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教科書上說,戊戌變法失敗是因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妥協性和不徹底造成的。
20
回覆列表
  • 1 # HMSVICTORY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各地開設租借,搶奪資源,使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出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愛國主義救亡高潮。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又稱維新派)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他們幻想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經濟基礎和不推翻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實行變法維新,透過改良主義道路來達到參與政權和進行一些社會改革的目的,取得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效果,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政治方面:(1)開放言路。光緒皇帝下詔,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又下詔,凡院、部司員欲條陳意見,可以上書,透過本衙門的“堂官”(首長)代傳。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遞;(2)精減機構。撤銷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內外章奏)等六個衙門,各省也要做相應精減;[13][14][12][3](3)任用新人。維新派楊銳、劉光第、譚嗣同都被光緒任命為“軍機衙門章京上行走”(秘書),參與新政。(4)仿效康熙、乾隆時的舊制,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討論制度改革的機構(未能實行),康有為還有好些未發表的新政,如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及教會、以孔子紀年、制訂憲法、開國會、君民合治、滿漢平等、皇帝親自統帥陸海軍、改年號為維新、斷髮易服及遷都上海等。根據康有為表示,自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緒的同意。經濟方面:康有為強調中國必須以工商立國,才能富國養民;[16]另因為官辦企業多弊病,故也著重鼓勵民辦企業、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廣泛開設農會,刊印農報,購買農具,訂立獎勵學藝、農業程式,編譯外國農學書籍,採用中西各法切實開墾、頒發制器及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在各地設立工廠、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17]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倡辦實業,促進生產、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教育方面:舉辦京師大學堂所有書院、祠廟、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會設高等學堂,郡城設中等學堂,州縣設小學鼓勵私人開辦學堂設立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派皇族宗室出國遊歷,挑選學生到日本遊學廢八股、鄉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設譯書局頒發著書及發明給獎章程,保薦格致人才。主要措施為: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軍事方面:改用西洋軍事訓練;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戊戌變法目的: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①兩大政治目標:挽救民族危亡 ;發展資本主義②救國方案:主張採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興民權、設議院,走君主立憲道路,改革內政,抵禦外侮,將古老中國變成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頑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臺,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戊戌變法失敗原因: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頑固派掌握實權,實力強大。直接原因:其一,守舊派勢力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其二,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其三,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的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其四,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某些冒進措施。變法一開始,光緒皇帝就因不滿自己的老師、軍機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頂撞,將其開缺回籍。大量裁減冗官,僅京師一地,涉及閒散衙門十多處,失去職務者近萬人,但是又沒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也操之過急,並且失之過重。其五,變法手段單一:採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 2 # 國史館

    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清光緒24年。當時中日甲午戰爭剛剛失敗,舉國沉浸在圖強雪恥的悲憤氣氛中。

    其實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已經意識到國勢日弱,不變不行了。只是,他們還都處在瞻前顧後的狀態中,變革雖然在發生,但進展緩慢。其實,變革最主要的阻力來自於人們的觀念。中國舊有的思想體系太強大了。在中國,任何時候的改革開放的阻力都是傳統觀念在作祟。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正式宣佈變法。其主要內容是: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

    “明定國是詔”的內容現在來看也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中國當時確實需要進行那樣的改革,而且不改革的確也沒有出路。

    問題是,任何一種改革都需要透過一定的戰略佈局和具體的策略才能實現,而這些戰略方針和具體政策的實施需要高超的政治經驗的技巧才能實現。實現不了的改革其實是在空喊口號。

    鄧公1978年開始的改革就是這樣,先從最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後步步緊逼,漸漸接近目標,從而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

    可是我們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光緒皇帝當時的舉措,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我們今天可以大力抨擊清廷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抵制了變法,從而導致了變法失敗。其實,如果當時真的按照康有為和軍機四章京的意願搞成了,中國的局面只會更糟,不會變好。

    這是因為,康有為和四章京的設計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當時的朝廷重臣孫家鼐曾經質問康有為,新政“萬端並起”所需的鉅額資金從哪裡來?康有為回答,可以將西藏賣給英國籌措經費。為了說服光緒皇帝,他騙光緒皇帝說,俄羅斯曾經將無用的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獲得了數萬萬資金(實際上俄羅斯是720萬美元賣給了美國)。他還編造了日本將庫葉島賣給了俄羅斯的謊言(實際上是勘界時日本吃了啞巴虧),讓光緒皇帝信以為真。

    譚嗣同也持買地求款的主張,而且比康有為更激進。他在寫給他老師的信中說,應該將新疆賣給俄羅斯,將西藏賣給英吉利,而且,蒙古、青海、甘肅等地“毫無利於中國”,是無用之地,應該儘早賣掉。

    不僅如此,他們向皇帝推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擔任大清宰相。又在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聯絡下,聯絡英俄日美等國,試圖與這些國家組成聯邦,讓他們出面保護中國。

    在內政方面,他們出主意讓袁世凱發動兵諫,出動小站新軍包圍頤和園,讓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直接對立的關係中,以至於帝黨與後黨勢同水火。

    所以,我們總結一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1.康有為作為變法的靈魂人物,其理論和主張都有很大的侷限性,尤為嚴重的是,沒有與滿漢官員階層和士大夫階層達成共識。康有為是個舊式的知識分子,不脫文人士子習氣,他對西方實際上是缺乏研究的,他的託古改制的主張,以張之洞、李鴻章為代表的幾乎所有的漢人知識分子和在任官員都一致反對。

    2.光緒皇帝和他的政治班底,翁同龢、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完全沒有政治經驗。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政治資源和人脈關係。光緒皇帝自己還是個政治新手,加上他的這些政治上幼稚、思想上激進的參謀人物,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3.對改革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沒有任何應對的預案。對於改革本身只知道一味推進,沒有預留任何餘地。比如,撤銷通政司、詹事府、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機構,一下子砸掉多少人的飯碗,就憑甘肅布政使岑春煊的一個奏摺,完全沒有考慮失業官員的安排問題。這種改革,從一開始就把改革者與所有既得利益者擺在尖銳對立的矛盾中了。

    4.光緒皇帝與慈禧的關係中,光緒皇帝犯了嚴重的錯誤。清朝以孝治天下,無論如何慈禧是光緒皇帝的母親,慈禧再怎麼不對都不該以兵戎相見。其實,在變法的早期,慈禧是支援的,但一群生瓜蛋子越鬧越不像話,慈禧的干預就是必然的。兵諫的結果就是光緒皇帝失去了道德高地,以至於皇帝的身份都幾乎不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試時怎樣跟HR談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