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太陽除了中心,內部是低溫,還是高溫?比外層的溫度高嗎?

    太陽從內到外溫度依次遞減,核心是太陽的最高溫度所在。與大家想象的不一樣,太陽的核聚變只是在核心中心發生,所以才有了一個有趣的事實,你所看到的太Sunny線是8分鐘前從太陽表面發出的,但其實在百萬年前就已經在太陽的核心產生了。

    太陽內部分層結構示意圖

    太陽的各層詳細資料與溫度

    從太陽的各項資料看,太陽核心溫度是最高的肯定無疑,但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我們已知太陽表層即光球層的溫度約為5500-6000度,但在其更外層的日冕層溫度高達200萬度,科學家認為加熱日冕的能量來自光球下方對流層的湍流,並且猜測了兩個日冕層加熱機制。第一是波動加熱,來自於聲音、重力或磁流體坡在對流帶產生湍流,將它們的能量以熱的形式釋放在日冕層的氣體內。另一種是磁場加熱,在光球的運動中磁場運動不斷髮生,經由磁重聯的形式釋放巨大能量到日冕層。到目前為止,磁場加熱方式已經成為主要研究方向,科學家認為波動加熱可能沒有想象中的有效。

    太陽的黑子與地球大小對比

    日餌

    太陽的生命週期

  • 2 # 影子都督

    你這問題問的白痴,恐怕這宇宙都沒幾個人能夠回答你。這麼高的高溫,請問誰進的去,不進去誰又能回答你正確的答案。網上是有很多說法,但那些只是理論,理論的東西沒有經過實踐都不能作數的。這世界上無奇不有,很多事情不是能看靠我們人類現在掌握的知識能夠理解的,地球上無法解釋的事多了去了。所以這根本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比問這宇宙裡有沒有外星人還滑稽!

  • 3 # 點滴生活933

    很高興你的邀請,這個問題很有趣,我本人有不同的見解,之前在本人的文章中發表過。我個人認為太陽很可能就是一個外星文明的星球,為什麼這樣說呢。可以想象一下,太陽的內部是一個適合某種外生物適居的環境,內部的溫度環境並不會很高,內部居住的外生物擁有幾萬年甚至更久的高文明科技,這種外生物把太陽這個星體的外大氣層佈滿了一種類似於核動能的連續高速不斷髮光發熱的裝置,這種裝置由於極其高溫並充滿了強大的電波抗干擾系統,使得其它物種的高科技飛行物不能靠近,並可以輕易有效地摧毀宇宙中即將碰撞太陽的其它小行星,從而保證在太陽這個星體中的生物在裡面可以安全、長期的發展,並讓人類或其它星類文明誤以為它就是一個由內向外發光發熱的星體而已。換句話說,人類只要有足夠的技術,一樣可以在地球的大氣層外佈置上一層可連續高速發生爆炸(產生光、熱、波)的防禦系統,這樣在其它星球看來我們地球也是第二個小太陽了。這樣的技術既可以抵禦外侵者又可以防範小行星撞擊地球。如果有人問,那麼它們怎麼出來的呢?這個還不簡單,既然有這樣的防禦技術,對於某時刻關閉一小塊區域作為出入口那只是一個小技術(通常就是在地球看不到的那一面開啟出口)所以,不要再認為外星生物來自哪顆星球?幾千幾萬光年它們又是怎麼來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它們可能來自太陽,它們的光速飛船來到地球只需要8分18秒!我的想法有點大膽,只是個人愛好和理解。不喜勿噴。

  • 4 # 知對知錯學物理

    謝邀!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體球,表面溫度達6000攝氏度,內部溫度高達1700萬度。太陽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按質量計,氫約佔71%,氦約佔27%,還有少量氧、碳、氮、鐵、矽、鎂、硫等。太陽內部從裡到外,由產能核心區、輻射區和對流區三個層次組成。光和熱的能源是氫聚變成氦的熱核反應,就在產能核心區中進行,能量透過輻射、對流等方式傳到太陽表層,最後主要表現為從表層發出的太陽輻射。太陽表層習慣稱為“太陽大氣”,由裡向外又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光球厚約500公里,平均溫度約6000攝氏度,太陽的光輝基本從這裡發出。色球是太陽大氣的中間層,平均厚度2000公里,溫度高達幾千到幾萬度。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厚達幾百萬公里,發出的光比較微弱,但溫度極高有100萬攝氏度,物質早已電離成帶電粒子,有些掙脫太陽引力進入太陽系空間,形成“太陽風”。

  • 5 # 邂逅最美的物理

    眾所周知,太陽是我們太陽系唯一的恆星,是一個主要成分為氫和氦的熾熱氣體球。

    我們先來看一些太陽關於溫度的引數:表面溫度6000攝氏度,內部溫度約1500萬度。太陽表面以下,從內到外依次是,產能核心區、輻射區和對流區。理論上來說,既然產能核心區是氫聚變成氦的主要位置,理應溫度最高,能量透過輻射、對流等方式逐漸傳往太陽表層,最後脫離太陽變為太陽輻射。太陽表層是“太陽大氣”,由內向外依次又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光球厚約500公里,平均溫度約6000攝氏度,因為我們看見的太Sunny基本從這裡發出,所以稱為光球。色球位於太陽大氣中間,平均厚度約2000公里,溫度幾千到幾萬度。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厚而稀薄,厚達幾百萬公里,發光微弱,溫度卻高達100萬攝氏度。

