之處,我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比:
1. 奠基人稱汗,但是取得成果差異巨大
大清王朝的奠基人是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但努爾哈赤生前僅做到稱汗,似乎和元太祖成吉思汗差不多,但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基業也僅僅是統一女真大部,而成吉思汗已經做到稱霸亞歐大陸,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2. 太宗時代建國稱帝,大清王朝獨一份
大清王朝建國稱帝是在太宗皇太極時代完成,皇太極繼承其父遺志和基業,勵精圖治,終於在大明、北韓和蒙古三面圍困之中,突破重圍完成統一遼東。皇太極開創大清王朝新的里程碑,此時大清王朝可謂是完成了從蓄勢待發到厚積薄發之轉變。恰在此時,多爾袞幫助皇太極得到了大元王朝之傳國玉璽,“天命難違”皇太極趁機稱帝。這是大清王朝一個不同之處,那就是之前的王朝是沒有太宗時代稱帝的,大清王朝是唯一。
圖2 清太宗皇太極腰刀
3. 第三代領導人完成“大一統”,但是難度不同級
就在皇太極躊躇滿志,準備帶領大清王朝締造下一個神話之時,魁梧健碩的皇太極突然駕崩,承襲皇位是皇太極第九子世祖皇帝福臨(順治皇帝),大清王朝進入世祖時代。此時順治皇帝正值沖齡,根本沒有領導王朝能力,在其叔睿親王多爾袞的攝政之下,趁大明王朝內亂之際進駐中原。
又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之下,藉著南明諸多政權之間的窩鬥,以及李自成殘留的農民軍和南明之間的內耗,完成一統中原之大業。這又是大清王朝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從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國,直到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殘殺,大清王朝基本完成“大一統”,歷時25年之久,這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而大元王朝在忽必烈建元稱帝之時,中原地區僅存南宋政權苟延殘喘,要不是忽必烈忙著征服日本(可惜兩徵日本都未成功),平定南宋幾乎是分分鐘的事兒。顯然,大元王朝完成“大一統”之難度要比大清王朝低太多。
圖3 成吉思汗
4. 家族內部的政治危機,但是解決方式不盡相同
這兩個王朝在建立過程中都發生過內部政治危機事件,但是在處理危機方式上並非完全相同。大元王朝的政治危機主要發生在蒙古汗國後成吉思汗時期,集中爆發在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和第四子託雷這兩支兩代人之間。整個過程故事很複雜和充滿危機,直到忽必烈承襲汗位之前,都沒有發生內戰。
但是,到了忽必烈承襲汗位之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開始作亂犯上,蒙古汗國內戰上演,經過四年的戰爭,阿里不哥最終敗給了忽必烈,被忽必烈幽禁而終。應該說,這次內戰還是給蒙古汗國乃至大元王朝都是帶來很大創痛的,要不是中原南宋王朝孱弱,抓住機會來個趁虛而入,說不好真能翻盤。
圖4 忽必烈
再看大清,其實從其前身後金汗國到大清王朝問鼎中原期間,這內部的政治危機一直就沒斷過。後金汗國時代,舒爾哈齊不甘屈居兄長努爾哈赤之下,打算擁兵自重自立門戶。結果努爾哈赤大兵壓境,很快將舒爾哈齊叛亂平定,並且一怒之下將從小跟著自己浪跡天涯的幼弟舒爾哈齊賜死。幸運的是,這次內戰規模很小,並沒有傷及元氣。
再之後,雖說從後金汗國到大清帝國,在沒有發生過內戰,但是兩次權力更迭與交接,都是危機重重。最後都是以代善和多爾袞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帝(汗)位,才化解危機與無形。可以說,倘若這兩次危機,任何一次要是發生內部火拼事件,中國歷史絕對不會存在大清王朝。
圖5 滿文
透過上文比較性闡述,可以看出大清王朝這個由滿族建立的政權,確實有很多與眾不同之處。
之所以,這個偏於一隅的少數民族小部落最終能夠發展成為“大一統”的帝國政權,主要原因還是湧現出一批傑出的人才,並且每每關鍵時刻,關鍵人物都能做到以大局為重而主動讓賢,保持了其內部凝聚力,這一點更是尤為關鍵。
文:王金百
回覆列表
政治經濟上元清都對前朝有所繼承,革制,創新。最大的不同在於對漢文化主體地位認同,主動融合,順位應用上區別太大。元始終將漢文化對立隔離,造成蒙古族無法與漢族融合一體。滿族則幾乎立即承認漢學,儒學主體地位,而且痛快地承認儒學對皇家政權指導,約束精神地位。主動造勢,承認滿族是華夏文明一支(當然也留有一手),在保證滿族統治者優先,優勢地位同時,也承認,默許漢族地主主體地位。對普通漢民族壓迫管理則漢滿幾乎等同。善於妥協漢民族也基本預設認同這種管理權威性。即使後期辛亥革命成功,滿漢之間也沒有掀起大的民族清算與仇恨行為,雙方都認同自己,對方是華人。唯一的例外是溥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