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逆水行舟讀書會

    讀書|如何成為一名髓鞘質型天才

    很多人在沒看過這本書前,可能都聽說過這個“一萬小時理論”。

    但當我看完丹尼爾∙科伊爾寫的這本《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我才真正理解到,這個理論的關鍵其實不是一萬小時。

    一萬小時的提法我認為只不過是一個象徵,是一個不太準確但是有一定參考意義的時長。安德斯·埃裡克森寫的《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一書就明確反對把一萬小時和天才直接掛鉤這種說法。

    那麼,一萬小時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說法來自“十年論”假說。邏輯是,如果每天3小時,十年就大致是一萬小時。

    1973年,研究員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合著的文章發表在《美國科學家》雜誌,影響很大,文章中闡述了國際象棋愛好者必須至少下十年棋才能在國際聯賽中取勝。

    安德斯·埃裡克森和他的同事曾寫過一本書叫《劍橋手冊之專門技能與專家表現》(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其中有一項統計資料,即:任何領域的專家都是經過了10000小時專心致志地練習。

    但也像安德斯·埃裡克森在簡介裡說的那樣,“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工作年數和他的工作能力並沒有直接聯絡。”

    實際上,作者提出的這個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真正關鍵,是一個叫精深練習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大腦技能迴路髓鞘質化。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學教授喬治∙巴特克斯博士說:“髓鞘質是交流、閱讀、學習技能,人之成為人的關鍵。”

    菲爾茨博士說:“實際上,所有動作都是神經纖維鏈之間溝通的結果。”

    什麼是髓鞘質呢?

    髓鞘質是神經通路外面包的一層絕緣體,它的作用是防止神經通路之間的訊號干擾,讓神經通路對刺激的反應更快,也就是說讓資訊傳輸速度更快。

    我在一些育兒書上也看到過,髓鞘質的形成對智商提高十分重要。嬰幼兒的大運動發展需要髓鞘質的配合,從而更好地控制肌肉。而且說,母乳餵養為什麼好的其中一條原因,是髓鞘質的成分是磷酸寡核苷酸,而母乳中的脂肪酸正是合成磷酸寡核苷酸的基石。

    作者提出髓鞘質原理是:

    1、只鍾情於行動。

    只有真真實實的電流脈衝傳過神經纖維,神經通路的絕緣化才能完成。

    將神經通路絕緣化的工作是可以通過後天完成的,並且主要是通過後天的精深練習來完成的。這也因應了盧梭、王陽明等思想家強調的對實踐的重視。

    2、無法逆轉。

    一旦技能迴路包裹上了絕緣體,將無法消除。每一條技能通路只要產生了就會存在,不會因為不用而消失。這就是為什麼習慣很難被打破的原因。改變舊習慣的唯一辦法是重複新動作養成新習慣。

    3、一直生長。

    髓鞘質會一直生長,持續到30歲到達頂峰。

    到了50歲的時候,髓鞘質損失的速度才快過生長速度。

    根據髓鞘質的這些原理,作者提出了“精深練習”。

    這個方法是作者在觀察和總結了草山音樂學校、俄羅斯網球俱樂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音樂學校,巴西足球學校室內五人制足球訓練等諸多案例後得出的。

    要踐行精深練習有三個秘技。

    秘技一:組塊化。

    第一步,技能學習者先對一個技能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和了解,把一個技能看成一個大組塊。

    第二步,技能學習者儘可能將技能任務分解成最基礎的組塊;

    第三步,針對分解好的最基礎的組塊,技能學習者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放慢了速度地練習,以瞭解技能的內在結構,然後再加速練習。

    秘技二:犯錯式練習。(參考《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彼得∙c∙布朗等著,有修改,原文是重複練習)

    每天練習3-5個小時。練習的過程中要樂於犯錯。犯錯是一件好事,錯誤越多,能獲取的成長營養越多,進步也越大。

    德國的孩子受到這樣的教育:“如果想變聰明,請犯錯。這些錯誤並不是真正的錯誤,而是資訊。”

    糾正錯誤的方法是將正確的動作多多練習。這時,好的老師發揮了作用,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做到正確的練習。

    精深練習時,要努力做那些剛好勉強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說挑戰極限,這樣做,可以把技能迴路鍛鍊地越來越敏捷和準確。這和健身的道理是相通的。

    飛行員訓練會使用飛行訓練器。這是一種模擬真實駕駛的訓練裝置,可以為飛行員訓練飛行技能提供犯錯冒險的機會。精深練習就相當於是為技能訓練尋找這種飛行訓練器,來完成犯錯式練習,同時也完成對自己記憶的檢索(參考《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彼得∙c∙布朗等著)。