    從上面的引數不難看出,太陽溫度最高的部分是產能核心區,溫度1500萬度,輻射區溫度逐漸降低,到太陽表面附近溫度最低只有6000度左右,但是再往外到達日冕層,溫度反而急劇升高,又達到100萬度左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是溫度和能量的轉化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數字問題。太陽的能量主要是從核心產生,逐漸傳遞到外部。既然沒有增加能量源,那麼能量就只會逐漸減小,但是到達最外邊的時候,由於物質的稀薄,引力的減小,都會導致粒子運動加快,所以才會出現反常的外熱內冷現象,這種情況下,單純討論溫度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物質的稀薄,雖然溫度極高,但是能量其實不算太大,至於從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能量,更是九牛一毛。

  • 6 # 水繞山環2

    太陽的構造包括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外部結構從裡到外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實際上是太陽的光球層。

    在太陽的核心發生著氫-氦核聚變反應,溫度達1500萬攝氏度。轉換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光子從太陽中心發出後經過輻射帶、對流帶向表面傳遞,到達太陽表面光子已經冷卻到5500℃了。我們所能直接看到的位於太陽表面的光球層溫度約為6000°C。也就是說,從太陽核心到光球層,溫度是逐漸降低的。而從光球層到日冕層溫度又出現升高,達到約1000萬攝氏度。

    最早涉足太陽溫度測定工作的是俄國天文學家採拉斯基教授。他用一個直徑為一米的凹面鏡對準太陽,在其焦點上放一片金屬,金屬片很快發生彎曲融化。他估計焦點的溫度至少有3500°,據此推測太陽的溫度不會低於3500°。

    後來,有科學家對太陽輻射熱量進行一次科學測量,結果是太陽每分鐘向空間發射的總輻射量功率約為380億億億瓦,將這個數字除以太陽的表面積。可以得到太陽每平方釐米表面積上每分鐘輻射能量為6000瓦。

    以後隨著近代光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採用光譜分析測定太陽表面的溫度,得出黃白色與6000°C相對應。近代又有透過電射望遠鏡觀測,透過測定輻射電磁波的強度來測算太陽表面溫度最高達到6000℃。

  • 7 # 摘葉飛花

    太陽內部是低溫還是高溫,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太陽的結構!

    在主流理論中(如下圖),認為太陽中心溫度達14,000,000K,遠遠高於表面 6000K的溫度。這個理論中,認為太陽是熱核反應,為一個氣體高溫星球。

    對於這個理論,人們都會有如下問題,並且似乎無解:

    1. 氣態的星球,是如何讓氫氣聚集在一起,而不是飛逸到太空?

    2.為何熱核反應存在如此長的天文時間,而沒有瞬間反應完所有的氫氣?

    3. 熱核反應需要高壓,使氫同位素原子壓縮,原子核接近而產生聚合反應。此高壓如何產生?

    4. 既然是一個氣態的星球,那應當是一個均質結構。為何會產生黑子,日珥?

    5. 太陽從何而來,為什麼要有太陽?

    為了合理解釋以上問題,我設計了太陽的基本結構(如下圖)。這個結構是根據中國超導托克馬克裝置(人造太陽)而畫的示意圖。

    此結構由核心反應爐進行熱核反應,高溫等離子透過排放孔,將高溫汽體排到太陽表面。中間有餘熱發電室,為太陽運作提供電能,由控制室控制太陽動作。並且有宇宙級的氫同位素存貯壓縮室。太陽內部各裝置之間由保護填充材料進行防輻射隔熱。

    太陽日珥則是由於控制不穩定時,突然反應加強,而從排放孔拋射的熾熱汽體形成。而黑子則是反應減弱時,而顯現的排放口之間的太陽外殼。

    此結構完美解釋了太陽原理,現象,等人們對太陽傳統科學模型存在的疑問,理論自洽。應當是科學的理論。

    如果按此理論解釋,太陽內部溫度並不均勻,有高溫區,也有常溫區,內部溫度低於表面。

  • 8 # 地理老師愛科學

    我來回答:“太陽內部溫度更高”這一問題。

    先來看看太陽的結構

    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太陽,即太陽的大氣層——光球部分。光球外面依次為色球和日冕。從溫度來看,光球6000度左右,色球幾千度到幾萬度,日冕達100萬度。溫度分佈這倒有點象蠟燭的火焰。

    那太陽是不是象蠟燭那樣燃燒呢?外面熱,裡面冷。

    不是的,氫在大氣中燃燒溫度只有1800度左右,而太陽大氣層的溫度比這一溫度要高很多。實際上,太陽內部是氫核聚變反應,而氫核聚變的溫度需要達到1500萬度。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太陽內部溫度更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洗衣機甩幹桶裡的水不能排乾淨,怎摸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