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彼得堡的肥天鵝

    洛可可風格(法語:rococo)的誕生最早可追朔到18世紀的法國,起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單詞是由法文單詞Rocaille和coquilles組合而成。 Rocaille這個法語單詞的意思指的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coquilles在法語裡的意思是“貝殼”。後來,洛可可成為了新古典主義藝術的代名詞。

    典型的洛可可風格的裝潢設計

    洛可可最先出現於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法王路易十五登基後,使宮廷藝術家和一般藝術時尚發生了變化。在太陽王路易十四執政晚期,具有莊重、豪華的古典主義藝術特點的巴洛克式設計風格,逐漸被擁有更多曲線、色彩鮮明且尺寸更小的設計風格所取代。這一風格在尼古拉斯·皮諾(Nicolas Pineau,1684–1754) 的建築設計上有明顯的表現。在攝政時期(1715-1723年,路易十五尚且年幼,政權由其叔攝政),宮廷生活不再侷限於凡爾賽宮,藝術風格亦隨之而轉變,最初在皇宮,然後遍及整個法國上層社會。纖細而輕快的洛可可風格設計被視為是伴隨著路易十五統治期,而且深受其情婦蓬帕杜夫人喜好的影響,因為這位睿智的女人是這種設計風格的堅定擁護者和倡議者。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畫像(Louis XV,1710—1774)

    蓬帕杜夫人的畫像

    第一個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設計圖

    十八世紀30年代,洛可可在法國蓬勃發展,並受到中國風的影響。這一風格從建築設計逐漸發展到傢俱、油畫、雕塑和音樂等藝術上,而讓-安東尼·華託(Jean—Antoine Watteau,1684年10月10日-1721年7月18日)和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1703年9月29日-1770年5月30日)則是洛可可風格油畫家的傑出代表。

    弗朗索瓦·布歇的繪畫作品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奢靡的宮廷式藝術,反映了法王路易十五執政後期宮廷生活糜爛以及當時整個法國上流社會貴族之間的互相攀比風氣,藝術家們對“衣食父母們”的俯首帖耳。只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才會有這種極端奢華風氣滋生的土壤。

  • 2 # 季濤談收藏與投資

    洛可可(法語:Rococo)藝術,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中厚重繁複的巴洛克風格而形成的纖巧具有女性化味道的裝修藝術,其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因此又稱“路易十五式”。其藝術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

    洛可可為法語Rococo 的音譯,此詞源於法語 ro-caille(貝殼工藝),意思是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為其風格特色。

    洛可可式建築

    在歐洲文藝復興以後,科學觀念滲入到藝術領域中,使得藝術作品莊重而典雅。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年幼時在各黨派間鬥爭中成長,使得他意識到沒有集中專制的王權,也就沒有自己安寧的生活,更無從談起法國的安定與繁榮。因此,當他親政後的一段時間內,加緊對王權的集中,加強國王對宗教和最高法院的控制,也在軍事上樹立了法國在歐洲的中心地位。路易十四在他一系列軍事行動獲得成功後,顯示出他對權力慾不斷的膨脹,這顯然是與他的宮廷不相符合,使得他意識到法國的宮廷生活也要成為歐洲的中心。

    而路易十四早期莊重、典雅的古典主義無法滿足路易十四豪華、氣派而又奢侈的宮廷生活,而後出現的洛可可風格正好滿足了這位君王的口味。為了懾服眾人,路易十四用奢華來顯示自我。王室生活不斷被各種娛樂活動:騎馬、舞會、化妝舞會、芭蕾舞、戲劇、宴會、遊戲等填滿。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利用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閒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巴黎的大臣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想盡各種辦法來取悅國王,使得洛可可的奢侈之風流行於宮廷內外。

    路易十四的繼任者路易十五性情軟弱,缺乏治國的雄才大略,在其統治下,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在7年的對英作戰中常吃敗仗。路易十五處理國家大事之時不但優柔寡斷,拒不接受臣下的正確建議,反而常常聽信其情婦蓬帕杜夫人之言。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導下,繼承強化了洛可可藝術風格。路易十五帶領整個貴族階層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浪漫主義革命運動,使法國上層社會在藝術欣賞和生活方式方面,從推崇古典主義、巴洛克藝術轉變為追求帶東方情調的浪漫主義。