    勃朗特三姐妹彷彿是橫空出世,一夜成名的,但實際上她們在成名前都經過了長期的寫作練習。她們仿寫了大量的小說。如果翻看她們以前練筆寫的小說,可以看到也是非常幼稚的。這些幼稚的習作可以認為是一種“飛行訓練器”。

    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人才爆炸。作者說其中很大原因是因為義大利工匠行會的學徒制度。這一制度就像一個飛行訓練器,讓學徒有非常多的實際操練、嘗試,失敗後再嘗試的機會。

    秘技三:有目的地持續奮鬥。

    設定一個目標,持續地改善和積累。

    在這個過程中,經常評估自己與目標的差距,透過一些方法來點燃激情,再次努力,再評估差距,以此迴圈,掙扎著向著目標前進。

    蘇格拉底(Socrates)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葉芝(W. B. Yeats)也說:“教育不是填坑,而是點燃照明之火。”

    他們都在說教育成功靠的不是傳授知識,教育成功靠的是點燃學生的求知激情。

    點燃激情的啟動訊號有兩種。一種就是目標激勵。

    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年紀最小的孩子往往走得最快,進步最快。這是因為在年紀最小的孩子面前總有一個目標能點燃他的激情:他行,為什麼我不行?我也能行!

    還有一種是低動機語言激勵。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維克曾在紐約的400名五年級學生中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用什麼樣的讚美訊號對啟動學生的動機最有效。

    附實驗過程如下(maoyu.kd的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cn/u/1976794551 卡羅爾.德維克獎賞實驗 (2014-11-15 19:05:19))

    一開始,德維克給每一個孩子一組相當簡單的試題。隨後,研究人員告訴所有的孩子他們的得分,並附上一句六個字的表揚。一半的孩子收到的表揚是讚美他們的智力(“你肯定很聰明”),另一半收到的是讚美他們的勤奮(“你肯定很努力”)。

    孩子們接受了第二次測試。但是這次,他們可以挑選一份較難的試題。那些曾經被讚揚勤奮的孩子中,90%選擇了難一點的試題。而曾經被讚揚很聰明的孩子,大多數選擇了簡單的試題。為什麼?“當我們讚美孩子的智力時,”德維克寫道,“我們是在說,這個遊戲的名字是:聰明的,別冒險犯錯。”

    第三次的試題都增加了難度,所有的孩子都失敗了。然而,兩組孩子——勤奮組和智力組——面對這種情況的反應截然不同。“(勤奮組)鑽研學習與試題有關的知識,嘗試解決方案,試驗解決策略,”德維克說,“後來他們說,他們喜歡這麼幹。但智力組討厭難的試題。他們覺得這是他們不夠聰明的證據。”

    實驗進行了一輪,又回到跟第一次試題同樣難度的測試。勤奮組的成績提高了30%,而智力組的評分下降了20%。這樣的結果都源自六個字。德維克對此驚訝萬分,於是又做了五次同樣的實驗。每次的結果都一樣。

    這個實驗發現,讚揚勤奮的語言比讚揚智力的語言更有效。他發現希望、夢想等泛泛而談的高動機語言並不能激勵人,比如“你是最棒的”這種高動機語言反而在提醒人們無需努力,請逃避痛苦掙扎。因為你是最頂尖的,你怎麼能這麼吃力呢?

    真正有效的激勵性的語言要做到明確,比如“你真用功”,或者“你比以前有進步”,這種低動機的激勵語言要有效得多。

    總結上述關於精深練習秘技,可以表述為下面這個公式:

    激情➡️(伯樂的作用)精深練習❌1萬小時=世界級人才

    思考應用:

    如果說我想學會英語技能,按照精深練習的要求,我該怎麼做?

    首先,我要把整個英語技能看成一個整體,想一想到底評判學會英語的標準是什麼?得到一個具體完整的目標。

    其次,我要把英語技能分解成幾個組塊,比如就是聽說讀寫吧。

    第三,我要對各個組塊進行帶思考的練習,比如練習聽力,我要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聽讀,熟練後加速度練習。要樂於挑戰自我。

    第四,我要做測試,逼迫自己進行檢索式學習,要珍惜錯誤,掙扎著向目標前進。

    第五,自我激勵(或請老師指導)。

    第六,長期學習,久久為功。

    2018年10月16日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在塵世中游戲”這句歌詞出自哪首歌?