    弗朗索瓦.布歇《蓬帕杜夫人肖像》

    畫家、雕塑家、木刻家、銅板畫家、珠寶商、金銀器皿商、細木傢俱商、理髮師、裁縫、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對洛可可這種繁複美豔的花朵趨之若鶩。在每個角落,在高談闊論的男子和楚楚動人的女子周圍,從木器、水晶器皿、糕點、大理石、地毯到陳列櫃及裡面的餐具,從四輪馬車到轎子,從前廳到臥室,洛可可風格無所不在。

    洛可可藝術反映出當時上流貴族的審美理想和趣味,以豔麗、輕盈、精緻、細膩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為追求。洛可可表現在建築藝術上是造型的比例關係偏重於高聳和纖細,以不對稱代替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與方向多變的曲線和弧線,排斥了以往那種端莊和嚴肅的表現手法。

    洛可可風格的繪畫中的人物不再是神靈、騎士或者聖人,而是宮廷的朝臣和貴族等等,顏色細緻淡雅,人物纖細,擺脫端莊神聖、古板沉悶的氣息,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物件,描寫全裸或者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配以秀美的自然景色或精美的人文景觀,表現出貴族男女遊山玩水的田園詩式的風情。

    弗朗索瓦.布歇《雷亞多和亞美達》

    洛可可在室內裝飾上常用大鏡子作裝飾,在裝飾紋樣中,大量運用花環和花束、弓箭和箭壺以及各種貝殼圖案,色彩明快,愛用白色和金色組合色調,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造型的結構線條具有柔和、優雅和安逸等特點。

    洛可可風格的內飾

    如果說17世紀的巴洛克風服飾是以男性為中心、18世紀的洛可可風服飾則是以女性為中心展開的優雅樣式;音樂中的洛可可風格也多出現在17、18世紀的法國,其音樂作品多趨於玲瓏秀巧、裝飾華麗,其特點與當時的建築式樣、裝璜藝術有相似之處。

    最終,風靡一時、奇想多變的洛可可風格隨著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終止,被路易十五另一位情婦杜巴利夫人倡導的新古典主義而取代。

  • 3 # 填格

    「洛可可」在歐洲藝術史上的一詞與一系列貶義內涵很難剝離,或者換言之,它是個貶義詞。術語源於法語詞匯:rocaille-一種用石子和貝売混合製成的裝飾品;和rock work-石塊砌築,兩片語合而成的。1790年代未開始,「洛可可」成了一個侮辱性的擬聲詞,用來指那些後來被認為墮落、輕浮、乏味的舊制度下的宮廷藝術。之所以這樣講,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

    專制王權時代精神結構最鮮明的特色,是極端蔑視居民中的一切非貴族分子,即rotnre(庶民)。在統治階級眼裡,市民、工人、農民那都不是人,無非是生物,是creaturen(奴才)。只有男爵以上的人,才有權力稱為人。

    對庶民的篾視,是和當時思潮分不開的。這種思潮同平民的截然對立,發展到極端,便表現為自我神化感。成了「奉天承運」的統治者。他的權力不是來自人民;他只對上帝負責。這自然形成了一種信念:Supremacy lex Regis voluntas(國王的意志便是最高法律),後成為了教條。文學和藝術只能頌揚國王及其貴族們幸福的生活,路易十四是代表。如果說巴洛克風格是君主專制主義的藝術反映,那麼,洛可可風格則是作為君主專制時代藝術的最後一個環節。所有的作品都表現了華麗,人物均置身其間的金碧輝煌-用黃金和寶石裝點服飾。有本書出版於1765年,名字叫《符騰堡王室真相或大事紀》,記錄了奢華與淫蕩的生活場景。讓我們看看在洛可可時期著名的油畫家Jean-Marc Nattier的作品-貴族精緻放蕩的生活,幾瓶或在籃子裡或滾落在床下或神的腳下的葡萄酒增強畫面的氣氛是Jean-Marc Nattier畫作的拿手。這是深深愛戀、纏綿的酒。插看翎毛的男孩以期待愛情的憂慮目光望著年輕的女子,她一個乳頭裸露。他們左手交纏,年輕女子不如男孩心急,把手中空杯往男孩遞,讓他斟酒。心與酒在此齊鳴。等下,就是性與酒的轉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雄厚資金的創業者,如何最大程度提高成功創業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